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婦幼皆知的著名大詩人,但說李白是道士,對不少人來說是頗為新鮮的,但李白確是地地道道的道士無疑。郭沫若在《李白的道教迷信及其覺醒》一文中指出:“杜甫是禪宗的信徒,而李白卻是道教的方士?!崩畎椎脑娮髦?,蘊涵著深厚的道教文化內(nèi)涵,由此可以看出他對道家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李白五歲隨父遷居四川彰明青蓮鄉(xiāng),這里是一個風景優(yōu)美,道風頗盛的地方,李白生長在這充滿道教色彩的環(huán)境中,在潛移默化中,自小就對道教產(chǎn)生了好感。他在《訪戴天山道士不遇》這首五言律詩中,字里行間就對道教充滿了深情與向往:“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贝嗽妼懹谔拼_元初年,當時詩人還不到二十歲。在按年代順序編輯的李白詩集中,該詩常被放在第一篇,似乎是詩人流傳下來的最早的一首。
那時的李白曾隱居戴天山大明寺讀書,讀的很多是道書,除了讀道書,他還訪問道士,《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就把李白對道士住所的清新幽靜的向往和不遇道士而犯愁倚靠松樹時的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詩中雖無一“道”字,但道情濃厚深長。
元丹丘是李白在蜀中認識的道友,他曾贈元丹丘詩十四首,其中《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居》是詩人對道家生活向往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的小序稱:“白久在廬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處無間,巖信頻及,許為主人,欣然適會本意。當冀長往不返,欲便舉家就之,兼書共游,因有此贈?!闭f明李白對嵩山元君山居久久不能忘懷,他希望元君長住此處,自己也可同熱愛仙道的妻女去那里長住學道。
天寶元年四月,李白游覽了東岳這座道教名山,寫下了六首詩,反映了他求仙訪道的心愿,可以說是句句充滿了對道家所宣揚的神仙生活的追求與向往,真可謂一往情深。
詩人登上高高的南天門,東望蓬瀛仙島,似看到仙人居住的金銀宮闕,在大海波濤中“銀臺出倒景,白浪翻長鯨”。詩人又看到“玉女四五人,飄飄下九垓”,皓齒微啟,向他親切致意,并贈他一杯流霞仙酒;見此,詩人連忙“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之后,詩人在泰山之巔又遇到了一位“方瞳好客顏”的羽衣仙人,“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guān)”,仙人沒有同他說話,只贈給他一卷仙書,即消逝在云霞之中了。詩人打開仙書,只見“其字乃上古”,如同“鳥跡”一般,不知寫的什么。李白想等仙師歸來指點迷津,等了半天,可“從師方未還”,不由嘆息三聲。
當詩人登上日觀蜂,遠觀西來的黃河,“窈窕入遠山”,正在愜意之時,不知從何處又轉(zhuǎn)來一位“綠發(fā)雙云鬟”的小仙童,竟然“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詩人已完全進入了一個道教所描述的神仙世界。
天寶三年,四十四歲的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后,即請著名道士高如貴在齊州紫極宮受了道籙,從而成為一名真正的道士,圓了渴盼了大半生的道家夢 。
據(jù)有關(guān)資料統(tǒng)計,在李白留存的近千首詩歌中,就有一百多首與道教神仙信仰有關(guān),這些詩是李白愛道、向道、學道、修道、悟道、踐道活動的真實寫照。李白詩中對道教流露出的濃厚興趣,可以說是他生命中至關(guān)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