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是基于生活的,來源于生活,對生活的感悟。以不同形式來表達.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有可能是最平凡生活的真實再現(xiàn),只要順應自己的真實情感,達到自己所認為的那個“清新脫俗”就可以了。由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不同,和一直在鼓勵的“思想解放”,于是藝術也便在各個層面都變得更加廣泛.。只要有個人的獨特視角和情感思維方式,那么,生活還是生活,藝術還是藝術,藝術不僅僅是一個形容詞。
【關鍵詞】藝術;邊界;生活,表達形式
藝術的邊界這個問題,最主要的也就是說藝術與生活有沒有界限。這可能就是爭論的主要焦點。我認為,能夠被稱之為“藝術”的作品,必定是有情感的投入。對一個事物本質的不了解,造就了你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盲目而已。那么,界定藝術的邊界就在于個人(包括作者和觀者)的獨特視角和情感思維方式。
尼采認為,生活與藝術是兩回事。他的作品就夾雜了夸張和神經質式的自我陶醉。悲觀主義藝術家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缺乏的,會通過藝術作品的形式來補償。在藝術中追求理想的人,往往是現(xiàn)實中的悲觀主義者,在藝術的精神慰藉中渡過生活上的難關。
不過,現(xiàn)當代藝術并沒有嚴格的維持生活與藝術的邊界。如果說“藝術來源于生活”那么現(xiàn)當代藝術是從一個相反的方向把生活提升為藝術,使得藝術與生活的邊界模糊,讓夢幻逼真,也會讓真變得虛幻。
藝術作為精神文化領域的組成部分之一,在人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當今科學技術日益發(fā)達的社會生活中,科技為藝術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手段,促使新的藝術種類和形式的產生;為藝術創(chuàng)造的前所未有的文化環(huán)境和傳播手段,為藝術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藝術與生活與科技的結合,已經被運用到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研究之中,成為某些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理論和藝術批評的形式、觀點和方法。生活作為藝術氛圍產生的平臺和催化劑,直接制約著藝術家和觀者對藝術作品解讀或感受到形成,從而間接對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和欣賞與藝術的發(fā)展趨勢產生很大的影響。從中世紀羅馬式哥特式大教堂到悉尼歌劇院、北京中央電視大樓;從早期基督教美術到立體主義主將P?畢加索的《彈曼多林的少女》、林風眠的《仕女》 ;從古典主義音樂到現(xiàn)在的RB、搖滾、電子音樂等等;在不同時代背景的生活、不同地域的生活所產生的藝術作品中,我們都能感受到生活對這些藝術家以及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而產生的重要影響。
例如,塞尚把一個現(xiàn)成的工業(yè)制品小便池,拿來當做自己的藝術作品參加展覽。有人會質疑,小便池是一個現(xiàn)成工業(yè)制品,怎么就能被拿來當做藝術品呢?“藝術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我想,小便池雖然是現(xiàn)成的工業(yè)制品,但恰恰是這種形式,符合了杜尚情感投入需要的一個介質,此時它是作為情感表達的一個介質。如果再想刨根問底的話,那么畫畫是什么?我可以這么解釋:畫畫就是一堆礦物質顏料的自由組合或者有序列的組,或許有時候也不必這么的較真,也不必對藝術的形式這么計較,藝術是對生活的感悟,它是感性的,是隨遇而安的。藝術對于生活的滲透、交融,藝術家希望自己的生活也成為藝術行為的一部分這種意向由來已久。塞尚、高更、凡高等藝術家們非同平常的藝術生涯,也可以是他們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成分。
在幾年前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主辦了他的觀念藝術展“錯構·轉念 穿越杜尚”。藝術的邊界引出了這個理論問題,眾多藝術家、批評家、藝術愛好者,齊聚一堂來進行探。.潘公凱把生活的形態(tài)分成“常態(tài)”和“非常態(tài)”。其中,.非常態(tài)中主動地、自覺地、有意為之的稱之為藝術作品,是不是藝術品,它有一個必要的條件,這個必要的條件就是形式的錯構和構思意義的孤離。他在《論西方現(xiàn)代藝術邊界》的文章中的結論是這樣的:在幾千年來一直到當時九十年代初,藝術始終沒有成為藝術,在西方歷史上有兩條平行流淌的河流,一條一基本生活需求為目的的人類,另一條是人類企圖擺脫生活常態(tài),尋求精神自由和超越的歷史;就像人類需要宗教一樣,人類要藝術是源自于人類自我超越的愿望,精神需要升華。 因而,對于藝術的形式語言,不用刻意追求,只須純任自然,憑感覺去做,形式也就在其中了。現(xiàn)代藝術家對于形式節(jié)奏的關注,多半是在有意無意之間。這可能就是一種新的美學規(guī)范吧。大多數(shù)現(xiàn)代藝術家對意義是重視的。不僅重視意義,而且重視意義傳達的策略,包括專門研究意義的錯漏、意義的誤解、意義的暗示、意義的多重性、以及無意義的意義、反意義的意義等等。因而在現(xiàn)代藝術中作品的意義已經日益成為一個十分專業(yè)化、學術化的課題了。
