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論證,是正反對比論證的簡稱,也稱比較法,是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后,推導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的方法,把兩種矛盾或對立的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說理,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使所闡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說服力。真與假的對比,可以去偽存真;善與惡的對比,可以抑惡揚善;是與非的對比,可以撥亂反正。因此,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比單從正面說理,論證更有力,觀點更鮮明。
也正是因為有這么多優(yōu)點,古今大家的議論性文章,大多運用了對比論證,例如,賈誼的《過秦論》在論證上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善用對比,于層層對比中,翻出“仁義”要旨;荀子的《勸學》中也運用了不少的對比論證;歐陽修的《伶官傳序》將唐莊宗的攻取天下的“盛”與失去天下的“衰”進行了鮮明的對比,得出了“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歷史教訓。
在語文課文的分析中,筆者注意了對學生這方面思維的培養(yǎng),并且在寫作訓練中也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分析技能,在考試中,一部分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寫作的同學,在考試中也獲得了相對較高的分數(shù)。
下面說一說正反對比結構在寫作中的具體運用。
正反對比的基本結構:全文的結構與一般議論文無二,都是大三段論結構,即引論、本論和結論。所不同的是在本論部分從正反兩方面提出分論點或擺出正反兩方面的論據(jù),加以論證,最后進行結論。它的特點是兩種看法或論據(jù)之間為一正一反的關系,或通過正反對比明辨是非,或通過正反襯比突出其中一個方面的正確性。這種結構方式能起到對比鮮明、突出深化觀點的作用。
先正后反式結構
一、引論:提出中心論點
二、本論:
1.正確論證:正面提出論點。正面舉例,正面說理。
2.反面論證:反面提出論點。反面舉例,反面說理。
三、結論:總結呼應開頭,強化深化中心論點。
例如以“人要有涵養(yǎng)”為中心論點寫一篇作文,構思為:分論點1、有涵養(yǎng),是文明的體現(xiàn),面對批評和顏悅色,洗耳恭聽,虛心接受。分論點2、沒有涵養(yǎng),是不文明,面對批評面紅耳赤,惱羞成怒,一意孤行。(正反闡述道理)
先反后正式結構
一、引論:提出中心論點
二、本論:
1.反面論證:反面提出論點。反面舉例,反面說理。
2.正確論證:正面提出論點。正面舉例,正面說理。
三、結論:總結呼應開頭,強化深化中心論點。
例如“一步與一生”為題的作文,可以這樣構思:分論點1、因為一點點的疏忽,錯走一步,滿盤皆輸。分論點2、每走一步,都深思熟慮,才能成就一生。
對比可以是對象之間的比較,稱為橫向比較,例如賈誼的《過秦論》,秦與六國比較,六國與陳涉比較,陳涉與秦比較;也可以是同一對象自身前后不同階段之間的比較,稱為縱向比較,例如歐陽修的《伶官傳序》。正反對比式的結構,既可以體現(xiàn)在段內句與句之間,也可以體現(xiàn)在段與段之間。
對比論證既可以是全文的整體構思,也可以是某一段內的構思。
包容是一種修養(yǎng),一種境界。佛經(jīng)有言:“一念境轉?!泵鎸λ说倪^錯,耿耿于懷、睚眥必報會帶來沉重的心靈負累。與其讓仇恨嚙噬心靈,制造痛苦,不如以包容之心去獲取一份泰然。勾踐忍受了十年臥薪嘗膽的艱辛,滅吳后下令誅盡吳國宗室。韓信未發(fā)跡時無端遭受“胯下之辱”,但封王之后卻笑釋前嫌,任命當初侮辱過自己的人為巡城校尉。相比之下,韓信的人格要比勾踐健全得多。魯迅先生說過:“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包容不僅是對他人的寬恕,更是送給自己的最好禮物。
上面一面就是段內的對比,是橫向對比,通過對比論證,使觀點更加鮮明生動,有說服力。
明代的張溥,他小時候很“笨”,別人讀一會兒就能背下來的東西,他往往要讀幾十遍才能背下來。但是,他并沒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至少要抄錄七遍,后來變得文思敏捷。26歲寫下了名揚天下的《五人墓碑記》。相反,仲永5歲就能賦詩,可謂天賦出眾。憑著聰明,他父親帶他四處作詩炫耀。仲永再也不思進取,長大以后,他變得庸庸碌碌,“泯然眾人矣”!由此觀之,一個人成功與否,與少年的智商關系不是很大,與后天的勤奮與否關系很大。
上面一段也是運用了段內對比,不過是既有兩人之間的橫向對比,也有兩個人自身的縱向對比。
正反對比的方法可以在平時的寫作中進行具體的語段式或小作文式的訓練,以增加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獻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