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讀墨得力行
再說讀墨。
孟子是不喜歡墨子的。孟子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保ā睹献印る墓隆罚钍暇褪菞钪?,墨氏就是墨子,他們觀點不同,卻都被孟子罵作禽獸。這是孟子的偏見。其實孟子不必罵墨子,他們兩人也不乏相通之處,這就是“行俠仗義”。實際上后世的“俠義”,就一半來自孟子,一半來自墨子。如果說他們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墨子側(cè)重于“行俠”,孟子側(cè)重于“仗義”。
孟子的“仗義”,可以用一個故事來證明。據(jù)《孟子·梁惠王下》,有一次鄒國和魯國發(fā)生沖突,鄒國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人,鄒國的老百姓卻袖手旁觀,見死不救。因為孟子是鄒人,鄒穆公就問他應(yīng)該怎么辦。孟子說,活該!誰讓他們平時對老百姓不好!這下子老百姓可逮住報復(fù)的機會了(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又據(jù)《離婁下》,孟子還曾經(jīng)對齊宣王說:“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些話,孟子就這么當(dāng)著“君”的面說,一點兒都不含糊,真可謂仗義執(zhí)言。
墨子的“行俠”,也可以用一個故事來證明。這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墨子救宋。據(jù)《墨子·公輸》,當(dāng)時魯國著名的工匠公輸盤(也叫公輸般、公輸班、魯班),為楚國制造了一種攻城的器械——云梯,楚人準(zhǔn)備用來攻打宋國。墨子聽說后立即動身,走了十天十夜到達(dá)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來見公輸盤。公輸盤問,先生有何指教?墨子說,北方有人侮辱了在下,想借先生的力量殺了他。公輸盤不高興。墨子說,鄙人愿出二百兩(原文是“請獻(xiàn)十金”。古時二十兩為一鎰,一鎰為一金,十金就是二百兩)。公輸盤更不高興了,心想你怎么能買兇殺人?便說我恪守正義,從不隨便殺人。墨子說,先生既然從不殺人,那就好說了。在下聽說先生要幫助楚國攻打宋國,請問宋國有什么罪過?楚國多的是土地,少的是人民。犧牲不足的(人民),去爭奪多余的(土地),這不能算是聰明。攻打無罪之國,不能算是仁愛。懂得這個道理,卻不據(jù)理力爭,不能算是忠誠。爭辯了不能達(dá)到目的,不能算是堅強。不殺個別人卻殺很多人,不能算是明白事理。公輸盤沒有話說。
墨子又去見楚王。墨子說,如今有一個人,自己家里有豪華轎車,卻想去偷鄰居家的破車子;自己家里有綾羅綢緞,卻想去偷鄰居家的破衣服;自己家里有美味佳肴,卻想去偷鄰居家的米糠酒糟;請問這是什么人?楚王說,這人有“盜竊病”!墨子說,現(xiàn)在楚國應(yīng)有盡有,宋國貧窮弱小,你們卻要去搶人家,與那個有“盜竊病”的人有什么兩樣?這可是既違背正義又得不償失??!楚王也沒有話說。
但是楚王和公輸盤都不想放棄,于是墨子只好和公輸盤虛擬過招。公輸盤演示攻城,墨子演示防守。幾個回合之后,公輸盤黔驢技窮,墨子綽綽有余。于是公輸盤說,我自有辦法對付先生,但是我不說出來。墨子說,我知道先生打算怎樣對付我,我也不說。楚王奇怪,問墨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墨子說,公輸盤的辦法,無非是殺了臣下。殺了臣,宋國就可以攻打了??上С嫉牡茏忧莼嵉热偃?,已經(jīng)掌握了臣的方法,帶了臣的器械,守在宋城上,單等楚軍來進攻了。楚王一聽,馬上決定不再攻打宋國。
