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讓學生有相當?shù)闹R儲備,增強文學鑒賞的能量
文學鑒賞是對文學作品全方位的感知和立體化的把握,這就要求鑒賞者懂得相關的知識,以保證鑒賞活動的順利進行。這些知識包括:
1.要熟知并掌握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傳記文學、報告文學、影視文學的主要特征,這樣閱讀時就會有針對性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解讀作品,也就是說不能用讀詩歌的方法去讀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不能用讀戲劇的方法去讀魯迅的小說《祝福》,這樣的鑒賞才能具有針對性。比如,小說的特征是通過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而塑造有血有肉、生動感人的人物形象則是小說藝術的重心,讓學生明白了這一點,他們在鑒賞小說的時候就會懂得從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情節(jié)、環(huán)境與人物的關系,從而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變色龍》,運用諷刺(夸張手法),不厭其煩地寫了奧蔑洛夫態(tài)度的五次變化,而作者的意圖又不只是落在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故事中人物自己的言行、動作神態(tài),無不表現(xiàn)了奧的丑態(tài)和奴性人格,一個溜須拍馬、諂上欺下、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小人形象躍然紙上,批判與諷刺是塑造這一形象的目的,這是我們鑒賞小說的重點。每一種文學樣式都有不同的特征,對這些特征的把握是學習鑒賞文學作品的前提。
2.充分了解某一類作家及其作品或某一類作品的內涵和形式,包括這些作品的題材、情節(jié)、主題、表現(xiàn)手法等。還需要掌握一些中外文學史知識,即作家生活的時代,及時代對作家風格的影響等,為文學鑒賞提供參照指數(shù)。我們都知道李白與杜甫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詩人,時代在他們身上打下了深深烙印,形成了不同的創(chuàng)作風格,具備了不同的思想情感。李白生活在盛唐,強大繁榮的帝國給予了詩人積極向上的精神,于是他的詩是豪放的、飄逸的,《行路難》《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詩歌,展示的是詩人奇特的浪漫風采;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亂”前后江河日下的時期,飄泊流浪的生活,貧困窘迫的際遇,使詩人的詩自然具備了沉郁頓挫的氣質,于是他的詩是苦澀的、是傷感的、《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則顯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情懷,引導學生在立足作家作品的內涵和形式的基礎上去欣賞閱讀作品,激起他們情感的波濤,在鑒賞中獲得一種審美的享受,在美的享受中逐步形成鑒賞能力。
3.引導學生適當積累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經驗。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只是停留在對文學作品靜態(tài)解讀的層面,而不是讓學生去進行必要的創(chuàng)作嘗試,那么他們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勢必會受到影響,所以,適當積累一些文學創(chuàng)作經驗,能幫助他們更了解作者的匠心,這樣,將更有利于文字鑒賞。作家因為現(xiàn)實生活所感動,根據(jù)對生活的審美體驗,通過頭腦的加工改造,以語言為材料創(chuàng)造出藝術形象形成可供欣賞的文字作品,這種復雜的精神生產活動,我們稱為文學創(chuàng)作。隨著文學的發(fā)展,人們就不斷地總結創(chuàng)作經驗,探討文學問題,托物言志,渲染烘托,剪裁選材……這些文學創(chuàng)作的知識和經驗,是文學鑒賞活動一定會面對的問題,結合作品賞析,并嘗試著在自己的寫作實踐中去運用它們,學生的鑒賞和品讀就會更有深度。賞析了《林黛玉進賈府》中人物出場的精彩描寫,讓學生在自己的作文中進行相應的模仿訓練;品讀了《荷塘月色》里那些精美的語言片段,就請學生學習文中的描寫手法,練習創(chuàng)作類似的散文……總之,將賞析和創(chuàng)作結合起來,在理性認識和感性操作中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水平。