在由“美國藝術”國際化而來的“當代藝術”,“日常性”是其最首要最根本的特征:任何意識都是藝術品,任何人都是藝術家?!吧罴此囆g”是美國人用來反藝術反古典藝術的根本法寶。波普藝術,行為藝術,裝置藝術,概念藝術等都是美國打著生活就是藝術的旗號發(fā)展起來的。杜尚最早開創(chuàng)了“日常的神話”,而美國波普藝術借此又將“日常的神話”確立為“當代藝術”的主流,但是這些都是美國借此奴化人們的手段。
藝術作品作為思維和意識的產物,它帶有鮮明的個體特征,換言之,藝術作品是一場非常私人化的情感體驗,比真真正正存在的實物更難與他人分享。通過作品,創(chuàng)作者向觀者敞開那扇門,將腦海中的藝術形象具體化、形象化和現(xiàn)實化。那些傳達出的故事,無所謂真實或者虛幻,他們都是同一思維領域中想到敘述和表達的部分。
藝術創(chuàng)作者也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個體,他們的許多靈感也是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真實的情感,藝術品中的元素和相互關系是內心世界的映照和釋放。藝術品中的情境或事件都是用來滿足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某種野心或者欲望,包括性欲、情欲,權利欲等等。當人們的注意力不再訴諸對周遭環(huán)境的刺激反應,而是轉向對內在欲望的處理,意識的其中一種響應機制是白日夢化的作品。
藝術作品可以理解成創(chuàng)作者的白日夢,對觀者而言,觀看他人編織的白日夢是有距離感的。例如,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壓力,在家庭生活中沒有社交場所的禁忌等等,這些共性中的問題,一定不乏對情感共鳴以及由此引發(fā)的對照自己內心的反思;洞悉自己的內心世界,白日夢將不只是一場空夢,那扇門的背后常常是通往內心更廣闊聯(lián)結的存在,藏著我們未曾好好發(fā)掘的內在資源。弗洛伊德認為,夢最主要的意義在于夢是夢者愿望的表達,這經過或許是曲折的,間或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夢中的情景仿佛一幕現(xiàn)代派風格的荒誕劇或者一個最難解的斯芬克斯之謎一樣。每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者都有一個夢,無論功成名就還是剛剛起步,都在為“夢”努力著、奔跑著、微笑著、想象著。
現(xiàn)在,大的城市集中各種社會文化藝術資源,但是這種“藝術文化”有它生成的起因和存在的經濟價值,但是真正的生活化,平民化的藝術活動還是非常少的,也很難開展;在小城市或者鄉(xiāng)村有著傳統(tǒng)文化和旅游資源,但在經濟發(fā)展的裹挾下,更多的是在單一化模式下發(fā)展經濟,并沒有考慮到經濟需求和文化的配置,更別提藝術的促成和推廣?!懊利惐缺冉允牵瑧缟腺e”是歌德的名言,換而言之,無論世界如何變化,藝術本質都是多數(shù)與少數(shù)共生,美麗與怪誕同在,我們必須承認藝術的這種本質,讓藝術的任何價值體系找到依存的基本支點。
我認為,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是基于生活的,來源于生活,對生活的感悟。藝術是一種風格,一種理念,一種對生活和自我的認知與表達。以不同形式來表達.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有可能是最平凡生活的真實再現(xiàn),只要順應自己的真實情感,達到自己所認為的那個“清新脫俗”就可以了。由于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于是藝術也便在各個層面都變得更加廣泛.。只要有個人的獨特視角和情感思維方式,那么,生活還是生活,藝術還是藝術,藝術不僅僅是一個形容詞。
參考文獻:
[1][英]貢布里希 著,范景中、楊成凱 譯.藝術的故事[M].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2]溫迪·貝克特·嬤嬤 著,繪畫的故事[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 1999
[3]河清 著,藝術的陰謀[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法)丹納 著,傅雷 譯,藝術哲學[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5] 葉朗 著,美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