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屬野生菌類,統(tǒng)稱蘑菇,俗稱野味,產(chǎn)于夏秋之季?!八闹荒_不如兩只腳,兩只腳不如一只腳”,這句話生動地說明蕈的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而備受青睞。
我故鄉(xiāng)是渝東一個偏僻的小村,四周全是高山。在那物資匱乏農(nóng)民囊中羞澀的年代,拾松蕈、挖蘑菇,既是孩子登山玩耍的樂趣,還能一飽口福,增加營養(yǎng),兩全其美。
松蕈
松蕈,因春秋霧霾天生長在松樹下陰面的茅柴窩里而得名。松蕈矮腳,“帽頂”上略帶青色,“帽沿”下有皺褶,生長得極其隱蔽難找。有經(jīng)驗的拾蕈手能聞到松蕈散發(fā)出的一陣陣幽香,循香尋找,定能找到。一旦找到它,周圍定然會有好多弟兄,可滿載而歸。
松蕈珍貴,發(fā)現(xiàn)者神秘兮兮,親朋好友也不告之,即使暗暗跟蹤,他也會繞道避之。童年時我也湊熱鬧上山拾過幾次松蕈,但“不識廬山真面目”,都是無功而返。
松蕈是落地松花而生,是珍貴的食用菌。生長條件苛刻,季節(jié)性很強,一季僅半個月左右,錯過季節(jié),松蕈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松蕈味美、量少,身價倍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每斤鮮蕈價能到一元大洋,超過肉價,拾者趨之若鶩,幾乎有把山頭踏平之勢。挖出松蕈后,坑要用泥土覆蓋,只要菌絲不受破壞,過幾天它仍會長出小松蕈。
松蕈烹飪后鮮美無比,與香蕈、蘑菇齊名,堪稱山中珍品、席上珍饈。農(nóng)家常將它與豆油、醬油、生姜一起熬制成羹,香氣濃郁誘人,存放在小瓦罐里慢慢享用,或饋送親友一起品嘗。
芝麻蕈
夏天雨后,林子里、草地上、竹園里、蘞萪埂,往往會長出很多的蕈,形狀像傘,生長旺盛,招人喜歡。其中最有名的當(dāng)屬芝麻蕈,因為它的“帽子”上有很多灰褐色芝麻顆粒狀而得名。
芝麻蕈頭戴頂“尖帽子”,帽沿下有皺褶,莖稈很長,根部叢生著一撮撮好多好多的蕈群,肉質(zhì)一絲一絲的像雞肉,晶瑩剔透,潔白如玉,美不勝收。
傳說芝麻蕈菌種是毒蛇吐出的唾液凝結(jié)而成的。芝麻蕈一般生長在蘞萪埂穢濁之地,且生長很快,從菌種引成到旺盛期只有兩、三天,難得運氣好碰上機會,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芳蹤。能拾到者寥寥無幾,且絕對保密,天未亮悄悄地將它捧回家,那蕈窩一星期后又會生出二茬蕈來。
芝麻蕈是蕈中珍品,中華一絕,烹飪做湯料或拌冷面,爽口滑溜,味道鮮美;且愈嚼愈鮮,回味綿長,妙不可言。
樹蕈
夏天雨季家前屋后的樹根旁土壤里,老樹根樁上和根部離地三尺樹干的椏疤里能長出許多蕈來,如榆樹、楊樹、柿樹、楝樹、刺槐等,一叢叢、一片片,合根抱團,群生,呈球狀。
樹蕈蕈面呈淡黃色,莖白色,身材低矮細小;惟有老桑樹上的蕈像木耳,是黑色的。樹蕈無毒可食用,不過蕈隨樹主所有,不能亂拾。
我家有三棵合抱老樹,樹根斑疤、結(jié)節(jié)處布滿樹蕈,一清早我就把樹蕈揀回來,洗凈濾干,用它炒雞蛋、篤豆腐,或做湯料,味道雖遜于芝麻蕈、松蕈,但也極鮮美可口。
草蕈
生長在草地或山上茅柴窩里,白色,連續(xù)陰雨天比比皆是;還有一種雞冠蕈,邊緣凹凸像雞冠,均可食用。
天菜
是蕈的孿生兄弟,外形像木耳是“天出”的時令菜。說它是菜,又不像菜,沒有根、莖、葉,顏色黑里帶青,質(zhì)地比木耳薄而柔軟,俗稱“小木耳”。
盛夏雷雨過后,田埂上、河岸邊、山坡上的低洼茅柴窩里會出現(xiàn)一種水沫,飄浮在淺水處,待干涸后便凝結(jié)成天菜,一灘灘、一叢叢,比比皆是。
童年夏天我??嬷窕@,到茅柴窩里拾天菜,天菜多得只要用手捧捧,一捧就是一籃。拎回后,母親剔除枯草、惡濁,在清水中漂洗干凈,旺火下鍋加佐料炒著吃,如添加香蔥更嗆味,是一道開胃的下飯菜;但它畢竟是出于污穢之地,切忌多食。
“人毒生疔,地毒出蕈?!鞭ζ贩N很多,味道鮮美,生長在污濁草叢中,要提防它有毒。凡顏色鮮艷,呈紅、綠、青、紫等顏色的,特別是豬肝色的胭脂蕈、帶黃色的桐油蕈都有劇毒。蕈帽子下沒有皺褶的一般都有毒,應(yīng)以小心為慎,千萬不能以身試毒。
當(dāng)今,周邊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因多年開山采石,山林成了“禿頭”,蘞萪不見了,村邊老樹砍光了,村也成了“伙村”,哪里還能尋到蘑菇和蕈的蹤影。久違了的蕈,久違了的野味,可惜今生只能夢中回味,再也無緣品嘗了。
(插 圖: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