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德育案例指出教師在教育中要放慢步伐,理解尊重學生,從心引導學生走出青春期的岔路口。同時教師應摒棄師道尊嚴的舊思想,放下身姿,勇于承認教育工作中的錯誤,使學生心靈屏障土崩瓦解,暢通交流渠道,易于教育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放慢教育步伐;疏與堵;向學生認錯
1.案例背景
班上女生小童自恃貌美與數個男生在同學面前摟摟抱抱,行為舉止放肆,影響惡劣。在多次家校共同教育下,效果微弱。為了阻止他們,苦于對這個女生無計可施,于是做男生的思想工作,說了很多詆毀諷刺女生的話,后來這話傳到女生那。從此我與小童間樹起高大的屏障,相互看著不順眼,相互間特別冷漠。
一天小童氣沖沖地把一封信摔在我的桌子上,扭頭而去。信中字字如針尖麥芒,字里行間突顯著強烈的怨恨。一封信點醒了我,靜下心反復看信,想著近來發(fā)生的事情,突然意識到自己進行班級管理的方式方法,已經深深地傷害了女孩小童。
意識到錯誤,我立即把小童請到辦公室,為自己粗魯的語言、魯莽的行為、武斷的定論真誠的向她道歉。懇求她的原諒,讓我彌補教育工作的失誤。說著說著,我們都落淚了。通過那一晚敞開心扉的交流及日常學習生活中對她的關心呵護,師生冰釋了心中的隔閡。
2.案例分析
靜下心對這件事情的發(fā)生和過程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從兩個方面進行思考和探索。
2.1青春期的思想問題
90后孩子個性鮮明、思想獨立半成熟、弘揚自我的同時想獲得異性的關注、同伴的仰慕,師長的肯定,希望成為焦點。但考慮問題膚淺,倔強。
2.2師生之間的交流問題
作為班主任,為了自己的面子及管理快捷,武斷的從主觀情緒出發(fā),做事沖動,沒有真正關愛孩子,沒有走進學生心靈世界中去觀察,沒有用全面和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導致事情變得尖銳、出現對立。峰回路轉,學生的信件象及時雨,讓老師意識到了工作方式的錯誤。
3.案例反思
3.1教育需要放慢步伐
學生如果循規(guī)導矩、不出現種種問題,那是不正常的事情,也不能稱之為孩子,也就不需要思想教育。當學生出現問題時,作為教師應把學生當作樹苗,遵循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對癥下藥,切忌一棍打死或暴風驟雨的下猛藥,這會激起學生強烈的逆反情緒。張文質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中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致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真正的教育要有足夠的期待、足夠的等待、足夠的用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高頻率、快節(jié)奏、大梯度,不利于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fā)展。
3.2做好情感管理中的“疏”與“堵”
男女生間的相互好感,是其生理心理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階段,我們應視其為正常的心理需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耐心傾聽,信任他們,理解他們,疏導、調理學生的思想情緒,使他們明白是非。
第一,做好家長的提醒工作。班主任可以利用家校聯系卡、電話訪談、發(fā)放資料等方式,提醒家長閱讀青春期相關書籍,傾聽孩子的心聲,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告知他們要客觀看待男女生交往,正常情況下不必干涉。萬一有異常苗頭,家長需冷靜,平常心對待,尊重孩子,換位思考,共同探討此事的合理解決方案,鼓勵孩子交友范圍要廣,放下身段與孩子一起成長。
第二,協調好學校管理與學生的關系。
(1)引導學生用理智戰(zhàn)勝情感,幫助其走出青春的泥沼。首先從思想上糾正稚嫩的認識和想法,根據各人的思想性格,引導他們樹立理想和目標;其次,要給學生出路和機會,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鼓勵他們參加有益的活動,參加一些社團,推薦、提拔他們擔任一些部門的工作,充實他們的生活。(2)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分心”,促使其走出青春的泥沼。就是老師要創(chuàng)造機會,協助他們找尋興趣和目標,以轉移他們的“視線”,要求兩人除了學習和工作上的問題外,不要單獨來往,避免接觸。鼓勵他們多與其他同學交往,投入集體的溫暖的懷抱,體會到友誼的可貴。(3)“隔”開來,轉化其走出青春的泥沼。發(fā)動與他們關系密切,行為良好的同學多接觸、交往,一起參加有益活動,共同討論、研究學習上的問題。讓孩子形成有困難找眾人習慣,走出單一的氛圍。
3.3師生平等交流,勇于向學生認錯
工作中教師應堅持自省,對語言行為、方法措施、教姿教態(tài)等方面存在的缺點、錯誤、失誤及至過失進行經常性地自我檢查,自我解剖、自我批評,自我完善、與同學平等交流。如果說表揚學生是師愛的陽光普照的話,那么,向學生道歉則是老師在學生的心田里播灑愛的雨露!
總之,教育學生關鍵是一個“理解”。“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師在教育管理中要更新管理觀念,管理絕不是為了“管住人”,而在于育人,在于調動人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促進人的素質的持續(xù)發(fā)展,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2005.6.
[2]殷余忠.雨后煉彩舞——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與教育方法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