很顯然,這個故事表現(xiàn)了墨子的三種精神:反戰(zhàn)精神、俠義精神、實踐精神。反戰(zhàn)不用說,大家都知道。難得的是,墨子不但提出了反對掠奪性戰(zhàn)爭的主張,而且身體力行地制止了一些這樣的戰(zhàn)爭。這在那個弱肉強食的年代,真是談何容易!在這里,可貴的還不是他確有實施守衛(wèi)的辦法。這當(dāng)然難能可貴,只不過一般人學(xué)不了。學(xué)得了的,還是他的俠義精神和實踐精神。墨子是不是宋國人,我們不知道。歷史上有說他是宋人的,也有說他是魯人的。但楚國伐宋,看來和他關(guān)系不大。他當(dāng)時并不在宋國,宋國也沒有請他幫忙。而且,墨子幫宋國解除了滅頂之災(zāi)后,在回國的路上經(jīng)過宋城,宋人還不讓他進城避雨??梢娔优c宋國,并沒有利害關(guān)系。然而他一聽到楚國將要進攻宋國的消息,便“行十天十夜而至于郢”。這就真是“行俠仗義”,也真是“說得到,做得到”了。可以說,中國文化“知行合一”的精神,在墨子和墨家學(xué)派那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實際上墨子不但是理論家,更是實踐家。他在提出理論的時候,不但要求立論有本、有原、有用,而且要求身體力行。從前面那個故事我們不難看出,墨子不是不能說。他也是很善辯的。但墨子不但善言,而且能行;不但有理論,而且有實踐。所以我說讀墨得力行。也就是說,我們應(yīng)該學(xué)習(xí)墨子的這樣一種精神:一旦認(rèn)準(zhǔn)了某個道理,就堅定不移地去做。當(dāng)然,由于社會分工的需要,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哲學(xué)家都實踐自己的思想。但我們不是哲學(xué)家,也不想建構(gòu)理論。所以,我們自不妨有所得便有所行。這就是墨子給我們的啟示。
五、讀韓得直面
再說讀韓。
表面上看,韓非與墨子完全不同。墨子代表著當(dāng)時的庶民階層(賤人)和勞動人民(農(nóng)與工肆),為他們爭取生存的權(quán)利;韓非則代表著新興的地主階級,幫他們維護統(tǒng)治的權(quán)力。墨子書中,多言民間疾苦;韓非書中,則不乏帝王“南面之術(shù)”。所以,后世便有人將墨子稱為“平民哲學(xué)家”,將韓非稱為“宮廷陰謀家”。這當(dāng)然并不準(zhǔn)確,卻也不是一點兒道理沒有。大體上說,墨子比較“草根”,韓非比較“宮廷”。墨子講“兼愛”,韓非講“權(quán)術(shù)”,他們是“兩股道上跑的車”。
但是,韓非與墨子也有相通之處,即他們都講“利害”,都不像儒家那樣只講“仁義”?!赌印し菢飞稀肪驼f:“仁之事者,必務(wù)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笨梢娔硬⒉幌衩献幽菢娱_口閉口“何必曰利”,他也是言“利”的。只不過,墨子所言為“公利”,韓非所言為“私利”。墨子講“興天下”,韓非講“治天下”,這是他們的不同。
韓非言“利”,十分露骨。在他看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不是儒家講的“仁義”和“禮讓”,而是“利害”和“算計”。韓非說,開馬車鋪的,天天盼望別人升官發(fā)財;開棺材店的,天天盼望別人生病早死。難道是開馬車鋪的比開棺材店的更“仁義”?不是的。實際情況是,只有別人升官發(fā)財,開馬車鋪的才有利可圖;只有別人生病早死,開棺材店的才有錢可賺。他們其實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韓非子·備內(nèi)》)。
買賣關(guān)系如此,君臣關(guān)系也一樣。甚至在韓非看來,君臣關(guān)系就是買賣關(guān)系,叫“主賣官爵,臣賣智力”(《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既然是這樣一種利害關(guān)系,那么,他們之間就不能不“算計”。君主靠算計來雇傭臣子(君以計畜臣),臣子靠算計來服務(wù)君主(臣以計事君)。雙方各打各的算盤,只有雙贏互利才會成交。如果合作的結(jié)果不利于自己,那么,無論是君還是臣,誰都不會干那種蠢事(《韓非子·飾邪》)。
君臣關(guān)系如此,父子、夫妻也一樣。韓非說,一個人,如果小時候父母對他比較隨意,長大了他就會怨恨。同樣,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如果比較簡慢,父母就會惱怒(《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他還說,衛(wèi)國有一對夫妻,大約是做買賣的。妻子禱告說,但愿我的夫君平安無事,能賺一百塊錢(使我無故,得百束布。布即布幣)。丈夫說,怎么要得這樣少?妻子說,錢賺多了,你還不去“包二奶”(《韓非子·內(nèi)儲說下》)?
