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嫻 張筱群 鄭瀟雅 王靜梅 盧英俊
【摘要】本研究以50名6歲幼兒為被試,在美國國家心理衛(wèi)生研究所的兒童情緒面孔圖片庫中選取若干真人表情圖片,又利用Microsoft Cartoon Maker軟件將其轉化為卡通表情圖片,用以考察6歲幼兒對卡通與真人面孔表情認知能力的差異。結果表明:(1)卡通面孔較真人面孔更具表情認知優(yōu)勢。(2)6歲幼兒的面孔表情認知能力基本發(fā)展成熟,其中,表情識別能力略優(yōu)于標簽能力。(3)幼兒對不同面部表情的認知存在差異,最易認知的是高興表情,最難認知的是悲傷表情。(4)女童較男童更擅長識別悲傷情緒。本研究可為利用卡通面孔促進幼兒表情認知能力發(fā)展提供實證依據。
【關鍵詞】卡通面孔;真人面孔;表情識別;表情標簽;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14)04-0035-05
表情認知能力是幼兒情緒、情感與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幼兒面孔表情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同時受先天神經基礎和后天經驗,即遺傳與環(huán)境因素的雙重影響?!?,2〕在幼兒日常接觸的表情中,包含有大量卡通面孔表情。然而,目前國內外有關幼兒面孔表情認知的研究均以真人面孔表情圖片為實驗材料,對幼兒卡通面孔表情認知的研究很少。故此,有必要對比真人面孔表情,對幼兒的卡通面孔表情認知規(guī)律進行研究。這一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化對幼兒表情認知能力發(fā)展的理解,還能夠為利用卡通面孔促進幼兒表情認知能力發(fā)展提供實證依據。
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選取了2種類型(卡通、真人)、5種表情(平靜、高興、悲傷、害怕、生氣)的面孔圖片,利用表情識別和表情標簽實驗任務,考察6歲幼兒對卡通與真實面孔表情認知的差異。
一、研究方法
(一)對象
選取大班幼兒50名,男女各半,平均月齡75.2±3.1。所有被試均為右利手,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無色盲,無精神病史,語言發(fā)展正常,心理健康。
(二)實驗材料
真人表情圖片:從美國國家心理衛(wèi)生研究所兒童情緒面孔圖片庫(NIMH Child Emotional Faces Picture Set,NIMH-CHEFS)中選取平靜、高興、悲傷、害怕和生氣的真人表情圖片各50張。
卡通表情圖片:將上述圖片的真人表情通過 Microsoft Cartoon Maker軟件轉化為卡通表情,使用Adobe Photoshop CS4軟件將卡通面孔覆蓋到真人原圖上加以微調,即保留衣服、發(fā)型等,共合成5種卡通表情圖片共250張。
所有圖片高與寬均為400像素×260像素,居中顯示,所有圖片背景統(tǒng)一為灰色,分辨率、明暗、對比度等也保持一致。
由30名大學生(男女各15名)對真人和卡通表情圖片進行標簽,并對其表情認同度進行1~9點的評分,最終選出表情認同度在80%以上的5種真人和卡通表情圖片各20張,用于實驗。
(三)研究過程
1.幼兒卡通和真人面孔表情標簽能力測試
通過E-prime程序隨機呈現真人和卡通表情圖片(見圖1)。主試每次呈現一張圖片,問幼兒:“這個小朋友怎么了?心情怎么樣?”幼兒報告的同時主試立即按鍵記錄成績。正確計1分,錯誤計0分。整個測試過程分預實驗和正式實驗兩部分。正式實驗包括真人表情圖片和卡通表情圖片兩組,每組圖片各15張。
2.幼兒卡通和真人面孔表情識別能力測試
通過E-prime程序隨機呈現真人和卡通表情圖片(見圖2),每次一組,每組各5張圖片,5種表情各1張。主試隨機指定一種情緒,請幼兒從5張表情圖片中加以指認。例如:“找一找,哪一個小朋友是高興的?”幼兒指認時,主試立即按鍵記錄成績。正確計1分,錯誤計0分。
(四)數據處理
運用SPSS 13.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幼兒表情認知能力差異
分別以真人、卡通表情標簽和識別任務的正確率為因變量,進行2(任務類型)×5(表情類型)×2(性別)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其中性別為被試間變量。
