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培秀/河南鶴壁職業(yè)技術學院
競技和大眾體育關系的哲學思考
羅培秀/河南鶴壁職業(yè)技術學院
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是體育的兩個方面,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競技體育飛速發(fā)展,中國已經成為一個體育強國。但同時,大眾體育的發(fā)展卻稍顯滯后,如何求得兩者大致上的和諧與一致,顯然是后奧運時代必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競技體育;大眾體育;奧運會
北京奧運會之后,為迎接倫敦奧運會,中國體育又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周期。北京奧運會留給了世人以輝煌的記憶,同時也帶給我們諸多的思考。因為奧運會在中國舉行,這是百年來從未有過的,因此,它成了中華民族在2008年的頭等大事。為此,中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但北京奧運會之后,一個全新的體育發(fā)展周期又擺在我們面前,本篇論文,將試圖以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為引線,而展開相關的思考。
北京奧運會是一次非常成功的體育盛會,中國來說,奧運會具有兩種象征意義∶一是展示一個開放的中國;二是展示一個日益強盛與世界融為一體的中國。這兩種展示同時又包含了五千年中國文明史的文化底蘊。劉延東說,北京奧運會是一個契機,可以“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增添新動力”。這是一種官方的觀點,另一種觀點來自民間,則表達了不同意見,有人甚至認為舉行奧運會前,必須經過一次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與改革,否則會有負面作用,“奧運會為我們審視西方文化,反觀現代的文化提供了契機,在這種文化的碰撞中我們揚棄傳統(tǒng)文化的糟粕提供依據。”
價值觀的不同決定了辦事的規(guī)則的不一樣,即使在今天高度發(fā)展的商品經濟社會也不例外。西方追求的是利潤與金錢,中國追求的是揚名立威∶這就如同14-15世紀的東西方國家一樣,鄭和七下西洋,目的都是為了揚威,西歐開辟新航路,結果發(fā)現了美洲,掀起了資本主義大發(fā)展的新篇章,幾百年過去了,文化價值觀還是如此深刻地影響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北京奧運會的舉行,似乎又證明這一點,逐利的一樣逐利,求名的一樣求名,只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變換了形式與手段。
從某種意義上講,奧運會從承辦到舉辦都是一種競技,承辦的評委是那些奧委會委員,人數有限、不透明、不公開、似乎是在遵循著一種非陽光法則。奧運會舉辦的評委則是世界各國的觀眾。承辦的成功與舉辦的成功應該說都是一種競技的勝利。29奧運會的競技對象是以前的已經舉辦的28屆奧運會,因而這種競技在內涵上就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完全超越了純體育的范疇。它在為運動員、觀眾、媒體提供服務平臺的同時,也在無時不刻地展示著舉辦國的歷史與文明、政治與與經濟。薩馬蘭奇在《奧林匹克》序言中說,“體育運動應當有助于人文教育”。就有這方面的含意。因此舉辦奧運會更多地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競技。
北京奧運會在這幾方面無疑做到了極致。其一,它展示了一個東方文明古國的風采,特別是它的開、閉幕式、美侖美奐。讓全世界很直觀地了解了這個偉大的東方文明古國;其二,展示了一個大國辦奧運的風范。如果我們拿雅典奧運會相比,就會發(fā)現,北京奧運會更大氣、更輝煌,它把一個文明古國與日益發(fā)展中的大國形象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給世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它讓世界了解中國,記住了中國。而了解、記憶了什么呢?當然是她的文明與文化,她的發(fā)展中大國的形象。
這就是體育領域之外的一種競技,亦或可以說是競爭,這種競爭以體育為主線,延續(xù)到各個領域。我們看到,這種競爭也是非常激烈的。表面上,競爭的各方溫文爾雅,而骨子里卻又使出渾身解術,想盡辦法擊敗對手,這種競技也在無時不刻地追求“更高、更快、更強”。
1979年,國際奧委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奧運大家庭中的合法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此成為了國際奧運組織的一個成員,中國的體育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1984年,中國正式組團參加奧運會, 1984年金牌總數16枚,在所有參賽國處于第四位。巴塞羅那、亞特蘭大奧運會排在第三位,悉尼與雅典奧運會排在第二位,而北京奧運會則排在了第一位。中國的體育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完成了一個由體育弱國到體育強國的飛速跨越。毛澤東在大躍進年代提出的在經濟上超英趕美的計劃首先在體育領域得到了實現。雖然我們尚不能稱第一體育強國,但至少可以說是在第一方陣內∶中國的跳水、乒乓球、男子體操,女子舉重等都是舉世無匹的夢之隊。由此,中國派出了諸多的援外教練,他們是中國的形象大使與文化使者。可以說,競技體育讓世界認識了中國,讓中國走入世界。
29屆奧運會證明,競技體育依然是大國與強國之間的游戲。強國與大國永遠是這個游戲的主角,這種游戲法則又有點類似于戰(zhàn)爭法則,競技體育的基礎是經濟。一國體育的發(fā)達只有在這些條件下才能成為可能∶一國的經濟完全有能力供養(yǎng)著這樣一群人,讓他們有時間有精力從事這次事業(yè);一國的體制能夠確保這群人能在相對平和安穩(wěn)的條件下從事這種運動;一國的其他階層并不會因為這群人的存在而產生厭惡與不滿;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對這群人持一種肯定與褒揚的態(tài)度。
中國從一開始確立競技體育為主導的那一刻開始,就并不滿足于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實際上,從中國改革開放的那一天起,中國在體育方面就已經具備了與大國、強國角力的社會條件∶其一,中國的經濟駛入了快速發(fā)展的軌道,連續(xù)30年中國經濟以年平均10%的速度增長,單純從國民經濟總量上看,中國已躍居世界第四;這就為體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保障,其次,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有豐富的人力資源;第三,舉國體制的優(yōu)越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百業(yè)俱興,競技體育也不例外,已被納入國家的國民經濟計劃發(fā)展之中。歷屆的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很明確地指出了這一點,這就使得體育的發(fā)展有了國家體制的保障。由于具備了這樣一些條件,就使得中國的競技體育從一開始就處在了一個非常高的起跑線上。通俗地講,就是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物給物。因而體育能在很短地時間內實現飛速的跨越。
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兩點結論∶第一,競技體育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產物,30年來,中國的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體育的發(fā)展地更加驚人;其二,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一批又一批優(yōu)異成績的取得,證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能力有智慧的民族,完全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也是一個世界優(yōu)秀民族。
競技體育講求的是爭勝負,大眾體育的目的則是強體質,兩者的價值趨向完全不同。但兩者是不可分割的,兩者既相互依賴在一起,又有趨向上的不一致性,就是說,既相輔相存,又互相矛盾。因此,如何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就顯得十分的重要。
大眾體育為什么容易被忽略呢?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它與以績效考核為評判體系的政府工作機制存在著一個連接上的困難。簡言之,就是費力不討好,因此,群眾體育在一些地方甚至部分高校,要么流于形式,要么無人問津,要么放任自流。
羅培秀 女 1975年5月出生 河南鶴壁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