禮儀是文明的象征,作為古老的文明之邦,我國傳統文化對禮儀的講究和應用滲透在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禮儀既是外在的禮節(jié),又與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相關。自古以來,對一個人內在修養(yǎng)的考察,往往體現在此人的外在禮儀方面。在今天的社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社交中的禮儀也越來越重視。
作為文明古國,我國古代對于禮儀的重視遍布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家庭倫理、君臣倫理、社交禮儀。作為文人必學的經典“六經”中就有專門介紹禮儀的《禮記》,用來規(guī)范日常生活中的禮儀。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社交禮儀一般體現在稱謂、座次和做客三個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交禮儀之稱謂
我國傳統文化的社交禮儀中,在稱謂上具有尊人卑己、交際禮節(jié)中的親屬化等特點。所謂尊人卑己,就是在與對方交談時,對對方總是處處尊重,使用敬詞,把自己貶低,使用謙詞。如稱對方的家人都用“令”,具有“美善”之意。如對方的父母為“令尊、令堂”,對方的兄弟“令兄令弟”,對方的兒女“令郎、令愛”。而稱自己的家人則都為“家”,“家父、家母、家兄、舍弟?!保约旱膬号畡t要貶低為“小女,犬子”。對方的配偶是“尊夫人”,自己的配偶是“賤內、拙荊”。
對方若是比自己大,則是帶姓尊為“某兄”,自己是小弟;若對方比自己小,則稱為“賢弟”,自己是“愚兄”。對于初次見面的平輩人一般都稱為“足下”“閣下”,自己是“在下”。
這種尊人卑己的稱呼也有講究,就是尊的是別人,卑的是自己,如果用錯了就是笑話,如稱別人為“愚兄”,別人的孩子是“犬子,小女”,自己的父親是“令尊”,配偶是“夫人”都是笑話。為防止出笑話,還有一句口訣叫“家大、舍小,令他人?!币馑际欠Q呼自己的家人長輩加個“家”,小一些的加個“舍”,如“舍弟、舍妹”,而“令”全是稱呼別人。
這種尊人卑己的敬詞和謙詞的用法,不僅體現在稱呼上,平時語言上也常用到,稱對方的住處為“尊府”,對方的姓名是“尊姓大名”,對方的年齡是“貴庚”,對方的作品是“大作”。而自己的則是“敝處、賤名、賤庚、拙作”。
古人的名字是兩個概念,名是名,字是對名的解釋和補充。在稱謂上,君對臣、父對子、師對生要稱名,像齊桓公稱管仲為“仲父”,仲是管仲的名,“仲父”是對他的尊稱;孔子作為老師,稱子貢則叫他的名“賜”。而平輩人只能稱字,稱名就有自高自大之嫌,把自己當做對方的父親長輩,是極不禮貌的事。像鮑叔牙稱管仲為“夷吾”,就是管仲的字;孔子的學生稱子貢就為“子貢”。還有諸葛亮稱關羽為“云長”,都是稱對方的字。
古人在交際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親屬化,如稱傳授技藝的為“師父”,同學之間稱為“師兄、師弟”;朋友之間的“賢弟”等。連在科舉考試中,同年考中的進士之間也以年兄、年弟相稱。連皇上也將德高望重的大臣稱為“父”,像齊桓公稱管仲為“仲父”,秦始皇稱呂不韋為“尚父”,項羽稱范增為“亞父”等。皇帝稱臣民為“子民”也有這個意思,而大臣稱皇后為“國母”。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交禮儀之座次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對于座次的禮儀也有講究,一般大堂以南面為尊,朝廷和學堂都是這樣的,君王坐北朝南,所以叫“南面稱王”,大臣面朝北參拜,因此叫“北面稱臣”;學堂里老師南面授課,學生北面受學。
在家庭中,舉辦宴席時,則是以東面為尊。在今天一些保持古風的鄉(xiāng)間,在結婚典禮后的宴席上,首座的東面位子最大,要讓給舅舅坐。就是平時宴請客人,東座都要留給客人中德高望重的長輩。
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鴻門宴”一場中,“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當時的室內還是東面為尊,但項羽卻自己坐在東面,讓劉邦坐在北面,顯示了項羽目中無人的狂妄。
東漢到唐宋,隨著官職以左為大,座次也開始由東面為尊改為以左面為尊。這樣的座次一直持續(xù)到現在,在安排座次時,都是將客人安在左邊,右邊是晚輩作陪。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社交禮儀之做客
在中國傳統文化文化中,對于到別人家做客的禮儀也多有講究。從進門開始一直到吃飯都有整套的禮儀。
《禮記》中有“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屐,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本褪侵傅牡饺思易隹停催M門先要發(fā)出聲響,讓屋里知道,不可以悄無聲息地走到門前。
進門之后,還要“視必下”,不能目光朝上,這樣給人趾高氣揚的感覺,也不能四處張望,這也是不禮貌。如果主人的門開著,進去之后還要讓門開著,不能關上,如果關著,進門之后就要關上,但不能關太緊,要準備還有后來者進門。
在與主人交談時,首先要正襟危坐,要坐的端正,不能將雙臂張開,要將衣服整理好坐下。與人交談時不能側著耳朵聽,不能大聲回應,也不看盯著一樣物體凝視,這都不禮貌。聽別人說話一定要挺直上身,以表敬意?;卮饐栴}要干脆,不能慢條斯理。有時在長輩說話時,不可以搖扇子、彈琴、摳指甲,這些行為都對人不敬。
結語
在當前的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但對于一些傳統的社交禮儀卻越來越生疏,因此,學習傳統文化中的禮儀對人們的社交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簡介:孫燕(1982-),女,漢族;籍貫:湖北襄陽,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人物形象設計、社交禮儀;
趙鶴(1978-),女,漢族,籍貫:遼寧省鞍山市人,碩士在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形體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