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導學案的理解
“導學案”不僅要起到溝通教與學的作用,而且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任務,所以“導學案”的編寫應重點突出一個“導”字,教學重心由教師如何“教”轉變?yōu)橐龑W生如何“學”。在實踐過程中我遵循以下原則:
1.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教材的原則。從整體上體現(xiàn)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和整體化,盡量一課時一個導學案,以便控制學習總量,使學生明確目標,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2.有啟發(fā)性,對重點、難點作適當提示的原則?!皩W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的自學綱要,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如,怎樣閱讀文本,怎樣精讀,解答問題應從哪些方面著手等等,讓學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3.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導學的原則。導學案設計的問題應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要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第一個層次是“知識點的梳理”,難度不大,學生在書本上就可以找出答案。第二個層次是“理解運用”,是學生經(jīng)過小組討論,在對知識點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完成的;第三個層次是“拓展延伸”,是一部分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完成的。最后還配備了“課堂檢測”等,是在課后要完成的,其設置的問題也要體現(xiàn)出層次性。
4.合作化原則。優(yōu)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分組討論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討論導學案中的有關問題。對一些簡單、易懂的內容可一帶而過,而重點、難點問題教師應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交流,所以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應該考慮設計的問題,學生是否可在合作的基礎上得以解決。對學生在討論中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應及時匯總,根據(jù)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應該針對性的設計教案。
我認為導學案應起到“授人以漁”的作用,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優(yōu)秀的思維品質,進而解決新情況、新問題。
二、課堂提問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采取恰當提問方式,營造出“問題情境”。這是最理想的課堂。當前在我們語文課堂提問中存在一些亟待認識和解決的問題。
1.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由“滿堂灌”變“滿堂問”。新課改要求課堂師生互動,有些教師為了使課堂顯得熱鬧些,頻繁的向學生提問,但問題的質量不高,實則效果很差。個別式提問。提問只引起某個同學或者某些同學的注意,忽視了班上其他同學。這種提問最終產生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只問不評式提問。有的老師對學生的答案不做任何評價,或者評價的不到位。這樣的點評不能對學生的思維有任何啟發(fā),而且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隨意性的提問。教師對問題沒有做任何的預設,就直接拋出了問題,不考慮學生的情況和問題的質量。
2.解決的辦法
(1)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編寫教案,設計問題。對共性的問題要著重講。設計的問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思考,組織學生討論,適當?shù)募右渣c撥。這樣的問題,一般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效果較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如我在講授《阿房宮賦》這篇文章時,就緊緊扣住“奢”字,問了這樣幾個問題:(1)秦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么?(2)阿房宮的奢侈表現(xiàn)在那些方面?(3)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阿房宮的奢侈?用了那些表現(xiàn)手法?這三個提問的設計,緊緊扣住了課文中心,學生弄懂這幾個問題,對全文的主旨,也就領會了。
(2)抓住線索進行問題設計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寫作的線索,線索抓住了,作者的寫作思路也就抓住了,學生就很容易弄清文章的結構方式,我們可以從結構線索的角度設計問題:
例如《我與地壇》第一部分就可以設計這樣幾個提問:史鐵生當年為什么來地壇?地壇與史鐵生是怎樣的關系?地壇中的生命給了史鐵生怎樣的啟發(fā)?史鐵生來地壇的最初幾年一直在想什么問題?想明白沒有呢?史鐵生對怎樣活的問題想清楚了嗎?15年了,史鐵生為什么還要不斷去地壇的“老樹下或荒草邊或頹墻旁,去默坐,去呆想”?此時,地壇又給了史鐵生怎樣的啟示呢?六組“譬如”的景象有沒有一些共性特征?地壇給史鐵生帶來了怎樣的啟示?
(3)抓住表現(xiàn)手法設計問題
作者設計人物形象與構思文章的情節(jié)所采用的表現(xiàn)手法往往是經(jīng)作者再三推敲,濃縮了豐富的內涵,設問激發(fā)學生擴散聯(lián)想,能使其體悟獨有的表達功效。例如,《漁夫》這篇課文,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這篇課文主要采用了什么樣的表現(xiàn)手法?這種手法對刻畫屈原與漁父這兩個人物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屈原與漁父這兩個人物具有怎樣的文化內涵?
3.課堂提問的技巧
(1)循序漸進原則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把課堂提問由低到高地分為了六個層次:①知識水平的提問;②理解水平的提問;③應用水平的提問;④分析水平的提問;⑤綜合水平的提問;⑥評價水平的提問。這實際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提問。我們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也應該有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
(2)分層提問的原則
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個性是有差異的,所以教師提問應當分層。成績相對較好的學生可以提問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問一些簡單基礎的問題,使各能力層次的學生都有成功的感覺,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3)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在語文課堂上,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情況。提出問題后,全班沒有學生回答。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于接受。
(4)及時點評學生的答案
對學生的答案,教師應該及時的點評。對學生的答案,不可一言不發(fā),也不可籠統(tǒng)的回答“好”或者“錯”,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久而久之也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的點評,應該給學生有所啟發(fā),使學生悟出其中的道理。
“教者若有心,學者必得益?!痹谝?guī)范辦學行為“五嚴”的背景下,我們應堅持課堂改革,提高課堂的有效性,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走出題海,走出高壓,走出無奈,能夠愉快、高效的完成學業(yè),還給學生多姿多彩的青春。
★作者單位:江蘇寶應縣畫川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