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執(zhí)教了朱自清的《綠》,感慨良多?,F(xiàn)圍繞傾聽與表達從課前準備與上課兩方面,談一點個人感受。
傾聽教材,對話文本
課前我特地將《綠》打印出來發(fā)給每一個學生,要求學生利用雙休日的時間,仿照課本批注法,從內(nèi)容表達、語言運用、方法安排等角度思考尋疑。預習上交后,反饋主要集中在這樣五個問題:1.結尾和開頭相差“不禁”二字是什么原因?2.課題是《綠》,第二段為什么要寫梅雨瀑、梅雨亭及梅雨潭周圍的山石草木?3.第三段少婦的裙幅和初戀的少女的心分別比喻什么?4.第三段一開始稱梅雨潭的綠為“她”,后來改成“你”,最后又改成“她”,這是為什么?5.為什么稱梅雨潭的“綠”為“女兒綠”?從預習反饋不難發(fā)現(xiàn)“傾聽教材,與文本對話”效果已初步顯現(xiàn),傾聽是認真的、深入的,對話是建設性的,富有成效的。因此,第一課時我在傾聽學生預習心聲,充分了解學情后緊緊圍繞反饋問題1、2,以“作者除了‘驚詫’于梅雨潭的綠,還‘驚詫’于什么?”為主問題,進而繼續(xù)追問:梅雨潭是怎么來的?坐在梅雨亭上看到什么?有什么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天氣,巖面與草叢為什么會從微微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然后通過大聲讀、默讀、討論讀、小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品味描寫梅雨瀑的生動文字,再用白板播放視頻,讓學生充分地與文字畫面對話,傾聽作者的心聲,揣度作者的情感,辨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此有的放矢,疑問迎刃而解。
傾聽要求,有的放矢
有了第一課時的鋪墊,第二課時我從復習檢查第二段的作用導入,進一步強化烘云托月的寫法,將第三段放在一個動態(tài)環(huán)境下切入。在復習中檢查上堂課傾聽與表達的效果后,很自然的引入第三段的學習內(nèi)容。學習第三段力求抓住重點,在小結中理解,在小結中引讀,體會作者熾熱而強烈的愛戀之情。品味之初,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主問題:聲情并茂地朗讀第三段,思考:作者對綠的總體感受是什么?作者運用了哪些方法來寫這種感受?(可以從修辭及表現(xiàn)手法角度思考)寫出了綠的什么特點?問題提出后,先齊讀然后指名說要求。目的是讓學生在傾聽中明白這樣四個要求:1.帶著情感讀;2.找作者的總體感受;3.思考怎么寫;4.辨別寫什么。這樣學生讀有要求,學有目標,思有方向。
互相傾聽,協(xié)同共進
朗讀思考后,因為作者對綠的總體感受從編者的批注中就能直接找到,所以我把提問的重點放在“作者運用了哪些方法來寫這種感受的?”這一問。學生的回答出現(xiàn)了“比喻、擬人、排比、對比、想象、聯(lián)想”。在肯定學生發(fā)言的同時,我接著問“這段文字中用得最突出的是哪三種?”進而告訴學生這堂課我們主要賞析“比喻、對比、聯(lián)想”這三種方法。然后選擇三種中用得最多的比喻做示范,我選的是總起句“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一開始并沒有出示怎么賞,而是讓學生充分表達“如果讓你賞,你會怎么賞”,學生各抒己見后,再讓他們看示范:1.“極大的荷葉”比喻梅雨潭闊大的水面,有形有色,滿眼都是綠,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的驚喜之情。2.“醉人”一詞讓人想起醇香的美酒,抒發(fā)了作者難以抑制的濃烈的喜悅之情。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歸納賞析比喻的注意點:1.弄明白用什么比什么或把什么比什么;2.找準相似點,說清楚事物的特點;3.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傊p析要抓住關鍵詞,弄清句式特點,體會作者感情。
初步掌握賞析比喻的方法后,接著賞析比喻句:她松松地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地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有學生回答這兩句分別用少婦皺纈的裙幅和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比喻漣漪和蕩漾的微波,我問:“你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學生回答:“我從注釋‘潭水泛起波紋’知道的”。我又問:“少婦和少女可以對調(diào)嗎?”“不可以,少婦是已婚的年輕女人,有過戀愛體驗,多了一份沉穩(wěn)和莊重。而少女是未婚女子,對愛的渴望,緊張而激動。這樣比喻更能恰當描繪作者的所見所感,所以這兩個詞不能對調(diào)”。學生的回答是令人驚喜的,課前預習與文本對話,無疑為學生的充分表達提供了底氣。
這一過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傾聽學生發(fā)言,尊重學生理解失誤,學生是表達交流中的主體,教師既是傾聽者又是引導者,學生老師和諧共進,相得益彰。
傾聽作者,感悟情思
在賞析對比手法運用時,我沒有習慣性的將五幅圖放在一起,而是先出現(xiàn)文字,再將五幅圖逐一鏈接展示后,適當點撥,再回到文字,不打破文字的完整性,給學生更多的想象空間。進而引導學生在老師的小結中朗讀,展開想象,體會作者心在梅雨潭,而其他四地之景猶在眼前,這是因為他平時多閱歷,寫作時眼前有景的緣故,感悟?qū)懽鞯拿钊ぁ?/p>
在賞析聯(lián)想手法運用時,學生點出聯(lián)想句后,師發(fā)問:由梅雨潭的綠作者聯(lián)想到什么?師引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若能挹你以為眼”,生跟讀:“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師接著發(fā)問:作者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些美好的愿望?引導學生跟作者進行心靈對話,品悟因為作者心中有愛,眼前美景,筆下有情,使他心生愛意,情不自禁與綠對話,字里行間充溢著濃烈的愛戀之情。在引導學生朗讀后,我接著問: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前面的“她”到這里已經(jīng)悄悄地變成“你”,誰來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匯報后,我這樣小結:剛開始梅雨潭的綠只是眼前景,作者還比較冷靜,隨著觀察的深入,作者陶醉其中,進入物我兩忘的境地,眼前的一潭綠水,早已化作窈窕佳人,讓他情不自禁跟綠對話絮語,進而親密接觸。引讀“我用手拍著你……她了”。多么慈愛的父親!多么可愛的孩子!引讀“我送你一個名字……好么?”作者的愛憐之情溢于言表。這里的“女兒綠”由“祖母綠”化用而來,作者為什么稱梅雨潭的“綠”為“女兒綠”?問題的提出水到渠成,學生的回答自然入情入理對話文本,表達提升
行文至此,學生早已遐想聯(lián)翩,我讓學生仿照聯(lián)想句造句。“我若能譜你以為曲,我將贈給那靈動的啞女,她必能放聲大唱了;我若能塑你以為林,我將贈給那沙漠地區(qū)的孩子,她必能欣賞茂林花海了;我若能化你以為蝶,我將贈給那幾近絕望的病患,他必能滿生希望了;我若能圓你以為珠,我將贈給那凄美的梁祝,愿他們早日化蝶為人,天長地久……”“情圉于衷,自然要發(fā)之于外”學生的表達無疑是精彩的,如果說傾聽是心與心的交流,那么表達就是將心跡表露的最有效手段,沒有高效靜聽,就沒有有效表達。
朱自清傾聽梅雨潭的綠,對話自然,抒寫內(nèi)心那份熾熱的愛憐之情。我?guī)ьI學生傾聽全文配樂朗誦,與作者對話,與文字絮語,體會作者表達的精妙,不打破文本的那份寧靜與美好。
★作者單位:江蘇如東縣長沙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