不過在韓非看來,最危險的還是君主的夫妻、父子關(guān)系。因為這里面的利害太大。那些年老色衰的后妃們,甚至盼望自己的夫君早死,以便自己的兒子早接班。母以子貴。自己的親生兒子當(dāng)了君王,作為太后,就什么都保住了。所以竟會有母子合謀弒君的。于是韓非感嘆說:“以妻之近與子之親而猶不可信,則其余無可信者矣!”(《韓非子·備內(nèi)》)因此韓非認(rèn)為,統(tǒng)治國家,不能講“仁義”,不能講“禮讓”,只能用“刑法”,只能用“權(quán)術(shù)”。正如李澤厚、劉綱紀(jì)兩位先生所說:“在中國思想史上,韓非是第一個毫不掩飾地、津津樂道地、而且是最為詳盡具體地研究陰謀權(quán)術(shù)的人?!保ā吨袊缹W(xué)史》第一卷)
這就給我們出了一個難題:這樣一種思想,也是我們的文化遺產(chǎn),也有積極意義嗎?
有。韓非的積極意義,我認(rèn)為就是“直面慘淡的人生”。這就與儒家不同。儒家的思想,總體上說是比較理想主義的。無論是孔子的“仁”,還是孟子的“義”,都帶有理想的色彩。這種理想非??少F。沒有這理想,人就可能變得“禽獸不如”。但我們也要看到,理想畢竟是理想。它可以用來“激勵人生”,也可以被用來“粉飾太平”。當(dāng)統(tǒng)治者一方面對人民群眾肆無忌憚地進行壓迫剝削,另方面又大講“仁義道德”時,韓非的話無異于振聾發(fā)聵的“清醒劑”,使人們不至于被“瞞和騙的藝術(shù)”所麻醉。這也是歷史上那些革命者和批判者,往往會用韓非思想為武器的原因。
實際上儒法兩家的思想雖然對立,卻其實不過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它也是人性的兩面,人類社會的兩面。這就是善與惡,理想與現(xiàn)實。人,不能沒有理想,也不能只有理想;必須面對現(xiàn)實,又不能只看現(xiàn)實。所以我們就既要讀孔孟得仁義,又要讀韓非得直面。
那么,韓非為什么就不能這樣全面地看問題呢?也有許多原因,比如當(dāng)時的社會狀況實在是不很樂觀。春秋已無義戰(zhàn),何況戰(zhàn)國?那些爾虞我詐、巧取豪奪、弱肉強食,不能不讓韓非憤世嫉俗。不過這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韓非的思想方法。韓非的思想方法是什么樣的呢?就是認(rèn)為矛盾對立的雙方不可調(diào)和。大家都知道那個著名的“賣矛又賣盾”的故事,韓非也因此獲得了“矛盾”一詞的發(fā)明權(quán)。矛與盾既然不能同售,則理想與現(xiàn)實、內(nèi)容與形式、仁義與利害,也就不能共存。利害沖突既然是真實的,仁義道德也就肯定是虛假的。這就是韓非的思想方法——“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韓非子·顯學(xué)》)
六、讀老得智
相比較而言,道家的思想方法更高明。
道家,通常指老莊。其實老和莊并不完全一致。不過有一點倒一樣,即都強調(diào)矛盾對立雙方的轉(zhuǎn)化。大家都很熟悉老子的名言:“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這話的意思是:壞事是好事的依憑,好事是壞事的前兆。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壞事也可能變成好事,沒有什么事情是絕對不變的。
這個觀點,莊子也有。莊子說:“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臭腐復(fù)化為神奇,神奇復(fù)化為臭腐?!保ā肚f子·知北游》)生與死、神奇與臭腐,在一般人看來,是水火不容根本對立的。但在莊子這里,也可以變來變?nèi)?,你變成我,我變成你。這就是道家的辯證法。這個辯證法,用哲學(xué)的語言來表述,就是矛盾對立的雙方無不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zhuǎn)化。這是道家的智慧,也是中國的智慧,是老子和莊子共有的。
那么,老子和莊子又有什么不同?
