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南懷瑾沒能解決的國學問題被建筑學家梁思成迎刃而解本文雖短且略顯呆板但值得我們仔細玩味】
“登堂入室”又叫“升堂入室”,是我們非常多見和熟悉的一個成語。但是認真琢磨起來,“入室”是從外到內(nèi),這好理解。但“登(升)堂”卻是從低到高,難道“堂”是很高的嗎?
“堂”在工具書里均被解釋為“古代宮室前為堂,后為室”,并引《論語·先進》:“由(仲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保ā缎氯A成語詞典》商務(wù)印書館2002年版,第163頁;《辭海》第六版,第2220頁;《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160頁)。可見“堂”和“室”是古代建筑中并列的組成部分。但是為什么“堂”會比“室”高呢?
根據(jù)上述引文再查閱《四庫全書·經(jīng)部》對于上述《論語·先進》一句的翻譯注釋是“堂:正廳。室:內(nèi)室。先入門、次升堂,最后入室”。(線裝書局2007年版,第87頁)。這里意思是,先進“廳”再進“內(nèi)室”。類似用法還有《漢書·藝文志》:“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蹦敲礊槭裁础皬d”要用“升”呢?
查閱更多資料,發(fā)現(xiàn)南懷瑾在《論語別裁》中“子路的琴學入門”一章對此解釋說“過去的建筑,都是四合院式的,中間一個大天井,中間的大廳是明堂,深入明堂是內(nèi)室,再后面就是后院了?!保◤偷┐髮W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頁)這里把“堂”作為“天井”和“明堂”,但依然不能解決“堂”為什么高的問題。
帶著疑問查閱《唐詩句典》在“廟堂”里收錄了韓愈《山石》詩句“山石犖確行徑微,黃昏到寺蝙蝠飛。升堂坐階新雨足,芭蕉葉大梔子肥”。(中國盲文出版社2007年版,第135頁)這里的“堂”顯然不是“廳”。詩句把“升堂”和“坐階”聯(lián)系在一起,這卻啟發(fā)我們“堂”是否有臺“階”。這種設(shè)想得到了很多典籍的印證。如下:
一、《禮記·禮器》:“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薄短接[》引墨子佚文亦曰:“墨子以為堯堂高三尺,土階三等”。《史記·李斯列傳》中有:“堯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之語。這里,“堂”是有高度的。
二、《考工記》是我國春秋時期記述官營手工業(yè)各工種規(guī)范和制造工藝的文獻。其說“堂修七尋,堂崇三尺”?!犊脊び浗狻氛f“堂上為五室也”?!犊脊び浲ā氛f“堂之上為五室”。這里明確說出“堂”和“室”的關(guān)系是上下關(guān)系。
三、《尚書·大誥》“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gòu)?”這是說先建“堂(臺基)”才能建“室”,此句也被眾多建筑學教材所引用。所以這句話本意是說父親想做房子,但是兒子不肯做臺基,所以沒法建房子。那么,“堂”是否就是“臺基”呢?梁思成的名著《中國建筑藝術(shù)圖集》和《凝動的音樂》中第一篇均為《臺基簡說》,本文明確說:“所謂‘堂’即臺基之謂,絕不是今日普通所謂廳堂的?!薄芭_基見于古籍的均作‘堂’?!薄肮潘^‘堂’,就是宋代所謂‘階基’,清代及今所謂‘臺基’,當沒有多大疑問?!保ò倩ㄎ乃嚦霭嫔?999年和1998年版,第1頁)并中國的建筑分為三部分:臺基、墻柱構(gòu)架和屋頂?!疤谩笔恰芭_基”,與“室”是上下關(guān)系,而非平面關(guān)系。根據(jù)以上資料,可以確定“堂”應(yīng)理解為“臺基”而非“大廳”。這樣就能解決“升堂入室”和“升堂坐階”的疑問,因為臺基都是有高度的。所以,《論語》本句的原意是說子路彈瑟已經(jīng)上了臺基,離進門入室不遠了。所以,我們的工具書對于“堂”解釋錯誤,應(yīng)當增加“臺基”義項。這一番考證啟發(fā)我們文理融合的必要性和學科交叉的重要性。比如通過建筑學就可以解讀和闡釋國學。這正像蔡元培先生曾經(jīng)分析的文理融合三大理由:
一是“文科之史學、文學,均與科學有關(guān),而哲學則全以自然科學為基礎(chǔ),乃文科學生,因與理科隔絕之故,直視自然科學為無用,遂不免流于空疏。理科各學,均與哲學有關(guān),自然哲學,尤為自然科學之歸宿?!?/p>
二是“乃理科學生,以與文科學生隔絕之故,遂視哲學為無用,而陷于機械的世界觀。”
三是“又有幾種哲學,竟不能以文理分者,如地理學包有地質(zhì)、社會等學理。人類學包有生物、心理、社會等學理?!钡贸鼋Y(jié)論“故建議溝通文、理,合為一科。”(《蔡元培全集》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72頁)
如今,教育學家蔡元培和建筑學家梁思成已經(jīng)去世多年。“斯人已逝,精神長存”。民國學人的文理融通的思想至今依然閃耀著光輝,照耀我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