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約813~約858),字義山,唐代詩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
蟬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的《蟬》,可以說是詠物的名篇。
前四句直接寫蟬?!氨疽愿唠y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惫湃艘詾椋s餐風飲露。那么,居處越高,所得越少。食不飽,力不足,難免有怨,于是,蟬連連嘶鳴,頻頻申訴,希望改變現(xiàn)狀,卻于事無補,徒勞費聲。
縱然蟬耗盡氣力,聲疏欲斷,近乎沉寂,樹依然青青翠翠,無動于衷。冷淡漠然,可見一斑。
“難飽”固然惱人,誤解更令人難過。餐風飲露,高潔自守,所需甚微。可就連這些許所需,也不能滿足。蟬所以不停申訴,想來是認為樹的漠然背后還有誤解吧?漠然可以隱忍,誤解斷然不能接受。沐者彈冠,浴者振衣,身之察察焉能受物之汶汶?
居高難飽,亦不就低;飲露難得,誓不啜醴。饑餓而堅守不移,力盡而申訴不止,為與不為之間,操守自顯。
棲高飲露,高潔自守,是蟬的個性。詩人呢?清高自處,而世情冷淡,無人相知。無怪乎他會被蟬吸引,想到自己的身世。
心理學家認為,凡憂郁之人,定有惆悵過往。就這個論斷來說,李商隱是一個最好的注腳。
垂髫喪父,千里扶靈還鄉(xiāng);總角務工,勉力支撐上下。生活的孤苦,使得李商隱對那些曾給予過他溫暖的人,無比感激。當他身不由己陷入黨爭,因排擠迫害,生活困苦時,他固然希望改善現(xiàn)狀,可他更需要的是訴說,是希望大家了解他內(nèi)心的感激,希望大家知道他并不是一個居心叵測、忘恩負義的人,希望大家知道他其實是冰心一片無人知曉??墒?,盡管李商隱很努力地去申訴,去辯解,換來的依然是牛黨的無動于衷,李黨的無盡冷漠。
自然,當李商隱看到那夜夜嘶鳴的蟬時,會不由自主想到自己的身世。
頸聯(lián)主題轉換。想來,是強烈的觸動使得詩人將目光由蟬轉向了自己:宦海沉浮,居官卑微,屢屢受挫,窮愁潦倒,如桃梗浮水般漂泊不定,怎能不想到故鄉(xiāng)?許久不曾回去,家鄉(xiāng)田園里的雜草恐怕長得跟荒野里的草一樣多、一樣高了吧?或許,是該挑個時候回去了,回家鄉(xiāng)了此殘生,總比遺骸暴野要好吧!
這個念頭才一閃而過,李商隱就被蟬聲拉回了現(xiàn)實。他畢竟是被生活磨練得分外堅強的李商隱,雖然生活清苦,且不被人理解,但是,既然選擇了以仕途展抱負,以學識濟天下,那就該平靜地接受自己的命運,畢竟,這條路是自己選擇的?!暗啦恍?,乘桴浮于?!敝荒苁且痪淅悟}罷了。行所當行,生無所息,才是士人一生的宿命!
于是,他的心情由低落轉為平靜,寫下了“煩君相警”“我亦家清”的結語,表明自己依然會清高自守的心跡。只是,現(xiàn)在的堅守,不再為他人的了解,只為自己的心安。
孤清一如既往,執(zhí)著一如既往。只是,短短幾年后,被長期漂泊拖垮的他就不得不因病返鄉(xiāng),溘然長逝,年僅四十五歲。
讀李商隱,常會想到寓言故事里的那只蝙蝠,被鳥類看成獸,被獸類視作鳥,最終,既不被鳥類接納,也不被獸類待見,只能孤獨地飛翔在黑暗的夜里,被漫漫長夜所吞噬。
或許,缺少必要的玲瓏,在蕪雜的社會中,孤清注定只能成為孤清者的墓志銘吧!
★作者單位:四川彭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