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藝術”常被用來描述教師的講課水平和風格,我們都贊同這個說法。但是對這個說法的思量不夠深刻。本文以為,對“課堂教學是藝術”的理解,要在28種關于“藝術”的定義中,選擇最適合于表達“語言教學”特征的說法來定義。藝術通過人的審美活動影響人的情緒、情感、審美與價值。當我們把課堂教學行為作為一種藝術來進行審視的時候,一定要賦予課堂教學明晰的藝術追求。語文課的教學追求會呈現(xiàn)出功利境界、科學境界、道德境界三個層級的追求。這三重境界是從低到高漸次的過程,前一個境界是后一個境界的基礎,他們層層相扣,又互為基礎,共同構成了大家所常說的“語文味”。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審美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3版這樣界定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定位:“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句話的解讀有許多,這些解讀顯然都是真知灼見。本文從“課堂教學是藝術”這句行話切入,來闡述關于語文課堂教學的藝術與審美的一點看法。
“工具性”是從語用學的角度闡發(fā)的一個基本概念,由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這一社會屬性闡發(fā)而來;“人文性”則是從社會學角度闡發(fā)的一個概念,體現(xiàn)出語文承載的是人類的文化。因此,從學習語文的目的來考慮的話,是讓學生不僅能熟練科學地使用語言,而且在學會熟練科學使用語言的同時,傳承人類的文化。這兩者是統(tǒng)一的,是一體互存的兩面。即通過掌握語言來傳承文化,在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掌握語言這一工具。語文課程的目標通常確定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這三個維度正是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的具體化。
對于這樣三維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實現(xiàn),要經過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才能完成。也就是說,教師拿到一篇課文,并不是說,直接拿來上課就可以了,要經過課前的一系列工作,這個工作有一個專門的術語,就作“教學化”。所謂“教學化”,是指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通過備課、上課來完成教材內容轉換為課堂教學內容這一個步驟。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課前總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教師本人在整個學年段里面的教學計劃安排等情況來備課。備課時,教師會仔細地解讀文本,然后根據(jù)課程要求,教材編排的要求,以及課后練習設置,學生的語言學習經驗等,制定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然后,通過上課這個具體的行為進行落實。因此,所有的工作,最后會聚焦并體現(xiàn)在上課這一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當中,不知不覺間問題轉換到另外一個層面上去了,即目標實現(xiàn)得怎么樣?學生學習得怎么樣?教學的過程促成學生成長了嗎?這便是關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追問。課堂教學對于一個老師來說,是非常見功力的。我們常常用“課堂教學藝術”這個詞來比喻教師的講課水平和風格。我們都贊同這個說法。平時如果有人說,“這才是教學的藝術”,那是對這位老師比較高的評價了。
“課堂教學藝術”這個說法其實是有深刻的內涵的。我們平時對這個耳熟能詳?shù)脑~語思量得不夠多。
“藝術”是什么?在百度上輸入“什么是藝術”,百度百科給出了《什么是藝術》這樣一本書的介紹。作者是美國的沃特伯格(ThomasE.Wartenberg),作者從紀元前的柏拉圖開始,歷經休謨、黑格爾,直到杜威、海德格爾、丹托等哲學大師,以他們的獨特視角,呈現(xiàn)了關于什么是藝術的精彩論述。大約有28種說法,轉引如下:
“1.柏拉圖:藝術即模仿;2.亞里士多德:藝術即認識;3.大衛(wèi)·休謨:藝術即品味的對象;4.伊曼努爾·康德:藝術即可傳遞的快感;5.亞瑟·叔本華:藝術即展現(xiàn);6.G·w·F·黑格爾:藝術即理想;7.弗里德里?!つ岵桑核囆g即救贖;8.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藝術即情感交流;9.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藝術即癥候;10.克萊夫·貝爾:藝術即有意味的形式;11.R·G·科林伍德:藝術即表現(xiàn);12.約翰·杜威:藝術即經驗;13.馬丁·海德格爾:藝術即真理;14.瓦爾特·本雅明:藝術即靈暈;15.西奧多·阿多諾:藝術即自由;16.莫里斯·魏茲:藝術即無定義;17.納爾遜·古德曼:藝術即范例;18.阿瑟·丹托:藝術即理論;19.喬治·狄基:藝術即習俗;20.門羅·C·比爾茲利:藝術即美感制作;21.肯代爾·沃頓:藝術即假扮;22.羅蘭·巴特:藝術即文本;23.亞德里安·派柏:藝術即戀物;24.卡羅琳·科斯梅爾:女權主義藝術;25.皮埃爾·布迪厄:藝術即文化生產;26.狄利·杰格德:藝術即文脈;27.克瓦米·安東尼·阿皮亞:藝術即后殖民;28.道格拉斯·戴維斯:藝術即虛擬。”(2014年7月22日引自互聯(lián)網《百度百科》)
很顯然,這些概念是針對所有的藝術門類和表現(xiàn)手法而言的。對于”課堂教學是藝術”這一說法,可以以藝術的本質概念來呈現(xiàn)。只不過,需要要選擇那個最適合于表現(xiàn)“語言教學”特征的關于藝術的說法而已。因為,不同的藝術門類都有各自不同的話語系統(tǒng),呈現(xiàn)出自己獨有的表現(xiàn)形式。在目前的語文研究界,福建的潘新和是以“藝術即表現(xiàn)”這一角度理論,發(fā)展出他以《表現(xiàn)與存在》為代表的語文觀,對浙派小學語文的領軍人物王崧舟的“詩意語文”風格的形成產生較大的影響。
