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文言系統(tǒng)中的被動句一般意義上分為兩類:意念上的被動句和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同時形式標志的被動句又可分為若干小類。
關鍵詞:被動句;施事;受事
漢語文言系統(tǒng)中的被動句一般意義上分為兩大類:一是意念上的被動句,二是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鑒于此,本文將從兩方面出發(fā),具體探討漢語文言系統(tǒng)中的被動句。
一、無形式標志的被動句
無形式標志的被動句(句子中不出現標志詞“為”、“見”、“于”、“被”等來表示被動),也就是意念上的被動句。
(1)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隱公元年》
“蔓草”是句中的主語,“除”是謂語,“蔓草”做及物動詞“除”的受事者,因為蔓草本身不能被鏟除,因此在這里明顯形成意念上的被動句,并無明顯的形式標志。
(2)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孟子·公孫丑》
(3)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孟子·公孫丑》
例(2)(3)皆是“NP+足+V”的形式,形成意念上的被動句,在這里“足”加強了被動效果,去掉“足”依然能形成被動句,真正形成被動句效果的是及物動詞“為”和“法”,“管仲、晏子”和“文王”分別做“為”和“法”的對象(受事者)。
二、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
一般認為,所謂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介詞“于”、“為”或者助詞。
“見”、助動詞“為”、介詞“被”等來表示被動的句子。依據王力先生的說法,他提出先秦漢語中的三種常見的有明顯標志的被動句式,分別是“于(於)”字句、“見”字句、和“為”字句,同時提出一種在先秦文獻中很少用的介詞“被”字來表被動的被動句。
(一)“于(於)”字被動句
(1)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屨?!蹲髠鳌る[公元年》
例(1)中的“于”是介詞,它是用于引出動作行為的施動者“矢”,“郤克”不是及物動詞(謂語)“傷”的發(fā)出者,而是動作行為的受事者,即為:箭射傷了郤克。
(2)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睹献印す珜O丑》
根據楊伯峻先生的意譯,名詞短語“勞力者”、“治人者”分別是及物動詞(謂語)“治”和“食”的受事者,“于”字同樣是引出動作行為的施事者“人”?!爸斡谌苏呤橙恕逼渲卸ㄖ卸陶Z“治于人者”省略了“治”的受事者,“于”同樣引出動作行為的施事者“人”。
(3)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稇?zhàn)國策楚·懷王拘張儀》
“于”字分別引出動作行為“惑”和“欺”的施動者“鄭袖”和“張儀”,而在本句中省略了動作行為“惑”和“欺”的受事者“楚懷王”,“楚懷王”是根據上下文意的理解譯出的。
從上面的(1)(2)(3)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于”字被動句的一般結構“受事+于+施事”,有時在句子中省略受事,“于”字作為介詞,用來引出動作行為的施事者,而真正形成被動句的是及物動詞本身,有時候有些句子中可以省略動作行為的受事者。
(二)“見”字被動句
(1)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冻o·漁父》
被動者“我”在此被承前省略,“見”字放在動詞“放”的前面表示被動關系,可以譯作“被”,“見放”就是“被放逐”“見”看成是表示被動的助詞,本身不能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下面這個例子清晰的表明主動者。
(2)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肚f子·秋水》
受事者“吾”是主語,“見”放在動作行為“笑”之前表被動,譯作“被”,同時“笑”之后又用“于”字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大方之家”,即為:大方之家恥笑我。
(3)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睹献印ち夯萃跎稀?/p>
(4)蔡澤見逐于趙?!稇?zhàn)國策.秦策》
上述幾個例子中,“見”字作助詞表示被動是很明顯的,本身不能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2)(4)句中如果有必要出現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就需要用介詞“于”字來引出,形成“見…..于……”的被動形式。
(三)“為”字被動句
(1)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俄n非子·五蠹》
(2)不為酒困?!墩撜Z·子罕》
例(1)被動者“身”做主語,表被動的介詞“為”引出動作行為“笑”的主動者“宋國”,而例(2)省略受事者,介詞“為”
同樣起了引出施事者“酒”的作用。
(3)伍子胥父兄為戮于楚?!妒酚洝の樽玉懔袀鳌?/p>
(4)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肚G軻刺秦王》
例(3)(4)中的“為”直接放在動詞“戮”之前來表示被動,這里的
“為”不再是介詞,而是表被動的助詞,受事者“伍子胥父兄”、“父母宗族”是主語,例(3)中的動詞是“戮”,例(4)中的動詞是“戮沒”,而兩句中的施事者都沒有出現。
(四)“被”字被動句
古代漢語中的被動句有動詞“遭受、蒙受”之意。
(1)寡人不詳,被于宗廟之祟?!稇?zhàn)國策·齊策》
“被”字本身用來表示被動,戰(zhàn)國末期開始出現,兩漢時期使用漸多。
(2)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稇?zhàn)國策·齊策》
(3)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上述例子中“被”表示的被動句和現代漢語被動句非常相似,但在古漢語中似乎很少見。
結語:本文從《孟子》、《左傳》、《論語》等著作中的例子出發(fā),引證了漢語文言系統(tǒng)中的被動句式,從形式來看,比現代漢語的被動句式復雜的多,當然對我們了解古代漢語的語法也很有幫助。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2]王靜,淺談漢語中的被動句式,[J].群文天地·2012年第11期下
[3]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