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明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如何激起學生學習的樂趣,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十分重視的問題。對小學生來說,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如何在數學課堂中發(fā)揮他們的天性呢?這就要靠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即如何結合小學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去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在語言、肢體等方面多下些工夫。
一、趣味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堂課的導入語能喚起學生的愉悅感,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每一節(jié)課的導入語,用別出心裁的導語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學習。例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時、分、秒》時,首先讓學生猜這樣一個謎語:“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卻能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床,什么時候睡?!比缓笥指鶕镜牟鍒D,播放一段“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倒計時”的視頻,這時學生想學習新知的興趣油然而生。
二、通過動手操作,調動學習積極性
在教學時,如果教師講多了,學生就容易感到疲勞、厭倦,聽不進、記不住,效果就差。而通過多種感官,發(fā)揮學生好動的特點和長處,讓他們親自動手做一做、畫一畫、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學生的積極性就高,教學效果就好。特別是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這樣做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我安排學生分成小組動手操作,啟發(fā)學生:用割、補、拼的方法,你能把三角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平面圖形來計算并推導出公式嗎?有的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正方形,有的學生用剪的方法學把三角形剪、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在此操作過程中,學生通過大膽的嘗試,探索推導過程,這一過程既充分張揚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個性,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做數學的過程,也親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
三、精編練習,滿足好勝心
小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很強,教師就要根據兒童的這一特點,采取嘗試性練習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一堆圓木堆成梯形,最下面有8根,逐層減少1根,共7層,最上面有2根圓木。求這堆圓木共有多少跟?學生用梯形面積公式求出35根。接著問:“在頂層加1根,變成8層,圖形成了三角形,求共有多少根?”學生用三角形面積公式求出32根。我追問:“7層是35根,為什么8層變成了32根?”這一問題激起了學生思維碰撞的火花。課堂上立刻充滿了探究氛圍,學生使出渾身解數想解開這個謎團,枯燥的數學頓時充滿了誘人的魅力。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采用不同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并最終獲得知識的能力,使學生所學知識更加扎實,學生潛能得到更好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蔣家鎖.走進生活,還數學課堂以生命.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2(04):10.
?誗編輯 馬燕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