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華英
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璞歸真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
一、“咬文嚼字”琢磨語文味
重視語言的賞析,就引入了對文本思想、情感、形象、韻味體悟的源頭活水。我校一位老師在上《諾貝爾》一課時,以讀促教,采用自讀自悟、讀后交流、讀中想象等教學方式,引領學生緊緊圍繞“四個年頭,幾百次的失敗”“終于”等關鍵詞朗讀、感悟諾貝爾的堅持不懈、毫不氣餒、百折不撓的精神;引領學生抓住“雙眼緊盯”“怦怦直跳”等詞語感受諾貝爾為了關注實驗的成功與否,竟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舍生精神,然后再帶著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人物的形象就更加清晰,學生從諾貝爾的身上也得到了巨大的震撼,一個鮮活的、毫不氣餒的諾貝爾走進了學生的視野,也走進了他們的心靈。這位老師帶領學生抓住關鍵詞用“加一加”“換一換”“想一想”等方式深入地“咬文嚼字”,教給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技巧,培養(yǎng)了學生錘煉語言的良好習慣,增強教學境界的藝術美,濃化了課堂教學的“語文味”。
二、“身臨其境”體驗語文味
語文是讀出來的。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靠分析出來的。而主要是靠讀出來的,這已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的確,瑯瑯的讀書聲,是語文課上最動聽的聲音。在瑯瑯書聲中,學生用心靈去擁抱語言,與作者的心靈直接交流;在瑯瑯書聲中,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受到啟迪、熏陶。很多專家型教師都將誦讀推崇到了至高無上的位置。當然,課堂上的朗讀,不能只是一遍接一遍毫無起色的朗讀,而應讀一遍就要有讀的效果,應有朗讀水平的提升。課堂是訓練學生提高朗讀能力的主要陣地,我們要回歸文本,還課堂瑯瑯的讀書聲。我們的語文課應該以讀為主,通過讀來解決語感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去感悟、體味語言文字之美,用心靈和文本直接對話。例如,我在聽一位老師教學《安塞腰鼓》時,就充分體現(xiàn)了以“讀”為主,以“讀”代講的教學理念。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地聽讀、全讀、個別讀、男生讀、女生讀的過程中完成的。在氣勢磅礴的誦讀之美中,學生仿佛被帶入了安塞腰鼓那個震人心魄的場面,仿佛已身臨其境般融入那個昂揚著生命,蓬勃著激情的鼓點之中。在高潮之巔,老師大喝一聲“停!”全班的鼓點聲戛然而止,寂靜的課堂里,只聽得老師輕緩的聲音傳來:“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边@一停一緩,余音繞梁,使學生沉浸在安塞腰鼓的巨大魅力中又若有所思,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絕。
在語文課堂上,“動情的誦讀聲”是最動聽的聲音。她是師生用心靈和語言的擁抱,是思維與情感碰撞的火花,是文化與素養(yǎng)結出的最美的“語文味”的碩果之一。
參考文獻:
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誗編輯 王團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