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語文教學與高考復(fù)習備考中,筆者一直堅持讓學生多“讀”,讀教材,讀經(jīng)典名著,讀時文小品……為尋找到與高考的契合點,多年來,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一些實踐。
一、固化“讀”的時間,給予學生讀的空間
筆者很有幸既前往衡水,身臨其境于衡中的軍事化管理,也涉足襄陽,置身于五中古色古香的校園之中,感同身受于語文教育在高考升學的羅網(wǎng)中左沖右突的困窘,我就想,為什么我們不能讓自己從低效的訓練中解放出來,而給予學生更多的閱讀空間,讓學生在讀中積累知識、提升能力、培養(yǎng)情志呢!李白沒有傾聽老師斷章取義的講解,繡口一吐卻是半個盛唐;蘇軾沒有聆聽唾沫橫飛的剖析,眉宇輕揚,蕩漾起大宋的月明風清: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吟詠讓他們詩情飛揚,是中國書院文明中的誦讀讓他們滿腹華章。語文若要從應(yīng)試教育的牢籠中突圍,就應(yīng)重視“讀”,固化讀的時間,給予學生讀的空間。
我校語文每周6節(jié)課,3節(jié)早自習。語文早自習屬于讀書時間,從不占用。每節(jié)課我是這樣安排的:每節(jié)課開始之后學生朗讀一篇剛上過的現(xiàn)代文或背誦一篇課內(nèi)文言文,都是齊讀,大概10分鐘,然后上新課,上新課的過程中貫穿讀,最后留5分鐘自由誦讀這節(jié)課所上文章的精美段落。每天晚自習結(jié)束之時,由語文課代表領(lǐng)讀一篇近期所上的課文或老師編印的文章,每晚21:45分鐘時教室會準時響起整齊的讀書聲。
書聲震蕩黎明的沉寂,書聲迎來夜的安謐。
二、精選“讀”的材料,給予學生美的享受
要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最關(guān)鍵的一點就是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閱讀材料,除了教材所提供的那些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外,針對青年學生的閱讀愛好和審美取向,我還分門別類地選擇許多精美的文章或名著中的精美文段作為閱讀素材,打印出來提供給學生。
如名著類:《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判詞”《好了歌》《枉凝眉》《葬花吟》《秋窗風雨夕》等。“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一副對聯(lián)濃縮了兩個女子的命運;“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讀到此處有些學生眼里竟噙滿了淚珠兒,這樣的材料怎能不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隆中對策”、“舌戰(zhàn)群儒”、“罵死王朗”等文段不僅情節(jié)豐贍,人物塑造生動,語言更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高峰中的高峰,讀之誦之,品味之,涵泳之,讓學生愛不釋手。
時文精品更是符合青春期學生的審美情趣,只要選擇得當,同樣可以涵養(yǎng)精神,激起讀書的興趣,形成讀書的習慣。
我把時文分為歷史人物,文化苦旅、當代學人、青春情懷、自然風景等幾個方面,組織本校的語文老師翻閱了大量的書刊去尋找那些精短、有文采、有思想、富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文章。采取復(fù)印、網(wǎng)上下載然后編輯印刷或老師自己打印的方式,印出來發(fā)給學生讀。每張閱讀材料16開的頁面包括一到兩篇文章,讀兩節(jié)早自習。
關(guān)于歷史人物的時文我選編了以下一些,如:
余月《笑說李白》、梁衡《把欄桿拍遍》、卞毓方《悲壯的超越》、馮偉林《書生報國》、游利華《蘇武牧羊:一個人的城堡》……
“文化苦旅”類有鮮圣《中國象棋》、崔國發(fā)《眉批長城》、王開林《穿越詩經(jīng)的畫廊》、王一木《黃鶴樓,沉淀千年的夢》……
“一方水土的精靈,一盈風情的血脈,器樂是一個時代一種文化的魂魄。而流浪,不只是一種悲苦和困頓,一種滄桑和無奈,更是一種忍耐和堅韌,一種奮進和抗爭。它是生命另一種鮮活的姿態(tài),這種鮮活的姿勢永遠都不能消解?!保悩s力《流浪的二胡》)讀,讓學生從悲苦中看到生命的強勁。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我在撫摸這些《詩經(jīng)》句子的時候,為這些素樸的句子所傳遞的美麗而淚流滿面。內(nèi)心更有一份隱隱作痛。因為就在模擬那份遠古“現(xiàn)場”的同時,我驟然被一個念頭驚醒:她已永遠不屬于我們了?!保ㄍ蹰_嶺《古典之殤》)讀,讓青春的心里升騰起一股莫名的憂傷。
閱讀讓學生看到了生活的艱辛,感受到了歲月的滄桑,讓他們深深地體會到這也是接觸生活、感悟人生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閱讀的興趣在這種歡悅或疼痛中產(chǎn)生,閱讀的習慣因之形成。
三、指導(dǎo)讀的方法,給予學生讀的鑰匙
