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化學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常包括定義、原理、反應規(guī)律等。其中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每一個注釋都是經過認真推敲的,有其特定意義,以保證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學性。
關鍵詞: 初中化學教學 概念教學 教學指導
在初中化學教材中,基本概念幾乎每節(jié)都有,而化學概念是學習化學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準確地理解概念對于學好化學十分重要。初中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都比較差,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清概念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講清概念中關鍵的字和詞
為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教師不僅要注意對概念論述時用詞的嚴密性和準確性,還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瘜W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從學科的特點出發(fā)。初中生學習化學,往往反映內容多而雜亂,理不出頭緒,要記的東西多,容易忘。學生剛開始學習化學時,對實驗現(xiàn)象興趣很濃,但并沒有因此形成穩(wěn)定的內在動機,也不知道應該怎樣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想問題,更不會聯(lián)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現(xiàn)象想問題,不重視記憶、理解重要的事實、術語和原理,造成知識上的脫節(jié),甚至學習水平分化,所以教師要有針對性地下工夫,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好的學習情境,針對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發(fā)和發(fā)展學生探索、求知的內在動機。
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同時可能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們就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對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進行剖析、講解,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會大不一樣。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tài);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
又如在學習“電解質”概念時,學生往往容易將“電解質”與“非電解質”,甚至同金屬的導電性混淆在一起,導致學習中的誤解。因此教師在講解時,可將“電解質”概念剖析開來,強調能被稱為電解質的物質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該化合物在一定條件下有導電性;③條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狀態(tài)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體雖然不導電,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狀態(tài)下都能導電,所以NaCl是電解質。而NaCl溶液和Cu絲雖然能夠導電,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單質,所以它們既不是電解質又不是非電解質。在教學中若將概念這樣逐字逐句剖析開講解,既能及時糾正學生容易出現(xiàn)的誤解,又能抓住特征,使一個概念與另一個概念能嚴格區(qū)分開來,從而使學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兩方,講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時從正面講完之后,再從反面講,可以使學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
例如在講了“氧化物”的概念“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種是氧元素,這種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著提出一個問題:“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為什么?”這樣,可以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反復推敲,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抓住概念中關鍵的詞句“由兩種元素組成”來分析,由此加深對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
總之,在化學概念教學中,要抓住每個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詞、句子及相關特征,把概念講清楚,講透徹,搞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樣,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強學習能力都大有幫助。其中的錯誤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在拋磚引玉的情況下,希望更多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之余將教學心得、經驗撰稿成文,以饗讀者,以達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形成不分地域的教學研討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