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傳遞內心情況的最佳方式,攝影是一種人類情況和思想表達的極佳藝術,即使目前的器材更替越來越快,但是相機給人們帶來的感情越發(fā)深刻,通過精密度更加高的像素以及科技產(chǎn)品,攝影提供的畫質也自下而上的滿足不同階段美感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在不同人的手下刻畫出了不同人的情感狀況和表達技巧。
關鍵詞:攝影;情感
21世紀的社會,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以及科技的飛速更替,攝影成為了社會各個階層不可或缺的部分,迅猛發(fā)展起來,而攝影的渠道也由傳統(tǒng)的相機單一化演變成了當前各類器材,包括手機的多元化形態(tài)。毫無疑問,攝影的迅猛發(fā)展一方面是科技進步的產(chǎn)物,另一方面,也是當前人們追求攝影藝術情感手段的突破和發(fā)展。桑塔耶納在《美感》中也說:“雖然一件衣服、一座大廈或一首詩的感性材料所提供的美多么次要,但是這種感性材料之存在是不可缺少的。”“假如雅典娜的神殿巴特農不是大理石筑成,王冠不是黃金制造,星星沒有火光,它們將是平淡無力的東西。在這里,物質美對于感官有更大的吸引力,它刺激我們同時它的形式也是崇高的,它提高而且加強了我們的感情。如果我們的知覺要達到強烈銳敏的最高度,我們就需要這種刺激。舉凡不是處處皆美的東西,絕不能銷魂奪目。”(見該書第52頁)莫·卡岡在《藝術形態(tài)學》中指出:“藝術作品首先作為某種物質結構——聲音、體積、顏色斑點、詞匯、動作的組合,也就是說,作為具有空間特征、或者時間特征、或者空間一時間特征的對象被創(chuàng)作出來,存在并出現(xiàn)在知覺面前。正因為如此,這種作品與人們承認它具有什么尺度的藝術價值、怎樣解釋它的內容這一點無關,甚至與根本是否知覺它、或者它埋藏在地下、儲存在博物館和圖書館里這一點無關。”(見該書第278-9頁)而這種情感的表現(xiàn),也體現(xiàn)在多方面,既包括現(xiàn)場拍攝的光線,也包括了攝影室的布置,攝影師結合這種客觀條件來營造心中想表達的情境,通過捕捉某個瞬間達到表達內心情感或者某種主題的效果,照片的靈魂來源于情感,沒有蘊含感情的照片只是一個死物,無法引起人們的共鳴。因此,感情在攝影中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說,一方面攝影因為器材的先進而繁榮,另一方面更因為攝影者所處的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的不同而千姿百態(tài),比如我國著名攝影家焦波在2007年在紀錄片《俺爹俺娘》中,就是通過幾十年間為爹娘拍的照片制作而成,此時攝像對于焦波不僅僅是職業(yè)上的追求,更是寄托了這幾十年間對父母深深的愛和溫情,從每一張照片都可以看出拍攝者在攝像時的真情刻畫,即使雙親已處于蹣跚之際,即使雙鬢斑白,即使給出的特寫是深深的皺紋,可是作為欣賞者無不被這種樸實而簡單的真情所感動。攝影除了是攝影當事人情感體現(xiàn)寄托之外,也是一種對客觀事物的記錄。遠古時代,人們通過在石壁繪畫記錄當時的生活,而古代,乃至現(xiàn)在,歷史的記錄則是通過文字表現(xiàn)出來,而這其中,由于某些政治或者歷史原因,文字記錄的歷史不一定為當時社會的真實再現(xiàn),甚至與真相背道而馳,比如清朝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統(tǒng)治而對某些相關明史做了篡改等;攝影的出現(xiàn),不僅定格了每一個真相每一秒飛逝的時間,也取締了過去歷史容易被篡改的現(xiàn)狀。從某種層度上來說,攝影是真相,乃至于客觀事物的再現(xiàn)。攝影給人們對某些事物更加清晰而直觀的認識。比如某張世界聞名的禿鷲靠近一名蘇丹兒童的照片,圖片只是客觀的記錄下了禿鷲靠近兒童的瞬間,骨瘦嶙峋的小孩由于饑餓而曲著身體,無法辨別甚至對即將來臨的危險進行反抗。該照片南非攝影師凱文卡特也由不堪該照片引發(fā)的輿論而自殺,試想下,攝影的力量是多么強大,即使是對客觀存在事物的記錄,亦能夠從側面警示人們對這個社會殘酷的認識,從攝影者角度來說,不僅是發(fā)現(xiàn)異類現(xiàn)實的素材,更是一種情感傾向,攝影更多的時候是人們情感需求的表達方式,即使是客觀事物的記錄,在捕捉的瞬間亦是攝影者內心活動的顯示,因為每一個瞬間的畫面呈現(xiàn)給世界的是不一樣的情感姿態(tài),此時此刻攝影者的心理活動和情感傾向則決定了該攝影者選擇捕捉哪個瞬間呈現(xiàn)給這個世界,抑或定格哪類情感瞬間給世界。
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攝影亦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讓人們愈發(fā)意識到周圍難以發(fā)現(xiàn)的美。比如一朵即將盛開的花朵,一顆即將飄落的樹葉,一只辛苦前進的螞蟻,或者一只略過天際的大雁….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人們甚至都來不及停下腳步欣賞周圍發(fā)生的變化,而攝影,為這種緊湊的生活節(jié)奏提供了發(fā)現(xiàn)并存儲美的可能,一個攝影師所捕捉的生活點滴,可以在千萬人眼中產(chǎn)生共鳴,而這種情感共鳴所帶來的心理活動波動和變化,是不言而喻的。目前最常見的攝影則是通過手機實現(xiàn),手機便攜的方式以及隨開隨用的簡約為人們提供了不受時間和地點制約的可能,而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此時的攝影還稱不上攝影,只能稱之為拍照,或者說拍照是一種簡單的攝影,通過這種簡單的攝影,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實現(xiàn),給人們隨時隨地分享生活中點滴的可能,因此,回到目前攝影這個大環(huán)境下,科技一方面繁榮了攝影的市場,另一方面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渠道來發(fā)現(xiàn)美,記錄美,欣賞美。
當然,任何新事物的到來在創(chuàng)造美好的同時也締造出了黑暗一面,攝影可以給人們帶來美,同時也能給人們更多關于人性的思考,以上關于禿鷲靠近蘇丹兒童的照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是對人性的拷問,但是一方面,如果對這種情感把握處理不當,會給自己帶來消極的思想情緒。因此,在對待某些攝影給人們帶來的心里負面情緒上,需要人們能夠通過攝影正視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干擾,當然,這種負面情緒的出現(xiàn)本身也是攝影創(chuàng)造不同情感的境界,世界因為攝影而深沉廣域,世界因為攝影而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美)喬治·桑塔耶納.美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2](俄)莫·卡岡,凌繼堯.藝術形態(tài)學[M].金亞娜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
[3]焦波.俺爹俺娘[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