在指導(dǎo)學生讀書方面,我覺得以下幾種做法簡單明了,易于操作,便于學生積累語文知識,形成閱讀習慣,也能有效地對接高考語文的要求,在這幾年的實踐中效果較好。
1.疏通字詞,奠定語文基礎(chǔ)
讀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文章中那些不認識或不熟知的字認清楚,邊讀邊整理,分清哪些要注意讀音,哪些要注意字形及字意。如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2》),初讀之后就應(yīng)把一些生字詞勾畫出來。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浸潤,學生不僅積累了一定的字詞知識,不會提筆忘字,病句錯字百出,而且會漸漸地產(chǎn)生對字詞的咀嚼興趣,形成賞鑒能力,從而也就會慢慢達到培養(yǎng)讀書興趣與習慣的目的了。
2.吟誦文句,形成語感能力
語文學習與其它學科很不同,語文特別賦予人以感性體驗,強調(diào)此時此地或彼時彼地的語境,用陶潛的話說就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而語言的情與境只有在熟讀成誦中才能讓人初窺其門徑?!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說的即是此理。對語境的體察在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也屢屢出現(xiàn),如:
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2014年湖北卷)
①湖北的國畫創(chuàng)作受浪漫瑰麗的荊楚文化的?搖?搖 ?搖?搖,源遠流長,底蘊豐厚。當今的湖北畫家既尊崇傳統(tǒng),又勇于創(chuàng)新,風格?搖 ?搖?搖?搖,為中國美術(shù)事業(yè)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②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xiāng)的味道,熟悉而又?搖?搖 ?搖?搖,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tǒng),一頭?搖?搖 ?搖?搖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系著記憶深處的故鄉(xiāng)。
A.滋潤 絢麗多彩 頑固 框定
B.滋養(yǎng) 絢麗多彩 穩(wěn)固 鎖定
C.滋潤 多姿多彩 穩(wěn)固 框定
D.滋養(yǎng) 多姿多彩 頑固 鎖定
此題答案為D項,而“頑固”一詞即為具體語境中的貶詞褒用。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就是閱讀者與作者的對話,與文本的對話。沒有字正腔圓的“音讀”,不能體味漢語言陰陽上去的音韻之美;沒有層次分明的“意讀”,就不能把握匠心獨運的形式之美;沒有別有會心的“情讀”,就不能感悟豐厚深邃的意蘊之美;沒有如癡如醉的“美讀”,就不能領(lǐng)略躍然紙上的形象之美。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fā)”,只有熟讀成誦,才能達到厚積薄發(fā)的功效。
3.涵泳文段,體悟文章魅力
“涵泳”就是告訴我們在讀的時候要沉浸到文章中去,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八冀忧лd,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只有潛心于其中,才能品味到文章文思之精妙、思想之恢宏。
又如讀《故都的秋》,當讀到“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罷,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一段時,不由人不想到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話:“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住著租來的“破屋”,其生活的清苦、悲涼可想而知,但作者品茶,端坐,閑看天色,靜聽馴鴿的飛聲,這不正是讀書人在困頓中自守、在清貧中高標卓異人格的寫照嗎?
讀,齒頰留香;品,心神飛揚。
四、檢驗讀的效果,給予學生展示的平臺
古人云:“若詢事而不考其終,興事而不加屢省,人懷茍且之念,亦難以底績而有成也”,說的就是要勤加檢查。對于讀書的效果的檢查,主要分為書面檢查與誦讀展示兩個部分。書面檢查,一是每星期整理不少于500字的積累本,詩詞歌賦,古文經(jīng)典,時文選抄,不一而足;二是進行作文片段訓練,包括寫讀后感,仿寫文段等,形式多樣。
誦讀展示既有課堂上的背誦,也有自讀課上的檢查;有學生一對一的每日一查,也有教師的重點抽查。
明人陳繼儒說:“閉門即是深山,讀書隨處凈土?!痹娨庹Z文,“讀”領(lǐng)風騷,學生在讀中積累了知識,陶冶了性情,在讀中體悟了人情,升華了思想?!叭f卷古今消永日,一簾昏曉送流年”,細品香茗,靜觀書意,這是何其清雅的人生??!
★作者單位:湖北云夢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