二、培養(yǎng)經典意識,提高文學鑒賞的品位
歌德說過: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越是優(yōu)秀的作品就越能對我們有啟示。所以在指導學生進行文學鑒賞時一定要有“經典”意識,閱讀有生命力、有一定影響的經典名著,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口味,而一些簡單粗糙、平庸無聊的文字,則會使鑒賞因流于膚淺而失卻它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經典意識需注意兩點:一是遵循漸進的原則,告知學生首先要讀好課本內的篇目,而這些篇目很多本身就是經典或經典節(jié)選,然后逐漸向深處延展,讀原著,讀全篇,培養(yǎng)健全的審美素養(yǎng)。讀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可以去讀一讀他別的作品,如《羊脂球》等;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可以考慮讀一讀水滸原著(請注意是讀原著,而不是緊縮本之類的快餐文化),賞析《小團圓媳婦之死》,則應該引導學生去閱讀《呼蘭河傳》等蕭紅的其他作品,以此拓寬視野,提高鑒賞水平。二是正確確定經典的范圍。有些師生一說到經典,總少不了《三國演義》《子夜》《復活》等等一大批古現(xiàn)代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其實一些當代作品中的優(yōu)秀詩文,我們也可以將它們作為名著進行認真的閱讀鑒賞,從中把握文學,認識人生,琦君的作品如《春酒》那般彌漫著濃濃的思鄉(xiāng)情,撩惹出我們感傷或甜美的情緒;流沙河對理想的真情解讀;苦心孤詣教子的《傅雷家書》;舒婷對祖國的深沉贊美……教材的諸多篇章,多方面、多角度地為我們展示了人生百態(tài),這些意蘊深遠,頗具美學意義的作品是可以當作經典來鑒賞品味的,或者說它們本來就是經典,是新時代涌現(xiàn)出來的新的經典,應不同程度地進入我們的審美鑒賞視野。
三、引導學生理解把握作品的表層意義
學生在剛剛接觸到文學作品時,對文學作品內容的基本理解就是作品的表層意義,它是進行文學鑒賞的基礎。在進入深層鑒賞前,首先必須了解作品說了什么事,寫了什么人,抒了什么情,產生了什么影響,在閱讀中通過尋找敘事的線索,探尋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和情感等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也可以通過對詞語及語句安排的反復推敲,修辭手法的運用等,把握作品的基本內容。郁達夫的文《故都的秋》有一段文字這樣寫到:“南國的秋,當然是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淺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這段文字運用了對比、比喻的手法,將南北不同的秋味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比較,引導學生結合這些修辭方法的運用來讀懂并鑒賞作品,他們會了解到這段文字的基本內容就是通過饒有趣味的文字,再現(xiàn)北國秋色的特異圖景。掌握了作品的這一表層含義,才能進一步領悟作者對北國秋色的獨到情懷。
四、評品感悟作品的深層意義
面對一篇性格各異、風味迥別的優(yōu)秀作品,需細細品讀,才能挖掘其真正內核,而作品的精神,內在的氣質,我們稱之為深層意義。這種深層意義需要用心去獲得某種感受,用腦去建立某種聯(lián)系,用情去尋找某種共鳴,從而使文學鑒賞達到最高的境界,郭沫若話劇《屈原》里的《雷電頌》是一篇悲壯、慷慨、激昂的熱情獨白,在詩一般的語言里,失去自由的詩人呼喚風雷,呼喚閃電,呼喚偉大的自然力量,瑰麗奇特的想象,宏偉壯闊的氣勢,顯示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穢,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光明與正義是《雷電頌》的深層意義,是需要在鑒賞中認真體悟的,因此,指導學生領悟深層意義是提升鑒賞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進行文學鑒賞的意義和價值,在于體味意境的蘊涵,在強烈的情感共鳴中,接受美的信息,獲得美的享受,陶冶美的情操,喚起學生對美的追求,因此,通過以上的途徑,教會學生鑒賞文學作品,培養(yǎng)鑒賞能力,提高鑒賞水平,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作者單位:貴陽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