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沈從文的《邊城》,人們便會聯(lián)想到作品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卻忽略了《邊城》在刻畫人物美麗外衣下隱伏的悲痛,這既隱含著作者對湘西人民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的無奈,對湘西古老傳統(tǒng)文化消逝的悲痛,對庸俗小氣自私市儈們厭惡,也有對民族生命力的思考與擔憂。
關鍵詞:《邊城》;命運;悲痛
《邊城》是沈從文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國文壇上是一部風格別致的作品,它被許多讀者看作是一部證明人性皆善的著作,而“邊城”這個詞在許多讀者心中被作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但忽視了它的深層意蘊。沈從文先生感嘆:“我因為作品能夠在市場上流行,實際上近于買櫝還珠,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后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1]遺憾與無奈溢于言表。那么《邊城》這部作品在刻畫人物的背后到底隱伏著什么樣的“悲痛”呢?筆者認為這既隱含著作者對湘西人民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的無奈,也有對都市庸俗小氣自私市儈們的厭惡,對民族生命力的思考與擔憂,現(xiàn)就此作淺要論述。
《邊城》中最具有感傷情調的莫過于那凄婉動人的愛情悲劇。翠翠母親,老船夫的獨生女,十五年前同一個茶峒軍人,很秘密的背著忠厚的老船夫發(fā)生了曖昧關系,身孕后那軍人曾想約她一同向下游逃去,但從逃走的行為來看,一個是違背了軍人的責任,一個卻必得離開孤獨的父親。最終軍人為了不毀去作為軍人的名譽服毒自殺,翠翠的母親待翠翠出生后吃了許多冷水死去,他們的愛情以悲劇結束。
翠翠的愛情卻是以一種近乎夢境的美麗開始。從端午節(jié)初次相識時的一見鐘情,到月夜里碧溪岨二老那動人的歌聲,再到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仿佛輕輕的各處飄著,上了白塔,下了菜園,到了船上,又復飛竄過懸崖半腰去摘虎耳草,這一切皆像爺爺說的故事。最終,翠翠沒有和二老順利結合,大老下河闖灘遭遇意外,二老出走,留下翠翠癡情地等著,她深愛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留給她的只是一個漫無邊際的等待,這個等待怎不孤獨?怎不惆悵?母女倆的的結局折射出人物命運的難測,也是作者對湘西人民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的無奈。
《邊城》中作者塑造了飽經(jīng)風霜寬厚善良的老船夫,他五十年如一日地守著渡船,深得鄉(xiāng)民的擁戴。老船夫是善的化身,憨厚老實的他,從痛失愛女的巨大悲痛中爬起來,用愛哺育了翠翠,為過渡的人提供幫助從不收取別人的錢財,有過渡的人心中不安把錢擲到船板上,老船夫也一一拾起用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對著擲錢的過渡人說“我有了口糧,三斗米,七百錢,夠了!誰還要這個?!”[2]即便有人把錢擲下不愿收回,老船夫為了心安起見,也把這些錢托人到茶峒去買茶葉和草煙,把煙掛在自己腰帶邊慷慨地奉贈給過渡的人,把茶葉用開水泡好給過路人解渴。
沈從文塑造的老船夫自然、無欲、無爭、健康,既飽含深情地寫出他“善”的一面,又把他作為湘西古老傳統(tǒng)的象征。然而,最終在作品中死去,意味著湘西古老傳統(tǒng)的消逝,那種使他醉心的湘西淳樸而粗獷的美也無可避免地在消失的過程中。因此,他在作品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是自己對湘西命運的憂思。[3]他想讓那個和諧自然的湘西保留下來,然而面對著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他又不知道湘西邊地應該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留下來,所以在結局來了一個突然的轉向:老船夫在雷雨交加的夜晚猝然離去。
還有漲水碼頭那個大方灑脫、喜交朋友、慷慨而又能濟人之急、明白出門人的甘苦、失意人的心情的順順,此外還有楊馬兵等人物。他們身上的各種美好品質是過去湘西淳樸民風的真切表現(xiàn),是“城市的對立面”,是“中國另一地方另外一種事情”。沈從文塑造的這些人物與城市里的市儈們形成鮮明對比,表達了他對都市庸俗小氣自私市儈們的厭惡。
邊城的悲還在于天保和儺送兩兄弟間深厚的情。弟兄二人同時愛上了翠翠,他們不是手足相殘,也不是其中一方的慷慨相讓,“有一點困難處,只是這兩兄弟到了誰應取得這個女人作媳婦時,是不是也還得照茶峒人規(guī)矩,來一次流血的掙扎?兄弟兩人在這方面是不至于動刀的,但也不作興有‘情人奉讓’如大都市懦怯男子愛與仇對面時作出的可笑行為?!盵4]他們展開了公平的競爭,以歌喉來贏取心上人翠翠。濃濃的兄弟情,演繹成最后的悲涼結局:一個闖灘淹遭遇意外,一個離家出走,留下可憐的翠翠在孤獨地等候。
在沈從文看來,鄉(xiāng)下人雖然頑固保守、粗野愚昧,但素樸、慷慨、雄強、自由,只有他們才擁有真正的道德和人格魅力,代表著人性的至善至美,也只有在湘西才蘊藏著合理人生的“自然存在”?!哆叧恰芬晃闹兴茉斓拇罄隙虾透赣H順順年輕時一樣,是當?shù)厍鏊畡澊暮眠x手,捉鴨子的本領更是了得,他們是健康、雄強的象征,這是我們這個民族不可或缺的品質。兄弟倆的悲涼結局,也隱含了作者對民族生命力的思考與擔憂。
《邊城》中作者讓人物的憂郁、無奈、孤獨、悲傷,滲透在平靜的敘述里,用微笑掩蓋悲痛。作品尚難預料的人物命運的結局反映出沈從文的內心憂戚,——社會壓力太沉重了,現(xiàn)實“實在使人痛苦”,他未能給人物找到一條通向生命獨立的具體道路,他只能將希望托付給“時間”:“時間會改變一切”。[5]作者極力描繪邊城如詩如畫如夢般的美麗,刻畫至善至美的人性。因其美,人物命運的走向更增添了悲劇的成分,給人一種揮之不去的憂傷、悲涼和惆悵的感覺。
【注釋】
[1]沈從文.習作選集代序,沈從文選集第5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30
[2]沈從文.邊城,沈從文選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268
[3]王曉文.憂郁的邊城——對《邊城》的一種解讀[J].民族文學研究,2009(01)
[4]沈從文.邊城,沈從文選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24
[5]凌宇.沈從文,中國現(xiàn)代作家評傳[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501
【參考文獻】
[1]沈從文.沈從文選集(第1--5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75-293
[3]陽翰笙.中國現(xiàn)代作家評傳[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477-516
作者簡介:黃世杰,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教育碩士研究生。學科教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