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聽《橄欖樹》,還是少年時,是齊豫演唱的。深情婉轉(zhuǎn)的女聲,穿越小小的半導體收音機,在暮春時節(jié)就那樣猝不及防地將憂傷植入一顆少年心。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為什么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 流浪//還有還有 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
迅速拿來紙筆,抄下了這夢幻一般的歌詞,然后一筆一劃,工工整整寫在歌本上。后來,通過電臺的“每周一歌”欄目學會了這首歌,整個學生時代,但凡有節(jié)日需要表演節(jié)目,我唱的都是這首《橄欖樹》。
愛極了這首歌的歌詞和曲調(diào),還有歌曲背后那難以言說的滄桑感。盡管那時年少,還不曾明白太多世事坎坷,但人生的許多邂逅是毫無緣由的,就像逢著這首歌,流浪的夢想便從此在心底扎根。
高中時代,一只粉色小錄音機伴我走過了許多寂寥的時光。那些寧靜的黃昏,微雨的夜晚,想到不明所以的未來,惆悵滿懷,憂傷遍地。戴上耳機,一遍遍聽這首《橄欖樹》,不知不覺間淚流滿面……
那個雪后的夜,下了晚自習,路過辦公室,里面竟傳來熟稔的歌聲,是《橄欖樹》!在為元旦晚會選節(jié)目吧。高年級的男生懷抱吉他,邊彈邊唱: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我瞬間被憂傷擊中,呆立在昏黃的路燈下不能自已。試想它年,我將會在哪里流浪,會不會有一個心儀的男孩子牽手,還有那夢中的橄欖樹,何時才能相逢?就有淚水一滴滴落在暗夜藍瑩瑩的積雪中。
那時,每當聽到這首歌,不禁猜測:什么樣的人才能將流浪二字描述得直擊人心?后來知道,是三毛,那個特立獨行的女子。
開始四處尋找三毛的書,徹夜捧讀《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滿是感動向往。也許,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個流浪的夢吧,只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將它變成現(xiàn)實。而三毛,僅是遺世而獨立的那一個。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當三毛用一根絲襪在臺灣結束自己的生命時,不知她還想著流浪嗎?而流浪,總與愛情有關吧。
流年暗度,多愁善感的少年時轉(zhuǎn)瞬成昨,白衣飄飄的年代隨那些不著邊際的夢想一同被壓入時光深處。
牽了一個人的手,真的開始了心靈意義上的流浪。直把他鄉(xiāng)做故鄉(xiāng),而故鄉(xiāng)成了遠方。走遍了萬水千山,經(jīng)歷了世事風雨,才明白,流浪二字不可書,個中滋味豈是語言可以道盡。從此,不再唱《橄欖樹》,它成了心頭不能輕易觸碰的柔軟。偶爾撞個滿懷,總掬一把思鄉(xiāng)淚。
晨練,在路邊遇見一個流浪漢,就那樣倒地睡著。忽然想:生而為人,其實每個人都在流浪,或形體,或精神,或自愿,或無奈……一路的風塵,冷暖自知,除此,不可言說。
多年以后,回望來路,總是一眼望見家鄉(xiāng)的小路上,放學后急奔的少年,她在往家趕,去聽“每周一歌”《橄欖樹》,渴盼而焦灼的神情,如同在赴一場生命中華麗而盛大的約會。
插圖: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