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研究了西漢南越王墓壁畫中卷云紋的主要用途和繪畫藝術價值。通過查閱漢代相關的葬儀、葬制以及對墓中卷云紋的分析與比對,總結了陵墓中卷云紋代表的宗教意義、繪畫特點和審美特征。提出了西漢南越王墓壁畫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嶺南地區(qū)繪畫的后期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引言
漢代墓室壁畫開始于漢初,興盛于漢代中晚期的中原地區(qū),作為漢代墓葬的一個形式、一個部分,墓室壁畫也隨著漢王朝的逐步興盛得到了不斷地發(fā)展。流行于西漢時期的墓室壁畫一直以來都是古代中國墓室壁畫藝術的杰出代表,是現(xiàn)代學者研究漢代歷史的重要依據(jù)。墓室壁畫不僅能夠真實、完整的反映出漢代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和主流思想,讓今天的人們更加直觀的了解漢代歷史,而且它還為當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學術研究提供了許多可以使用和借鑒的原始
素材。
墓室壁畫主要是指繪于墓室四壁、頂部以及墓葬甬道兩側的繪畫作品,畫面內(nèi)容多種多樣。西漢早期,人們喜歡用繪畫來裝飾墓室的墻壁,墓室壁畫主要是以裝飾簡單的幾何或裝飾圖案為主。到了中后期,則是以反映死者生前活動的景象、古代神話傳說、歷史故事、日月天象等為主題進行描繪。漢代各時期的墓室壁畫雖然風格不同、主題各異,其主要目的還是生者寄托對亡者的紀念,希望亡者靈魂得以永生,能繼續(xù)享受生前的富裕生活。墓室壁畫本身的作用就是服務于人的思想和情感。
西漢南越王墓概況
漢代早期的墓室壁畫以1983年發(fā)掘于廣州象崗山的西漢南越王墓壁畫為主要代表。西漢南越王墓依山而建,鑿石為藏,整個陵墓平面呈“士”字形,建筑面積100平方米左右,是西漢初期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胡)的陵墓。墓室按照前朝后室的形式布局,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部3室,后部4室,共7間,是非常典型的漢墓
形制。
西漢南越王墓中卷云紋的繪畫特點
在墓室前部居中的前室,四周的墻壁、室頂以及南北兩道石門和門楹上均發(fā)現(xiàn)有彩繪的痕跡。朱紅色和墨色彩繪的卷云紋圖案布滿了前室相對狹小的空間。描繪“卷云紋”的筆觸行云流水,用筆均勻圓轉,線條飄逸灑脫,表現(xiàn)技法極其嫻熟。此外,每一個卷云紋圖案都由不同的顏色組成,色彩十分艷麗,紅的艷紅,黑的漆黑。最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墓葬的整個前室當中繪制的都是同樣的卷云紋圖案,但是畫工憑借自身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力,將大小不同的云朵通過細微的變形和合理的布局,讓人置身于滿是云朵的空間內(nèi)不但沒有感到圖案的單調、乏味,反而給人一種生動而富麗的
感覺。
墓室的前室中所繪的卷云紋曲線流暢、造型飽滿,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從紋樣構圖來看,卷云紋蜿蜒盤旋,所繪線條簡潔流暢。紋路彎曲基本依照順時針的走勢布置,時而平緩、時而高峻,著重突出了線條的動感,使整體畫面看起來簡潔大方。從紋樣結構來看,卷云紋基本上是由云頭、云身、云尾三個部分構成,在云紋的云身部分還有一些小須突出,它們成組出現(xiàn),相互勾連,每組小須風格各異、栩栩如生,極像伸展開來的龍爪和鳳尾,使這些卷云紋造型更加接近于古代龍和鳳一類圖像的變形,這種由經(jīng)過變形的卷云紋與同時期其他地區(qū)楚墓中出土的的龍紋、鳳紋極為相似,增強了畫面的美感。從紋樣顏色來看,卷云紋主要采用了朱色和墨色兩種顏色,這是漢代藝術作品的主色調。墨色,主要是靠墨丸加水后研磨而成,在前室出土文物中,就有墨丸和石硯的出現(xiàn)。墨色非常牢固,不易褪色,被普遍使用在墓室壁畫當中。而對于紅色,中國有著特殊的情懷。古代先民不僅學會使用火,而且還把火作為圣物,尤其是在秦漢時期,更是將火作為神靈供奉,對火焰的紅色十分崇敬。在繪畫作品中使用紅色,古人已經(jīng)學會了從礦物質朱砂中提取,朱砂的紅色亮度高、顏色附著力強,易于長時間的
