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籍是湖南,太爺爺、爺爺都在湖南出生,在太爺爺那一代,家庭非常富有。之后國家搞公私合營,家庭財產(chǎn)沒了,然后我們舉家迫遷到江蘇宿遷,不得不另謀生路。我就出生在江蘇宿遷駱馬湖邊上的一個農(nóng)村里,因為父親會開船,就到了船廠工作,變成了工人。
那時候父親還在開船,一個月拿12元錢養(yǎng)活我們?nèi)?,母親在家?guī)е遥妹眠€沒有出生。第一次見外婆的時候,我剛學會走路,就撲到外婆懷里,從此跟著外婆長大。
外婆一共有 5 個孩子,每個孩子又給她生了很多孫子、外孫子,我們表弟、姨弟、姨妹、表妹,同輩的有十幾個。那時候土地難種,還要交公糧,又沒有其他收入。所以,外婆家很窮。
吃的食物基本上是紅薯。從每年6、7月份開始吃春茬紅薯,一直吃到大概第二年的3、4月份。早上白水煮紅薯,中午炒紅薯葉加紅薯煎餅,晚上熬紅薯粥,放一點點米或者玉米面進去。過年的時候能吃到最好的食物:糖,是紅薯在鍋里熬出來的。總之,一年有半年的時間,一天三頓,除了紅薯還是紅薯,吃到想吐。
還有一種主食:玉米。玉米可以長時間儲存,吃完了紅薯可以改善伙食吃玉米。早上玉米粥,中午玉米煎餅,晚上玉米稀飯,大米永遠只有一點點。
除了這些,我們一天三頓還能吃到的一種食物是醬豆子。不知道為什么,到今天為止,我也沒有吃膩。
至于肉類,一年最多能吃兩次。遇到村里有紅白喜事,去村民家吃頓喜酒,也能吃到肉。因為爸媽在外面開船,一般都由我代表我們家參加村里紅白喜事。我最喜歡的一道大菜就是扣肉,但那時候所有去喝喜酒的人,至少都帶一個小孩,我是搶不到肉的,往往盤子還沒有放到桌上,肉就沒了,但我非常自覺,每次我都吃剩下油。
外婆每次去買肉都要給賣肉的人送點禮,讓他多給些肥的。肥肉可以煉出油用來炒菜,剩下的油渣可以燉菜。這樣的油渣也不是可以隨便吃的,也要等外婆分配給我們幾個小孩子。
剩下的葷油,會被外婆放進罐頭瓶系到房梁上去,為什么系到梁上呢?
不是怕貓偷吃,是怕小孩子們偷吃。沒有辦法,不是說她不愛我們。外婆是一位中國典型的農(nóng)村婦女,勤勞樸實、愛孩子,一輩子從來沒有享過一天的福。
春節(jié)過完之后的一段日子,每周或者每兩周,外婆就會把那個罐頭瓶拿下來,拿一個小蒸籠,放一小勺油,做一次大米飯。這次大米飯里不放紅薯,也不放玉米,那是非常難得的。而在每次吃完之后,用開水沖三次油花,喝下去,很香。這是最大的節(jié)約,幾乎沒有浪費一滴葷油。
我們村的長安小學是一所民辦小學,老師全都是村里人,沒有一個公辦的老師。學校只有幾間民房,房子有窗洞和門洞,但從來沒有安過窗戶,也沒有安過門。
上小學四年級之前,教室都是草泥房,講臺也是泥做的。我小姨在鎮(zhèn)上給人做衣服,她花了近 1 年的時間,用碎布條給我縫了一個花書包。
每天上學我要背兩樣東西,右邊是書包,左邊是板凳。我們到了教室,就坐在地上,把板凳放在腿上當課桌用。一直到小學四年級,村長呼吁村民每家貢獻10斤糧食,改善教學環(huán)境。于是我們有了瓦房,有了課桌,有了板凳。
我們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老師,是只讀完小學二年級的。小學二年級的數(shù)學老師,是只讀完小學三年級的。我們校長是小學畢業(yè),相當于小學六年級,是我們學校文化水平最高的。
我們讀到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校長帶著我們村的會計、村長迎來一個“高才生”,許諾他再也不用干農(nóng)活了,一年可以給他很多糧食,而其他老師光拿學校發(fā)的這點糧食是活不下去的,還得自己種地。
這位初二輟學的“高才生”上第一節(jié)課的時候,所有的老師都來聽他講課,向他學習。這位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jié)作文課,要求我們寫一篇400字左右的敘事文。老師改作業(yè)非常快,全班包括我這個班長都是 0分。老師說,來之前,我知道我們村里教課水平很差,但是沒想到差到這樣的程度。
老師很嚴肅地問:“你們知道為什么你們的作文都是零分嗎?”我們沒一個人知道。老師告訴我們,400字左右的意思是“不能左,也不能右,必須是400字”。他然后又說,我壓根兒沒看你們寫什么,我每篇文章都數(shù)了字數(shù),沒有一篇是正好 400字的,所以你們都是零分。
后來,老師說,我給你們寫一篇范文,你們?nèi)勘诚聛?,我預感這篇作文一年之后,你們考初中的時候有可能考到,一旦考到,你們每個人的作文都能得滿分。
背到第三天的時候,我們班一個好事的同學告訴我說:“班長班長,不好了,老師的作文有401字!”我就帶領(lǐng)全班同學數(shù),數(shù)了3遍,真的是401字。我感覺大事不好,問題很嚴重,到時候果真考到,全班不都零分了嗎?報告老師以后,老師看了半天,劃掉了一個“的”字。
這不是笑話,農(nóng)村的在教育資,真的是先天不足。
博主簡介:京東商城創(chuàng)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