我個人的體會,是讀老得智,讀莊得慧。這是把智與慧拆開了講。其實這兩個字原本就有細(xì)微差別。比如智力、智商、智術(shù)、智囊,這些詞里面的“智”,就不能換成“慧”。同樣,慧心、慧性、慧眼、慧根,這些詞里面的“慧”,也不能換成“智”??梢娭腔壑腔?,智與慧并不相同。從“智育”、“智謀”這些詞看,智,是可以通過教育來學(xué)習(xí)、傳授、掌握的東西,是能力(智力)、方法(智術(shù)),屬于社會?;?,則是氣質(zhì)(慧性)、天賦(慧根),或者非同一般的特殊能力(慧眼、慧心),屬于個人。它不能傳授,只能啟迪。老莊之別,即在于此。所以讀《老子》可以治國,讀《莊子》只能修身。“得智”與“得慧”,區(qū)別就在這里。
先說讀老。
眾所周知,《老子》是一部奇書。它的作者是誰,成書何時,目的何在,都不清楚。這部書的性質(zhì),也眾說紛紜。有人說它是純哲學(xué),有人說它是哲理詩,還有人說它是兵書。我覺得對于這些問題,一般讀者弄不清也罷。重要的是得其精華?!独献印芬粫木A是什么呢?我認(rèn)為就是辯證法。而且,我比較贊同李澤厚先生的觀點,即《老子》的辯證法,是由軍事辯證法而政治辯證法,由政治辯證法而哲學(xué)辯證法,最后在中國人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變成了一種生活辯證法(《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而且,依我看,這種生活辯證法還是屬于弱勢群體的。
實際上我們看《老子》一書,從頭到尾貫穿的都是弱者是生存智慧。只不過《老子》把它們上升到了哲學(xué)本體論的高度,比如“有生于無”(《老子·四十章》),“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或者哲學(xué)辯證法的高度,比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四十一章》)。但說來說去,歸根結(jié)底,還是那幾句話:柔能克剛,弱能勝強,無為則無不為。老子一再說,不用以為強大的就強大,弱小的就弱小。天底下最柔弱的是什么?水。最能攻堅勝強的又是什么?還是水(《老子·七十八章》)。所以,最弱小的,其實是最強大的;最堅強的,其實是最脆弱的。想想看,一個人,什么時候最柔弱,活著的時候。什么時候最堅強,死了以后(這時只剩下骨頭,當(dāng)然最硬)??梢姟皥詮娬咚乐剑崛跽呱健保ā独献印て呤隆罚R虼?,那些爭先恐后的,沒有一個不失??;那些巧取豪奪的,沒有一個不輸光(《老子·二十九章》);只有那些與世無爭的,才最安全,也才最豐富,簡直就應(yīng)有盡有。道理很簡單:正因為他們不爭,所以沒人爭得過他們,這就叫“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六十六章》)。請大家想想,這難道不是說給弱者聽的嗎?