真人表情標簽和識別任務結果顯示:表情類型主效應顯著(p<0.01)。事后檢驗表明,悲傷的準確率顯著低于其他4種表情,高興的準確率顯著高于平靜和害怕。任務類型和表情類型交互作用顯著(p<0.01)。簡單效應分析顯示,害怕與生氣表情在標簽和識別兩種任務條件下存在顯著差異,害怕識別的準確率顯著高于標簽的準確率(p<0.001),生氣識別的準確率顯著高于標簽的準確率(p<0.05)。任務類型的主效應雖不顯著,但表情識別準確率略高于表情標簽準確率。
卡通表情標簽和識別任務結果顯示:表情類型的主效應顯著(p<0.01)。事后檢驗表明,害怕的準確率顯著低于高興和平靜。雖然其他主效應和交互作用均不顯著,但表情識別準確率略高于表情標簽準確率。
(二)幼兒對真人和卡通表情認知能力差異
1.真人和卡通表情標簽能力差異
分別以真人與卡通表情的標簽準確率與反應時為因變量,進行2(圖片類型)×5(表情類型)×2(性別)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其中性別為被試間變量。
標簽正確率結果顯示,圖片類型主效應顯著(p<0.01)。事后檢驗表明,卡通表情標簽準確率顯著高于真人表情。表情類型主效應顯著(p<0.01)。幼兒對表情標簽的準確率由高到低依次為高興、生氣、平靜、害怕、悲傷。事后檢驗表明,悲傷表情標簽準確率顯著低于其他4種表情,害怕表情標簽準確率顯著低于高興表情。圖片類型和表情類型交互作用顯著(p<0.01)。簡單效應分析顯示,悲傷表情的圖片類型差異顯著,幼兒對卡通悲傷表情的標簽準確率顯著高于真人表情。這說明,幼兒對卡通和真人表情標簽能力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悲傷表情上。其他主效應和交互作用均不顯著。詳見圖3。
反應時結果顯示,圖片類型主效應顯著(p<0.01)。事后檢驗表明,卡通表情標簽反應時顯著短于真人反應時。表情類型主效應顯著(p<0.01)。事后檢驗表明,悲傷表情標簽反應時顯著長于其他4種表情反應時。圖片類型和表情類型交互作用顯著(p<0.05)。簡單效應分析顯示,卡通悲傷表情標簽反應時顯著短于真人悲傷表情標簽反應時(p<0.01)。其他主效應和交互作用均不顯著。詳見圖4。
2.真人和卡通表情識別能力差異
分別以真人與卡通表情的識別準確率與反應時為因變量,進行2(圖片類型)×5(表情類型)×2(性別)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其中性別為被試間變量。
識別準確率結果顯示,圖片類型主效應顯著(p<0.01)。事后檢驗表明,真人表情識別準確率顯著低于卡通表情。表情類型主效應顯著(p<0.01)。幼兒對表情識別的準確率由高到低依次為高興、生氣、平靜、害怕、悲傷。事后檢驗表明,高興表情識別準確率顯著高于其他4種表情,生氣、平靜和害怕表情識別準確率顯著高于悲傷表情,生氣表情識別準確率顯著高于害怕表情。表情類型與圖片類型交互作用顯著(p<0.01)。簡單效應分析顯示,卡通表情下,表情識別準確率差異不顯著;真人表情下,表情識別準確率在表情類型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此外,當表情類型為平靜、悲傷、害怕時,卡通表情識別準確率顯著高于真人表情(平靜:p<0.01;悲傷:p<0.01;害怕:p<0.05)。性別與表情類型交互作用顯著(p<0.05)。簡單效應分析表明,女童的悲傷表情識別準確率顯著高于男童(p<0.05)。其他主效應及交互作用不顯著。詳見圖5。
反應時結果顯示,表情類型主效應顯著(p<0.05)。事后檢驗表明,反應時由短到長依次是高興、生氣、平靜、害怕、悲傷。其中,悲傷表情識別反應時顯著長于其他表情,其余表情兩兩之間差異不顯著。圖片類型主效應顯著(p<0.01)。事后檢驗表明,真人圖片類型識別反應時顯著長于卡通圖片,表明幼兒對卡通表情的識別速度顯著快于對真人表情的識別速度。表情類型與圖片類型交互作用顯著(p<0.01)。簡單效應分析表明,卡通悲傷表情識別反應時顯著短于真人悲傷表情識別反應時(p<0.01)。
三、討論
(一)卡通面孔較真人面孔表情認知更具優(yōu)勢
幼兒對卡通面孔表情的認知優(yōu)于真人面孔表情。具體來說,幼兒對卡通面孔5種表情的識別能力均較高,尤其是識別卡通面孔平靜、悲傷、害怕表情的能力顯著優(yōu)于識別真人表情;幼兒對卡通面孔悲傷表情的標簽能力顯著優(yōu)于標簽真人表情。這與王玲等人的研究結果〔3〕不盡一致。筆者認為這種差異可能源于實驗材料的不同。本研究運用的卡通面孔包含了表情,而王玲等的實驗材料都是卡通中性面孔,即平靜表情。Bruce和Young認為面孔識別第一階段是對面孔整體結構的識別,卡通與真人表情存在相似的面孔結構,因而王玲的研究發(fā)現認知差異不明顯。而第二階段是對面孔進行精細加工的階段,如表情識別,〔4〕本研究發(fā)現這方面存在認知差異。
