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的內容是廣泛的、啟蒙性的,在科學方面,要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發(fā)展認識能力?!彼笇в變航處煈獜母碌慕嵌瘸霭l(fā),勿忘滲透科學教育。筆者在實際工作中注重科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開展科學探索活動、整合學科滲透科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 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蘊含科學性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彼笥變骸坝泻闷嫘?,能發(fā)現周圍環(huán)境中有趣的事情?!币虼耍趨^(qū)域科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應來源于幼兒的現實生活,著眼于幼兒能自發(fā)生成的問題。
1.科學操作材料充足
創(chuàng)設豐富寬松的探索環(huán)境、配置充足多樣的探索材料有利于開展幼兒的科技活動,有利于滿足幼兒的求知需要。這些供幼兒探索的材料要衛(wèi)生、安全,易于幼師準備、便于幼兒操作。例如,制作泡泡用的飲料瓶、洗衣粉或洗手液;放大鏡及可在放大鏡下觀察的貝殼、布、魚鱗、葉子;各種形狀的磁鐵及做磁化和不能磁化實驗的螺絲釘、塑料紐扣、回形針、玻璃球;可做浮沉實驗的小鐵球、塑料瓶、羽毛、蠟筆、木塊、石子;做溶解實驗用的玻璃杯、鹽、糖、味精、面粉、小沙子;其他諸如缺輪子的玩具、舊鬧鐘、毛線等。
2.材料主題定期更新
除了常態(tài)化的科學探索工具和材料,我們在每個月的班級區(qū)域更新時設置了“觀察角”,鼓勵幼兒將自己覺得有趣或奇怪的物品帶來,跟其他小朋友一起觀察:當雨后漫步校園,看到許多小蝸牛趴在一種葉子上,他們就提出“蝸牛是在吃葉子嗎?”“這種樹葉是什么植物?”“蝸牛的嘴巴是什么樣子的?”這些幼兒自發(fā)生成的問題頗有科學價值,而且植物又是幼兒接觸頻繁,易于觀察的。于是筆者就有意識地移植一棵帶有蝸牛的植物,放在教室里和大家一起細心觀察、積極討論。這樣的過程中,教師關注幼兒在觀察中的提問,把個別幼兒的問題引申為全班同學的興趣,從而使幼兒產生進一步探索植物的興趣。
二 園內活動體現科學性
對于幼兒來說,生活中的許多物品和事件都隱藏著科學教育的元素,因此幼兒科學教育更多是日常生活事件中的“靈光乍現”。這就要求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到幼兒的探究興趣和關心事物,在園區(qū)活動中善于利用和引導,進而培養(yǎng)幼兒發(fā)現科學的敏銳力、體驗科學的共鳴感、喜歡科學的幸福感。
1.觀察角中的科學活動
觀察角是科學滲透必備的區(qū)域,綠色盆栽、正在生長變化的種子等,都可以成為幼兒觀察的對象。在孩子們精心養(yǎng)護的同時提供觀察的機會,并適當用符號做簡單的記錄,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愛心和責任感。上述蝸牛的食物觀察過后,孩子們又帶來了更多的綠色植物,認識了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知道了喜陰、吸水、耐熱的植物。積極狀態(tài)下的所得所思,自然給孩子們帶來快樂。
2.大自然中的科學活動
大自然的氣象萬千、一草一木,都對孩子有著吸引力。在園內生活中,我們應盡可能給幼兒們提供親近自然、與自然親密對話的機會。陽光明媚的春季,在綠油油的草地上放風箏、捉蝴蝶、做游戲;烈日炎炎的夏季,捉幾只蝌蚪帶回教室,讓他們縱觀蝌蚪是怎么樣變成青蛙的;涼風習習的秋季,到菜園里參觀收獲蔬菜、種植蔬菜的過程;寒風凜冽的冬季,找找小動物們都在干什么,體會著動物的冬眠……在這樣的時刻,調動孩子們的手、眼、口、耳等感官,真實地體驗季節(jié)的更替,這樣既獲得了淺表的科學知識,又開闊了科學視野!
