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畫家黃永玉給著名劇作家曹禺寫了一封信,在信中,黃永玉非常坦誠、直率地寫出了對這位中國話劇創(chuàng)作旗幟性人物的批評和失望:
“你是我極尊敬的前輩。我不喜歡你解放后的戲,一個也不喜歡。你的心不在戲里,你失去了偉大的通靈寶玉,你為勢位所誤!從一個海洋萎縮為一條小溪流,你泥溷于不情愿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像晚上喝了濃茶清醒于混沌之中,命題不鞏固,也不縝密,演繹、分析得不透徹。過去數(shù)不盡的精妙的休止符、節(jié)拍、冷熱、快慢的安排,那一籮一筐的雋語都消失了……”
黃永玉寫這封信的目的,不僅僅只是批評。原來,雖然曹禺在解放前就寫出了《雷雨》《日出》《北京人》等閃耀著天才之光的杰出劇作,但解放后,由于曹禺經(jīng)常參加政務活動和社會活動,創(chuàng)作時間大大減少,加之所寫的幾出戲受“服務于政治”的影響,導致藝術(shù)魅力大不如前。而此時,全國上下百廢俱興,藝術(shù)園地百花爭艷,因此,黃永玉以極其尖銳而中肯的言詞提醒曹禺,希望他專心創(chuàng)作,“把心靈中的寶貝交出來”。黃永玉在信中還說:“如果能使你再寫出20個劇本需要出點力氣的話,你差遣就是!”“我還想到,有一天為你的新作設計舞臺。”
信寫好后,由于言辭過于激烈犀利,黃永玉猶豫了兩天,最后還是鼓足勇氣將信寄給了曹禺。
接到黃永玉的信后,曹禺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信中的每一句話,都像針一樣直戳他的痛處。其實,寫不出杰作的癥結(jié),曹禺何嘗不清楚?只不過從來沒有人敢在他面前提起罷了。面對這位小自己14歲的朋友直言不諱的批評,曹禺既感動,又慚愧,他小心翼翼地把這封信收藏起來。從此以后,一旦有人來跟他談論自己的劇作,曹禺就拿出這封信給別人看,毫不避諱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并稱贊黃永玉是個真正的朋友。
后來,曹禺干脆把這封信裱裝起來,鑲進鏡框,鄭重地掛在家中墻上顯著的位置。
(責編 李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