達爾文在《人類和動物的表情》一書中指出,人類的一些最基本的原始情緒,如高興、生氣等,帶有遺傳性,兒童在生活中體驗最早,因而其認知發(fā)展也最早。本研究顯示,幼兒對卡通和真人高興和生氣兩種表情的認知能力均較好,不存在顯著差異,很可能是由于6歲幼兒對高興或生氣表情的認知已發(fā)展成熟,呈現天花板效應。如對更年幼兒童(如2~3歲幼兒)進行測試,可能會發(fā)現兩者存在差異。
幼兒對平靜、悲傷與害怕卡通表情的認知水平顯著優(yōu)于真人表情。通常卡通表情的設計會對面部五官進行簡化和夸張,以增強表情的表現力度。正是源于卡通面孔的夸張?zhí)卣?,更易于或能更大程度上刺激個體大腦的枕顳區(qū),從而使幼兒的表情認知水平更高。
(二)幼兒表情識別能力優(yōu)于表情標簽能力
研究結果表明,6歲幼兒的表情認知能力發(fā)展比較成熟,識別的平均準確率高達90.7%,標簽的平均準確率高達89.9%,表情識別能力略優(yōu)于表情標簽能力。這與王軍利的研究結果一致。王軍利以3~5歲幼兒為被試,進行了靜態(tài)和動態(tài)表情識別和標簽任務,發(fā)現幼兒表情識別能力好于標簽能力?!?〕6歲幼兒對表情的標簽能力之所以弱于識別能力,可能是因為面部表情標簽需要幼兒掌握一定的情緒詞匯,并且面部表情標簽還可能要求幼兒具備更高的認知能力。〔6〕
(三)幼兒對不同表情的認知存在差異
綜合表情識別與標簽實驗結果發(fā)現,幼兒對五種表情的認知能力由高到低依次為高興、生氣、平靜、害怕、悲傷,對生氣和害怕表情的認知顯著優(yōu)于悲傷表情。幼兒對高興表情的認知出現天花板效應,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這可能是由于高興表情在社會交往中的外顯形式穩(wěn)定,與悲傷、生氣、害怕等消極情緒相比,高興在社會化修飾、掩蓋或夸大的過程中很少出現顯著變化?!?〕
本研究發(fā)現幼兒對生氣表情的認知能力優(yōu)于悲傷,幼兒最難對悲傷表情進行識別和標簽。然而Camras等人研究發(fā)現,美國白人幼兒對悲傷表情的認知能力優(yōu)于生氣與害怕?!?〕這可能與文化差異有關。在美國文化中,許多父母會把自己的悲傷情緒表現出來,讓孩子知道父母很難過;而在中國文化中,父母很少會在孩子面前表露悲傷。也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得中國幼兒的表情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不同于美國幼兒。
(四)女童較男童對悲傷情緒更具易感性
情緒易感性(emotional susceptibility)是指個體感知情緒能力的強弱,及其認知過程受情緒影響的程度。已有研究表明,情緒加工存在顯著性別差異,主要表現為女性人群具有情緒識別優(yōu)勢,以及更好的情緒記憶能力和更強的負性情緒易感性。本研究發(fā)現,6歲女童對悲傷表情的識別準確率顯著高于男童,這說明女童比男童更易識別悲傷情緒,驗證了負性情緒易感性存在顯著性別差異的結論。袁加錦指出,情緒加工的性別差異有著深刻的腦生理基礎,皮層體積的大小、半球間的信息溝通以及荷爾蒙水平變異等因素均與該差異有直接聯系?!?〕女童較男童對悲傷情緒更具易感性,不僅受到遺傳、激素與腦活動等生理因素的影響,也與兒童先天不同的氣質特征及性別角色認知有關,還受傳統(tǒng)文化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女童對悲傷情緒的易感性體現了其情緒的不穩(wěn)定性,這與家長、教師對待男女幼兒的不同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家長、教師經常會有意無意地按社會所規(guī)定的性別規(guī)范,要求男孩子“有淚不輕彈”。這種教育方式也許會導致男童的悲傷情緒經常處于壓抑狀態(tài),難以得到有效疏導和宣泄,從而使其對悲傷表情缺乏體驗。
四、教育建議
(一)利用卡通表情促進幼兒情緒認知能力發(fā)展
卡通表情具有簡潔、夸張等特征,更符合幼兒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水平。在大班階段,幼兒的基本情緒認知能力發(fā)展?jié)u趨成熟,但對害怕、悲傷等情緒的認知并不十分穩(wěn)定,對更復雜的社會情緒,如內疚、尷尬、羞愧等,還存在認知困難。鑒于幼兒對卡通面孔表情的認知優(yōu)勢,教師可以通過含有卡通人物的繪本、視頻或教具等引導幼兒加深對害怕、悲傷及其他復雜情緒的感受和理解。繪本及視頻中包含的情緒詞匯有利于幼兒積累情緒詞匯,提高對面孔表情標簽的能力。在對存在情緒認知障礙的特殊兒童進行早期干預時,也可以借助各種卡通形象,提高其對情緒的初步感知能力,并可逐步降低卡通形象的卡通特征,直至最終轉為真人形象,以幫助這些兒童有效識別真人表情,從而有效融入社會。
