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慎和任伯年,一為“揚州八怪”人物畫代表畫家,一為“海上畫派”人物畫代表畫家。他們在人物畫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將二者進行對比研究,對于我們提升對人物畫的認知、思考人物畫的發(fā)展方向和人物畫的現(xiàn)實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都是不無裨益的。
關鍵詞:黃慎;任伯年;人物畫;藝術比較
清代黃慎作為“揚州八怪”之一的畫家,在人物畫方面的成就最高。他創(chuàng)造性地以草書入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大寫意人物畫風格??疾禳S慎的生平,筆者發(fā)現(xiàn)在其一百年后清末時期的人物畫大師任伯年,與其具有諸多的類似之處。他們都是出身于民間的職業(yè)畫師,擅長民間題材,又具有文人畫風格,詩書畫俱精,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這些年來,對黃慎和任伯年的個體研究者為數(shù)不少,但將二者放在一起比較研究的卻較少。筆者試從兩人的生平經(jīng)歷、擅長的人物畫題材,繪畫的藝術創(chuàng)新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來進一步了解兩位大師的藝術成就。
一、黃慎與任伯年的生平經(jīng)歷
黃慎出生于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卒于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1]。黃慎出身平民,家境十分貧寒。迫于生計,在母親的建議下開始學畫,以此來贍養(yǎng)家庭。由于當時“寫真”比較流行,人物肖像畫銷路較好,便首先跟隨當?shù)氐漠嫀煂W習“寫真”。為了畫好“寫真”,他勤學苦練,幾年的時間便掌握了堅實的基本繪畫技巧和造型能力。之后的到訪揚州,更使其聲名大噪。任伯年生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出身平民,父親是民間寫真畫工,任伯年自幼受父親的影響,有一定的藝術功底。在其父親病故后,他以同鄉(xiāng)族侄的關系追隨任熊、任薰習畫。1868年,隨任薰來到上海。
顯然,由于家庭情況,兩位大師學畫最初都只是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但他們卻憑借自己的勤奮和聰穎,以身邊的畫師作為繪畫起步向?qū)В稚献废裙糯髱煹睦L畫藝術文化積淀,融會貫通,終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黃慎與任伯年人物畫的題材比較
黃慎和任伯年的人物畫題材廣泛。畫史上的同一題材,在他們筆下,其表現(xiàn)手法也不同。以“蘇武牧羊”為例,乾隆十六年黃慎所畫《蘇武牧羊圖》,畫中蘇武頭戴斗笠,面部表情沉思、凝重,飽含著堅毅神情,手拿著已經(jīng)掉毛的“節(jié)”,頭發(fā)和胡須已經(jīng)都白了,兩肩微向前傾,暗示了困苦生活帶來的摧殘,畫中背景巧妙地用一條傾斜的線分隔天與地,描繪出了天地荒憲、礦野寒凍的景象。而任伯年筆下的蘇武,不管是席地而坐,還是站著的蘇武,都身披風衣,裹著頭巾,手執(zhí)著使節(jié)棍,忠貞不屈,氣宇軒昂,嚴肅悲壯。從蘇武兩眼直視家鄉(xiāng)的目光中,透出崇高、剛強、不屈不撓的意志。
三、黃慎與任伯年人物畫的藝術特色比較
黃慎作品內(nèi)容的深度、廣度、技法之全面多變,在中國繪畫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黃慎的《醉眠圖》,一人右肘倚空壇醉眠,與明代畫家萬邦治的《醉飲圖卷》中形象極為相似;工筆設色《宋祖蹴鞠圖》也似從明代大畫家文怔明的《蹴鞠圖》)得到啟發(fā)而作,黃慎的繪畫作品幾乎件件都是形神畢肖,形與神和諧統(tǒng)一的完美藝術品。
任伯年生活在19 世紀下半葉的上海,當時西方繪畫已傳入我國,西方古典繪畫的寫實造型顯然影響到了任伯年的藝術活動,從任伯年的花鳥畫可以看出他的很多畫法是受到西方水彩畫的影響,在人物畫造型和結(jié)構(gòu)處理方面也是一樣。沈子瑜記載:“任伯年結(jié)識一個朋友叫劉德齋,是當時上海天主教會在徐家匯士山灣所辦圖畫館的主任。倆人往來甚密。劉的西洋畫素描基礎很厚,對任伯年的寫生素養(yǎng)有一定的影響。任每當外出,必備一手折,見有可取之景物,即以鉛筆鉤錄。這種鉛筆速寫的方法、習慣,與劉的交往不無關系。”[2] 他在筆法上,是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在勾畫極細的面容輪廓、須發(fā)時,下筆沉著,穩(wěn)健;衣紋多用釘頭鼠尾,下筆重而有力,收筆穩(wěn)而建,筆鋒尖利。
四、黃慎與任伯年人物畫的藝術影響和啟示
黃慎和任伯年都是由民間畫師成長起來的,以賣畫為職業(yè),但為了適應更多文化層次較高人群的審美需求,他們注意吸收文人畫家的優(yōu)點,追求畫品之“雅”,以達到雅俗共賞的效果。黃慎大膽創(chuàng)新筆墨技巧,使作品更好地達到“暢神”的目的。一般文人畫家往往缺乏對形的準確把握,過于信奉“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但人物畫畢竟是一門造型藝術,繪畫作品必須通過具體形象的塑造來傳達深層次的精神意義,如果脫離形似,單純玩弄筆墨技巧,就會使繪畫藝術變成無根之草,走向異端。黃慎充分發(fā)揮其在民間學習時具有的扎實的寫實能力,將“寫意”與“寫實”并重,在豐富的生活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造。
任伯年人物畫藝術的主要貢獻是總結(jié)了古典人物畫得失,兼顧融合古今。他將人物的傳神寫照發(fā)揮到了另一個高度,朝著簡潔概括、追求筆墨韻味的方向發(fā)展。任伯年的作品之所以流傳千古,經(jīng)久不衰,不僅僅是其技法的純熟高妙,更在于其筆下人物神態(tài)各異、形神兼?zhèn)?。他的藝術表現(xiàn)方法正是中國畫傳神寫照的精粹表現(xiàn)。
黃慎與任伯年的一生,無論在出身、繪畫題材、繪畫特點上都具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他們將自己的書畫藝術、詩文修養(yǎng)以及人格操守發(fā)揮到了極高的水平,以精湛的藝術造詣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豐碑,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黃慎生平,據(jù)黃慎《述懷》詩:“天中節(jié)序惟建午,丁在卯兮誕降初”。這里的“丁卯”是指康熙26年,即公元1687年。黃慎卒年有不同說法,這里依據(jù)《中國歷史人物生卒年表》,是年,有《瓶梅圖》軸留世。
[2]參見沈之瑜《關于任伯年的新資料》
作者簡介:
付佳佳,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在讀碩士。
吳越濱,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碩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