有趣的是,老子的這一套——無為、守雌、貴柔、知足,并非只有弱勢群體受用,權(quán)勢人物也受用。因為誰都有處于弱勢的可能。即便貴為天子,也未必總是強勢,或一定就是強勢。這個時候,就用得著老子哲學(xué)了。比方說,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老子·四十五章》)。這個“若”,可以翻譯為“就像”,也可以理解為“好像”,張舜徽先生就說“不外一個裝字”(《周秦道論發(fā)微》)。只不過,陰謀家的“裝”叫“韜晦”,老百姓的“裝”叫“裝蒜”?!独献印愤@本書,真可謂“最抽象也最實用”。
所以,老子的思想可以有不同的結(jié)果。用于學(xué)術(shù),可以發(fā)展為思辨哲學(xué);用于軍事,可以發(fā)展為戰(zhàn)略方針;用于政治,可以發(fā)展為斗爭策略;用于生活,可以發(fā)展為生存智慧。就連同一種副產(chǎn)品,也可能有不同結(jié)果。比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就可能是斗爭策略,也可能自我安慰。由此可見,老子是影響深遠(yuǎn)的,也是無法盡說的。
七、讀莊得慧
再說讀莊。
和老子一樣,莊子也講“無為”。但老子的“無為”,其實是“無不為”。至少,也是“有所為”。只不過在老子看來,要想“有所為”,必先“無所為”,或者裝著“無所為”。因為按照老子的辯證法,物極必反。矛盾對立的雙方,總是相互轉(zhuǎn)化的。誰笑到最后,誰就笑得最好。所以,你要收斂,就先張揚(將欲歙之,必固張之);你要弱化,就先強化(將欲弱之,必固強之);你要廢除,就先興起(將欲廢之,必固與之);你要奪取,就先給予(將欲奪之,必固予之);總之要反著來(《老子·三十六章》)。反正你越是想得,就越是沒有;越是不想,就越能得到?!皼]有”到什么程度,就能“占有”到什么程度。“后退”到什么程度,就能“前進”到什么程度。如果什么都不想,那就什么都能做,什么都能得,什么都能有??梢娎献拥摹盁o為”,其實是“有為”,而且是“大有作為”。它甚至不過是重拳出擊之前的收回胳膊。這正是歷史上那些“有為者”反倒特別喜歡《老子》的原因。
莊子的“無為”,卻是“真不做”。莊子一生,不知把多少送上門來的功名利祿拒之門外。有一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這故事記載在《莊子》的《秋水》篇。這故事說,有一天,楚國兩位大夫千里迢迢來到濮水(在今河南省濮陽縣),找到正在河邊釣魚的莊子,請他出山為楚國卿輔,說是我們大王想把國境之內(nèi)的事麻煩先生了!莊子沒有直接回答,一邊繼續(xù)釣魚,一邊頭也不回地問:聽說貴國有一種神龜,死了三千年了。貴國大王寶貝得不得了,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珍藏在廟堂之上,有這事吧?那么請問:作為一只烏龜,它是寧愿去死,留下骨頭享受榮華富貴呢,還是寧愿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地里打滾呢?
兩位大夫異口同聲地說,當(dāng)然是寧愿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地里打滾了。
莊子說,二位可以回去了,我會繼續(xù)拖著尾巴在泥地里打滾的。
這故事很多人講過,一般都理解為莊子的清高。其實莊子不是清高,而是透徹。也就是說,作為哲學(xué)家,莊子想明白了兩個問題:世界上什么最可寶貴,什么最有價值。什么最可寶貴呢?生命。什么最有價值呢?自由。這兩個問題合起來,就可以表述為這樣一句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的價值在于自由。
我認(rèn)為,這就是莊子哲學(xué)的核心。莊子一生,也在實踐著他的哲學(xué)。為了生命和自由,莊子把很多問題都想得很開,把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比方說,在孔子那里極為重要的“名”,在莊子這里就無所謂。他甚至假借老子的話說,你管我叫牛,我就跟著你把自己叫做牛;你管我叫馬,我就跟著你把自己叫做馬(《莊子·天道》)。他也不在乎自己有沒有用,甚至沒有用更好。在《人間世》篇,莊子講,有一棵樹,奇大無比,許多人都去看它(觀者如市),只有一位大木匠不屑一顧,說這是沒有用的東西。晚上,樹就來跟他說話,說我要是有用,豈不早就被你們砍掉了?正因為我什么用都沒有,這才活到今天。這正是我的大用??!