(二)了解幼兒情緒認知的性別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引導
男孩和女孩常常以不同的方式加工信息、感知世界,并按不同的行為模式作出反應。女孩往往情感豐富,易于情緒化,也能夠很快察覺他人的情緒反應,更善于交流;男孩對悲傷等情緒的體驗往往比較遲鈍。盡管大腦的發(fā)展存在性別差異,但大腦也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要關注男童產生的情緒和行為問題,予以及時的干預和疏導,以促進其心理健康成長。此外,教師應當認識到,男童的悲傷等負性情緒也需要得到理解,也需要合理宣泄。幼兒園可以考慮針對男童的特點開設專門的卡通情感教育課程,利用卡通形象,如繪本、動畫片中的人物形象等,提高男童對真實情緒的識別和體驗能力。
(三)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其表情認知能力全面發(fā)展
幼兒的表情標簽能力很大程度上受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的制約。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幼兒,在表情標簽任務中具有明顯優(yōu)勢。研究發(fā)現,部分6歲幼兒雖然已經具備較成熟地感知(識別)表情的能力,能夠較好地理解與體驗情緒,但在表情命名(標簽)方面存在困難。而幼兒在接觸更復雜的情緒時,語言表達能力將發(fā)揮更大作用。利用卡通化的直觀材料配以語言講解,有助于幼兒更好地理解表情,而為幼兒創(chuàng)設用語言表達情緒的機會,則有利于培養(yǎng)幼兒的情緒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在教育過程中注重言語與直觀材料的結合運用,在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促進幼兒表情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KARMIL O A.Development itself is the key to understanding developmental disorders〔J〕.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1998,6(2):389-398.
〔2〕LEPPANEN J M,NELSON C A.The development and neural basis official emotion recognition〔J〕.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2006,(34):207-246.
〔3〕王玲,王靜梅,王軍利,等.卡通面孔與真實面孔識別的ERP比較研究〔J〕.心理研究,2012,(5):19-28.
〔4〕BRUCE V,YOUNG A.Understanding face recognition〔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6,(3):305-327.
〔5〕王軍利.3~5歲幼兒表情標簽與識別能力及情緒表達規(guī)則認知的發(fā)展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杭州幼兒師范學院,2012.
〔6〕〔7〕王異芳,趙怡菲.3~5歲兒童面部表情命名能力的發(fā)展特點〔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2009,442(6):39-43.
〔8〕CAMRAS L A, RIBORDY S, HILL J, et a1.Maternal facial behavior and the recognition and produc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by maltreated and nonmaltreated childre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0,(26):304-312.
〔9〕袁加錦.情緒加工的性別差異及其神經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0,(12):1899-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