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很多媒體都聲稱要“內容產品化”、“用產品思維做內容”,不過,到底做產品和做內容有啥區(qū)別,很多人未必明白。這一區(qū)別不是本文的重點,本文的重點在于,假設你的確用產品思維做內容了,把內容產品化了,這就夠了嗎?
做得非常好、又叫好又叫座的產品,其實永遠是少數(shù)。非常市場化的公司都不見得能做出多少優(yōu)秀產品來,更何況半路出家匆忙轉型的傳統(tǒng)媒體。而另一極端——做得非常爛、幾乎沒有任何用戶的產品,其實也是少數(shù),因為媒體內部不都是蠢蛋,主事者也會找一些外腦參謀合計。
換言之,目前大多數(shù)這類產品屬于中不溜秋,說好,好不到哪里,說壞,也總能找到幾個理由幾個指標來證明它不是那么壞,上不上、下不下。對于很多正在努力轉型的傳統(tǒng)媒體來說,這恐怕是極其常見的狀態(tài)。我看到過一份某央級媒體內部項目孵化列表,產品繁多,我隨機挑選并下載體驗了它的一款移動類產品。說它完全不行吧,倒也未必,說它很好吧,談不上,就這么僵在那里,半死不活。通常,半死不活之后就是逐步死亡。
傳統(tǒng)媒體做產品,過程很有趣:一開始眾志成城,口號喊得震天響,愿景給得非常好,老大們往往對主事者說:集團內部,你要什么人我都給你,你要什么資源我都配合你。前期顯然是很支持的,但隨著產品的出爐和市場反響的一般,老大們也不是說不支持了,而是不像以前那么支持了,各配合部門也開始吊兒郎當,想要的人也不會主動過來了。
此中關鍵因素在于,傳統(tǒng)媒體老大們向上也是要扛KPI的。既然收入的大頭依然來自存量,你這個增量部分,他看看起色不大,基本上就撒手不管了,他會再找一個新方向,把前面的流程再來一遍——這次將是另一套人馬。
比內容產品化更重要的是產品資產化。它包括以下兩步:1.為產品設立團隊,起碼是事業(yè)部制,最好是公司制。2.引入外部投資,用外部投資的方式確定產品估值,并為以后的投資、買賣打下基礎。
當然,公司制并非意味著員工持股,因為這將涉及很多復雜的問題,大多數(shù)國有媒體很難越過這個檻。公司制的好處在于,團隊有固定預算,有固定工作人員及規(guī)范的勞動關系,有獨立薪酬體系,主事者有較大的自主權等,這和在集團內部搞一個下屬部門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國有媒體嘗試過內部創(chuàng)業(yè),試圖孵化一些項目,也推行了公司制,但在引入外部資本環(huán)節(jié),做到位的很少。我個人對上海報業(yè)集團推出的界面、澎湃項目一直保持關注的原因在于,它引入了外部資本,包括外部國有資本和外部市場化資本。
在和西部一家媒體集團新媒體公司負責人交流時,我曾談到過類似話題。在他看來,上海報業(yè)的操作手法在他們單位很難實現(xiàn),因為該單位自己就有一個投資基金,領導會說,你缺錢我可以給你投,何必到市場上籌資呢?
事實上,只有引入市場化資本,才能真正實現(xiàn)項目的市場化運作。產品資產化是資產證券化的前置條件,而產品資產化能夠使產權得以清晰。如果這一步邁不出去,后面的道路將異常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