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楊志勇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要使學生攝取一幅幅生活“鏡頭”,留下一幕幕美好的回憶,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一次集體活動后,有的學生把活動寫得有聲有色,有的學生卻寫不出來,這是為什么呢?這里除了寫作水平的差距外,主要是觀察能力上有差距。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觀察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最突出的一項活動就是“小眼睛、大世界”,我們鼓勵學生做個有心人,時時處處留心觀察,每天語文課前三分鐘進行匯報。如,課前看看老師,課間看看校園的某處景物或某個同學,放學路上看看讓你感興趣的某件事,回到家看看媽媽給你買的水果……學生興致很高,似乎有很多說不完的話。
有一天學生匯報時說:“老師,我剛才看見你是笑呵呵進班的,這么高興,一定是發(fā)獎金了吧。”全班哄堂大笑。我隨機引導:“難道只有發(fā)獎金才會讓人愉快嗎?猜猜今天老師這么高興還會有什么原因?”學生就五花八門地說開了,有的說受到校長表揚了,有的說聽了一個笑話,有的說獲獎了。我邊聽邊裝作不經(jīng)意地翻翻手中的作業(yè)本,馬上就有學生猜到了:“是某個同學的作文寫得非常精彩吧!”我笑著點頭稱贊:“認真觀察的同學總會發(fā)現(xiàn)別人察覺不到的東西。將來很有可能成為中國的柯南呀!”他們又笑了,他們的觀察意識更加強烈了。
光讓學生看還不行,看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觀察,養(yǎng)成習慣,這是學生習作的前提。所以每次觀察之前都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觀察方法的指導。先明確觀察的是什么;然后理清觀察的順序,如由遠及近,從上到下,從整體到局部;接著抓住該事物的特征,發(fā)現(xiàn)它的與眾不同之處;最后展開合理想象。
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一種植物時,我捧著一盆君子蘭花走進教室,安靜的教室里頓時躁動起來。學生臉上露出驚喜的表情,在小聲地議論著。開始我并沒有阻止他們,等他們平靜下來后,我提醒他們要按由整體到部分的順序觀察:先看這盆君子蘭的整體怎樣,然后進一步觀察葉子的分布情況,每片葉子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的,葉脈是什么樣子的;有幾朵花,是什么顏色的,每朵花有幾個花瓣,花蕊什么樣。學生觀察后,按照觀察順序用一段話把看到的說一遍,再寫下來。這樣學生不但學習了觀察植物的方法,而且言之有序,提高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課后讓學生用學到的方法自己去觀察一種花,再寫下來。這樣,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不但內(nèi)容豐富,而且條理清晰。
生活是個萬花筒,只有給學生一雙善于觀察的“慧眼”,他們才會發(fā)現(xiàn)生活的多姿多彩,才會寫出異彩紛呈的好文章。
?誗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