藝術通過欣賞,通過人的審美活動影響人的情緒、情感、審美與價值。通過體驗與熏陶來達到心靈、情操的提升與凈化。所以,藝術是有境界的,藝術的欣賞審美也是有境界的。就語文課堂教學藝術來說,它作為一種藝術的審美,對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課堂語言、肢體語言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說,教師的課堂整個給聽者的印象是一種美。這種美應該是什么樣的呢?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應該明確什么是美。美是能夠使人們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它包括客觀存在和主觀存在。也有人認為美是使人感到愉悅的一部分事物。本文以為,至于是一切事物呢還是一部分事物呢,這與每個人的審美取向有關系。就如環(huán)肥燕瘦一般,唐代人以胖為美,漢朝人則以骨感為美,取向不同,評判各異。審美重在“審”字,審是人們對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評判的一個過程。通過自己的智慧發(fā)現(xiàn)世界上存在的許多美的事物,豐富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家園,以達到愉悅自己的目的,這是審美帶給人們的第一價值;人之所以審美,除了愉悅自己的目的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完善自己。通過一代代人對周遭世界的評判,不斷進化,形成了更為完善的對事物的看法,剔除、轉化、抑制人性中一些丑陋的東西,發(fā)揚真、善、美,這是審美帶給人們的第二個價值;在當今社會中,通過對美好事物的欣賞,尤其是對人性中存在的友情、親情、愛情的審美,不斷為生活在行色匆匆中的人們,或者向往生活于“行色匆匆”人們提供心靈的慰藉,滿足他們因為欲望而產生的心靈空虛,這是審美帶給人們的第三個價值;第四個價值是什么呢?通過把人生的痛苦當作一種審美現(xiàn)象進行觀照,形成一種從藝術的視野,而不是從道德評價的視野來觀察和感悟生命的人生審美態(tài)度。這重價值的意義在于,在面對挫折和痛苦的時候,可以以一種超然的態(tài)度來面對,達到佛家所倡導的“如如不動”的境界,擁有儒家士人所追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語文課堂教學的美感就應該是體現(xiàn)并使學生能體驗到以上四種價值的美感。因此,當我們把課堂教學行為作為一種藝術來進行審視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賦予她明晰的藝術追求。
語文教學的課堂追求,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個說法比較大,表述上也比較形而上。在目前還沒有什么更好的方式來替代目前的通過考試選拔的前提下,學會考試,要會考試,而且要實現(xiàn)通過考試被選拔,這是每個整個教育界必須要做的事情。通過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工作、學會與人相處,是每個地球人都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谶@樣的狀況,語文課的教學追求會呈現(xiàn)出這樣三個層級的境界追求。第一層境界,本文稱之為功利境界。只要有選拔的地方就會有利害相關,要在群體中生存就會有競爭,就會有顯著的功利追求。語文課不排除考試,相反,老師要讓學生會考試、考好試。老師自己也從中得到教學能力和成果的展示與承認,并在與同行的競爭中,獲得相應的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收獲。第二層境界,本文稱之為科學境界??茖W的意思是指教師的教學行為是自覺遵循教育教學規(guī)律展開的。如果我們比方第一境界是“授之以魚”,那么,這個境界就是“授之以漁”。這個境界老師在教學的藝術上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征。“個性化”體現(xiàn)在哪里呢?個性化不是體現(xiàn)在教師為了標新立異,特立獨行而有所表現(xiàn)上,而是體現(xiàn)他對課文、教材的使用以及基于教材使用和了解、對學生情況了解和掌握之下的教學內容的設計與選擇,以及基于上述內容為基礎的呈現(xiàn)過程與形態(tài)。因為老師們的學養(yǎng)各有不同,每位所能的的東西,和所體驗到的內容會各有所側重。面對的學生也各個有異。所以,“個性化”是教師的自覺追求,也是按就學規(guī)律辦的客觀體現(xiàn)。是教師進入佳境的標志。第三層境界,本文稱之為審美境界。審美境界在語文教學中最為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為欣賞與體驗。因此,審美境界的實現(xiàn)是通過欣賞學會欣賞,并且把欣賞時的體驗內化為欣賞者的精神情操的這一過程完成的。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白雪公主》,學生讀了之后,與文章作者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得到了共鳴,然后,從中他知道了一些正面的東西:七個小矮人的善良、可愛等“善”的力量,或者說,他也體驗到了以皇后這個后媽為代表的“惡”的力量。情感的體驗最終的指向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就是實現(xiàn)學生成長需要的道德取向、價值觀的取向、分析世界與事務的態(tài)度和方法。這個,正是語文課堂教學學科使命所在。
語文教學的三重境界是從低到高漸次的過程,前一個境界是后一個境界的基礎,他們層層相扣,又互為基礎,共同構成了大家所常說的“語文味”。
參考文獻:
[1]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戴維·伯姆著.李·尼科編.論對話[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3]王尚文著.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周偉珍(1968—),女,漢族,浙江蘭溪人,文學碩士,金華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漢字文化和語文學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