3.游戲中的科學活動
幼兒園的生活離不開深受孩子們喜歡的“游戲”這個主要活動。在游戲中滲透科學教育,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當我們發(fā)現幼兒對“光”這一現象很感興趣,就可以安排“看我72變——玩手電筒”的小游戲。準備彩紙或彩色布,討論一開始手電筒的光是什么顏色的?透過這些彩紙或彩布,先猜再看光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呢?孩子們通過自己和同桌的合作游戲得出結論:透過彩色布或彩紙,手電筒的光可以改變顏色;這時,繼續(xù)引發(fā)思考,如果是一本厚厚的書,手電筒的光還能透過嗎?順勢提問“還可以改變光的形狀嗎?”有的孩子靈機一動,抓過旁邊的玩具,發(fā)現光變出了一朵朵花。這時孩子們便紛紛找身邊的玩具、文具等物品和手電筒玩起來,發(fā)現手電筒的光透過彩紙、玩具等時,有時顏色會變,有時連形狀也跟著變化;最后,制作彩色燈,既當燈光師,又當小演員,一起隨著音樂表演。
4.角色扮演中的科學滲透
角色扮演也是孩子們喜歡的活動。在這些角色的扮演中,孩子們也能在不經意間獲得科學知識。比如,在寒冷的冬天,我們可以開展“我是取暖工具×××”的角色扮演活動。首先讓幼兒裝扮成自己帶的取暖用具,給大家介紹這是什么取暖工具,怎么用;接著介紹“你”是怎樣發(fā)熱的?引導幼兒認識各種取暖用具發(fā)熱的方法的不同;然后教師扮演成幼兒沒有提到過的取暖工具,讓幼兒再認識;接著,根據“哪些用電發(fā)熱,哪些不是用電發(fā)熱”,給這些取暖工具分分類,從而認識電器類取暖工具和非電器類取暖工具;最后討論每一種取暖用具都有它的優(yōu)缺點,只有多鍛煉、多運動,才是我們最安全的取暖方法,在這種快樂的角色扮演氛圍中,孩子們輕松地獲得了科學知識,真正做到了“玩中學”。
三 學科整合滲透科學性
教育內容的整合是幼兒教育的主要表現,科學教育除了體現在科學課上,還應滲透在各門功課中,將科學教育和幼兒的健康、語言、社會、藝術等學習有機地整合在一起。
1.語言中的科學滲透
語言活動包括了講述、閱讀等,在豐富的語言活動中,經常融入科學知識,教師應善于利用。故事《傻小熊種蘿卜》,講述了小熊勤勞地種下蘿卜的開心,看到蘿卜葉長大了的高興,看不到果實的難過,招待小伙伴們一起分享的興奮,隱含了某些蔬菜的果實長在地下的科學知識。孩子們在聽了故事后,必然會對果實長在地里、水里、樹上或藤架上的植物產生濃厚的興趣。
2.音樂中的科學滲透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頒布以來,我們根據幼兒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和特點,將科學有效地融合在藝術課程中。在上《身體當小鼓》一課中,孩子們用身體的一些部位當小鼓發(fā)出不同的節(jié)奏和聲音時提出疑問:為什么會有聲音呢?老師靈機一動,安排了這樣的一系列科學探索活動:找來一個真正的小鼓,通過讓孩子們看鼓上小米粒的舞蹈,知道了聲音是因為振動而產生的,又回想生活中有哪些是好聽的聲音,哪些是難聽的噪音,再順勢了解噪音給人們帶來的危害等。
3.美術中的科學滲透
美術課中經常用到涂色,涂色游戲也能滲透科學。上《心中的彩虹橋》一課,通過涂色,不僅讓孩子們認識了三原色“紅、黃、藍”,還知道了紅與綠混合可以產生黃色或橙色、綠與藍混合可以產生青色、藍與紅混合可以產生紫色、藍加黃會變成綠色、這三種顏色加在一起時還會變成灰色甚至白色等。
4.健康中的科學滲透
幼兒園的五大領域即是獨立的個體,又是有機聯系的整體。在健康教育《誰的本領大》一課中,通過情境表演《誰的本領大》、討論“五官里哪個最重要”、最后幼兒實驗等環(huán)節(jié),使幼兒不僅知道了“眼、耳、鼻、喉、嘴”對人的重要性,還初步學習了保護五官的基本常識,同時體驗著實驗帶來的樂趣。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啟迪幼兒的科學意識,激發(fā)幼兒的科學興趣,引導幼兒認識科學、理解科學、運用科學,是當前幼兒科學教育的首要任務,讓我們做個有心人,幼兒活動勿忘科學教育!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