顯然,莊子看來,有名有用,都不如活著?;钪攀亲钪匾?。如果為了生命之外的東西去死,那就可悲了。為此,他連儒家極其推崇的“以身殉國”、“舍生取義”也予以否定。在《駢拇》篇,莊子說,歷來就有人為了生命以外的事情去死。小人為了利益,士人為了名譽,大夫為了家國,圣人為了天下。這些人,事業(yè)不同,名聲也不同,但在違背天性傷害生命這一點上,是一樣的,都不可取。由此可見,莊子把個體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它甚至高于道德追求、民族大義、國家利益、社會理想。
那么,個體的生命為什么最可寶貴呢?因為生命是天賦的,而自然的就是自由的。所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知北游》),所謂“道之真以治身”(《莊子·讓王》),肯定的都是那種天生、天然、天賦的自由。
莊子的可貴正在這里,莊子的問題也在這里。在那樣早的一個時代,莊子能夠切身體會到人的“不自由”,并對這“不自由”進行批判和反抗,是可貴的。但將自由歸于自然,則是他的歷史局限性。他不知道,自由從來就不是天賦,而是人權(quán);它也從來就不屬于自然,只屬于人類。唯人知自由,唯人能自由,這就是人所獨有的“自由意志”。正因為人有“自由意志”,他才能進行選擇。比方說,為了民族、國家、他人,放棄和犧牲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孟子所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因此,見義勇為、赴湯蹈火、為國捐軀等等,并非如莊子所說,是對自由的否定。恰恰相反,如果這些行為乃是出自當(dāng)事人的“自由意志”,是他心甘情愿的自由選擇,那么,就正是對自由的肯定。在這里,“自由意志”這四個字,是極為重要的。
當(dāng)然,我們不能以這樣一種現(xiàn)代觀念來苛求古人。而且,由于莊子是那樣地注重人的個體生命和自由精神,他的哲學(xué)便充滿了聰慧和靈氣,讓人讀后心馳神往,久久不能望懷。我同意李澤厚先生的觀點,莊子哲學(xué),是可以看作美學(xué)的(《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莊子的思想,也在后世變成了一種與老子不同的生存智慧——藝術(shù)化生存。至于莊子方法論的問題,則早在戰(zhàn)國末期就已經(jīng)有人看出來了,這個人就是荀子。
八、讀荀得自強
荀子把莊子方法論的問題歸結(jié)為一句話:“蔽于天而不知人”。
荀子這話,是在《解蔽》篇說的。作為戰(zhàn)國時代晚期的思想家,荀子的著作明顯帶有總結(jié)的性質(zhì)。其《解蔽》篇則將對前人思想的總結(jié)和批判,上升到了方法論的高度。所謂“解蔽”,也就是破除片面性。所謂“蔽于天而不知人”,就是只知道自然,不知道社會。這對于莊子,可謂一針見血。不過在我看來,按照荀子的邏輯,孔、孟也有片面性;而孔、孟的問題,則正好與莊子相反,是“蔽于人而不知天”,即只講社會,不講自然。
好在荀子幫儒家補了這一課。與《論語》、《孟子》不同,《荀子》談到了自然(天),而且在《天論》篇集中討論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天人之分)。荀子認(rèn)為,自然是自然,社會是社會。自然界有自己的規(guī)律(天行有常)。這個規(guī)律,不因為堯舜而存在(不以堯存),也不因為桀紂而不存(不以桀亡)。也就是說,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天不會因為人們怕冷,就沒有冬天了;地不會因為人們怕遠(yuǎn),就不再廣闊了;君子不會因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行動了??