保存。
西漢南越王墓中卷云紋的實用功效
在南越王墓中,除了在前室中發(fā)現(xiàn)了卷云紋壁畫外,在其他各室均沒有壁畫出現(xiàn),這應該與當時陵墓的布局和各室的作用有關。在地理上,雖然廣州南越王墓遠離當時的西漢王朝,但是陵墓形制和布局卻基本相同。陵墓在山體中開挖墓室,鑿山而建,效仿了漢墓因山而藏的埋葬制度。墓室布局采用楚制,與中原諸侯王略有差別。陵墓的前后兩部分共分7室,中間是主棺室,前面是前室,左右有東西耳室、東西側室各一間,后面是后藏室。根據(jù)墓內(nèi)不同部分的出土文物和文字資料,這種墓室的結構完全仿照了墓主人生前的宮殿建筑,這也與漢墓無異。陵墓的主棺室象征著墓主人放入寢宮,這里安放著墓主人的棺槨以及一些隨葬的器物。東耳室是墓主人的娛樂場所,里面出土了大量的用于酒宴享樂的青銅酒器、編鐘等物。西耳室則是墓主人的儲藏室,里面出土的有食具、用具、衣飾等生活用品。東側室主要用于安放陪葬四位“夫人”的棺槨。西側室有大量殉葬的奴仆和豬、牛、羊的尸體。前室相當于墓主人生前的宮殿的前堂,這里出土了一些車馬零件和一個殉葬的
馭者。
古時候,前堂又叫世室或明堂,是墓主人生前舉行各種活動的重要場所。據(jù)相關文獻記載,堂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古人會在上面繪制一些圖像與圖案。有的內(nèi)容主要是天象神怪,也有的只有簡單的紋飾和圖案。正因為如此,在南越王墓中只有前室,才繪制了大量精美的卷云紋壁畫圖案。
漢朝初期,在墓室中繪制大量卷云紋是有特殊含義的。當時,統(tǒng)治者剛剛取得秦末的戰(zhàn)爭勝利,統(tǒng)一了國家政權。由于連年的戰(zhàn)亂,人民迫切需要恢復生產(chǎn)和休養(yǎng)生息,一時間,道家思想成為西漢時期的主流思想。道家靈魂不滅、得道升天的思想更是得到統(tǒng)治階級和貴族官宦的推崇。人們幻想著死后的世界,夢想著死后可以靈魂升天,并將這種情感寄托在陵墓的修造和裝飾上。因此,將墓葬的結構修造的與地面建筑相似,陵墓的墻壁上裝飾精美的壁畫也就不足為奇了,這樣做既可以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財產(chǎn)、經(jīng)歷,又可以反映出墓主人祈求死后升仙的思想。南越王墓在陵墓前室的四周墻壁、室頂?shù)榷嗵幚L制的卷云紋壁畫就折射出了墓主人的欲望。墓中所繪的卷云紋圖案有龍或鳳一類圖案的變形,這種云紋的表現(xiàn)與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帛畫《人物馭龍圖》和《人物龍鳳圖》意境也十分的相似。在墓中繪制的卷云紋不僅可以祛除不詳,而且還具有引魂升天的作用。也許當時墓主人的靈魂正想著可以乘著前室停放的車輛,騰云駕霧,飛升
天界。
西漢南越王墓中卷云紋的藝術價值
西漢時期的南越王墓壁畫無論是在繪畫的技法上還是在繪畫的風格上,體現(xiàn)出畫工精湛的繪畫技藝。可以看得出,當時深處嶺南地區(qū)的繪畫經(jīng)過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相當高的藝術水平。嶺南地區(qū)的繪畫藝術發(fā)展,汲取了漢朝藝術的營養(yǎng),嶺南地區(qū)通過不斷地與漢朝交流,充分融合,最終形成了早期具有本地區(qū)特色且比較成熟的藝術,這為后期嶺南繪畫藝術的繼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結語
西漢南越王墓壁畫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即便在繪畫藝術繁榮發(fā)展的今天,它仍然是一件精美的繪畫藝術作品。在那個年代,畫工通過自己的高超繪畫技能,在昏暗的墓室中栩栩如生的表現(xiàn)了一幅天國場景,幫助墓主人靈魂升天。南越王墓壁畫的發(fā)掘讓人們產(chǎn)生了無限遐想,后人在贊嘆其畫面精美的同時也留給后人更多思考和研究的價值。
(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