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在先秦時期有三種明顯的作用,首先是劃分人的不同等級;其次是可以調和階級矛盾;再次是音樂可以教化黎明百姓。音樂的這三種作用直接服務于君王的統(tǒng)治。
關鍵詞:先秦音樂;作用;樂記
音樂在先秦的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古代的的樂論有時候便是指全部的文藝理論。在上古時期,詩歌舞蹈和音樂也經(jīng)常是不分,它們都被稱為“樂”, 《樂記·樂象》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1]《樂記·師乙篇》說:“故歌之為言也,長言之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盵2]這說明“古時沒有離開歌與舞而單獨存在的‘樂’,也沒有離開樂與舞而單獨存在的徒詩?!盵3]
一、士可忍孰不可忍:音樂的等級劃分功能
劉師培的《典禮為一切政治學術之總稱考》一文中說古樂是輔助五禮而行的,將《樂記》納入《禮記》,樂教也近似禮教了。這說明音樂服務于典禮。由于“禮不下庶人”, 樂隨禮行,因此音樂也是一樣,它有著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故曰:“大夫無故不徹懸,士無故不徹琴瑟”《周禮·春官》又言:“正樂縣之位,王宮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辨其聲。”[4]“樂縣”即古代的鐘罄一類樂器的架子,其等級決定了樂隊和樂器的多少,“樂縣”也有清晰的界定。就連奏樂時所跳舞蹈的規(guī)模也和身份相對應,《左傳》隱公五年記載:“九月,考仲子之官,將萬焉。公問羽數(shù)于眾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jié)八音而行八風,故自八以下。公從之。于是初獻六羽,使用六佾也?!盵5]“萬”是一種舞蹈,“佾”是隊伍的行列數(shù)量。天子才可以用“八佾”,但是到了春秋之時,季氏八佾舞于庭,季氏作為一個陪臣,竟然用了天子的樂舞,因此孔子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绷硗?,魯國的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祀宗廟,撤去祭品時,也用了《雍》,而《雍》是天子所用之樂,“三家者以《雍》徹”,顯然是越級、不依禮制規(guī)定的。
這兩件事情證明在周代的時候,音樂作為禮的輔助,已經(jīng)和禮一樣,用來作為鞏固政權和統(tǒng)治的工具,具有劃分階級或等級,代表身份的尊卑貴賤的作用。不僅如此,在統(tǒng)治階級內部,音樂還起著另一種作用。
二、樂者為同:音樂的調和作用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6]音樂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因此不同的政治局面會產(chǎn)生不同的音樂,反之,音樂所流露出來的情感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社會政治。音樂和禮制不僅將社會的不同階層的尊卑貴賤劃分清楚,還將各階層的人有序安定的聯(lián)合在一起,組成一個穩(wěn)定的國家,《樂記·樂論》說:“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盵7]也就是荀子所說的“樂合同,禮別異”。如果只是“別異”,階級矛盾會越來越大,不利于維護政權的統(tǒng)治和國家的安定,還必須有一種力量使得人們內心達到真正的平和,這正是音樂的力量。所以說“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xiāng)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故樂者,審一以定和,比物以飾節(jié),節(jié)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盵8]音樂使得君臣和敬,長幼和順,父子兄弟和親,如此一來,便調和了階級矛盾,達到了社會的和諧。
三、成于樂:音樂的教化功能
當子路詢問孔子如何“成人”的時候,他說:“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9]即便具備了前面所述的幾位人身上的突出優(yōu)點,仍然需要“禮樂”的修飾,才能“成人”。 孔子還主張: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即詩、樂、舞的結合,能夠使人的人格和修養(yǎng)趨于完善,一個人的學識修養(yǎng),是要從《詩》開始,然后熟悉并遵循禮的規(guī)范才能立足于社會,最后在雅樂和舞蹈的熏陶下養(yǎng)成。而音樂在這一個自我修養(yǎng)的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荀子說:“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盵10]而音樂,就是能夠使“群而有分”的一種有效方式,他說:“知夫為人主上者,不美不飾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強之不足以禁暴勝悍也,故必將撞大鐘,擊鳴鼓,吹笙竽,彈琴瑟,以塞其耳”。[11]作為一國之主,不美化裝飾自己,就不能夠統(tǒng)一人民的思想,因此需要音樂的熏陶。所以說:“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盵12]
總之,音樂在先秦的時候絕不僅僅是一種娛樂的形式,也不只是藝術的一種,它和“禮”一同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一種儀式,具有劃分階級地位,尊卑貴賤的作用,同時又調和階級矛盾,是社會聯(lián)合達到和諧狀態(tài),更重要的是,音樂可以在潛移默化當中起著教化百姓的作用,如《樂記》所云:“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盵13]
【注釋】
[1]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111-1112
[2]同上書:1148
[3]蔣孔陽.先秦音樂美學思想論稿[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4
[4]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周禮注疏(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605
[5]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春秋左傳正義(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98
[6]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090
[7]同上書:1085
[8]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145
[9]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30:149
[10]楊柳橋.荀子估譯[M].濟南:齊魯書社,1985:240
[11]同上書:248
[12]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103
[13]李學勤.十三經(jīng)注疏·禮記正義(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