梢娮匀挥凶匀坏姆▌t,人類有人類的規(guī)范。人類社會的興衰治亂,與自然界沒有關(guān)系。日出于東,月落于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無論是禹當(dāng)家,還是桀掌權(quán),都一樣。國家的治亂,天下的興亡,與自然界有什么關(guān)系呢?既然沒有關(guān)系,那就不必受制于自然,也不必拜倒在自然的面前。只要加緊生產(chǎn),厲行節(jié)約,天就不能讓我們貧窮;只要豐衣足食,動靜守時,天就不能讓我們生病;只要遵循規(guī)律,堅定不移,天就不能讓我們倒霉??偠灾?,天不可畏,事在人為。
這就是十分難得的科學(xué)精神了。從這一科學(xué)精神出發(fā),荀子提出了又一種人生智慧: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奮發(fā)圖強。荀子說,一個君子,看重的是屬于自己的東西(敬其在己者),從來就不憑空指望自然界的恩賜(慕其在天者),這才天天向上(是以日進也)。所以,他在《榮辱》篇提出了“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的觀點。這樣一種觀點,在大約形成于戰(zhàn)國末年或秦漢之際的《易傳》中,就發(fā)展為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可以說,深受《荀子》影響的《易傳》,用這樣一句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們中國人的話,為先秦諸子的思想劃上了一個閃光的驚嘆號!
現(xiàn)在,可以總結(jié)一下我讀先秦諸子的心得體會了。我的體會是:
讀孔子見“惻隱之心”,得“仁愛精神”;
讀孟子見“浩然之氣”,得“義勇精神”;
讀老子見“玄妙之智”,得“辯證精神”;
讀莊子見“通透之慧”,得“超脫精神”;
讀墨子見“身體力行”,得“實踐精神”;
讀韓非見“直面人生”,得“現(xiàn)實精神”;
讀荀子見“事在人為”,得“自強精神”;
所以這些加起來,就是先秦諸子的精神,也是我們民族的不朽精神!一個人,如果能有孔子的“仁愛”,孟子的“義氣”,老子的“明智”,莊子的“聰慧”,還能夠像墨子那樣“身體力行”,像韓非那樣“直面人生”,像荀子那樣“自強不息”,那可真是了不得!
毫無疑問,這只是我個人的閱讀心得。它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系統(tǒng)的。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比方說,先秦諸子中,由于時代和階級的局限而不宜提倡、應(yīng)該批判的內(nèi)容,就沒有提及。我的觀點是:第一,作為文化和學(xué)術(shù)的傳播者,首要任務(wù)是繼承和弘揚經(jīng)典中寶貴的思想遺產(chǎn)。批判的工作,不妨留給專家們?nèi)プ?。第二,作為一般觀眾和讀者,沒有必要對先秦諸子作全面系統(tǒng)的了解,完全可以求仁得仁,求智得智,各取所需。第三,先秦諸子博大精深。除極個別大師外,大多數(shù)人閱讀這些經(jīng)典,都難免管中窺豹以己度人。更何況我們讀經(jīng)典,原本就是為了獲得人生的智慧。
人生是一種體驗。人生的智慧是體驗后的思考。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每個人的人生也只屬于自己。誰也不能代替別人去體驗,去思考。因此,閱讀經(jīng)典,不能替代體驗。追慕先哲,不能替代思考。而體驗和思考,只能由每個人自己去完成。這也就是我對第三個問題──“怎樣讀”的回答:自己讀,用心讀,讀出什么是什么。只要有所領(lǐng)悟,有所啟迪,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