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怡勇
常有朋友因為自己身體毫無緣由地持續(xù)出汗而苦惱不已,殊不知出汗可能是疾病到來前的預(yù)警。中醫(yī)稱非正常汗出的病癥為汗證。不因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白天時時汗出,動則更甚者稱為自汗;入睡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發(fā)于病危時,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肢冷息微者稱為脫汗;汗出色黃或染衣者為黃汗;發(fā)生于急性熱病過程中突然全身惡寒戰(zhàn)栗,繼而汗出為戰(zhàn)汗。一般以自汗、盜汗最為多見。
肺衛(wèi)不固——玉屏風散
癥狀可見汗出惡風,稍勞尤甚,易于感冒,體倦乏力,面色少華。苔薄白,脈細弱。
藥用玉屏風散加味:黃芪15克,防風9克,白術(shù)12克,浮小麥、糯稻根各30克,大棗5枚,甘草6克。氣虛甚者加黨參、黃精各12克,以益氣固攝;兼有陰虛,而見舌紅,脈細數(shù)者加麥冬12克,五味子9克,以養(yǎng)陰斂汗;汗出較甚可加龍骨、牡蠣各30克,以斂汗固澀。每日1劑,水煎服。
營衛(wèi)不和——桂枝湯
癥狀可見汗出惡風,周身酸楚,時寒時熱,或表現(xiàn)半身或局部汗出。苔薄白,脈緩。
藥用桂枝湯加味:桂枝6克,白芍12克,大棗5枚,生姜3片,甘草3克。汗出較多者加龍骨、牡蠣各30克,以固澀斂汗;兼氣虛者加黃芪15克,以益氣固表;兼陽虛者加附子9克(先煎),以溫陽斂汗;半身或局部汗出者可加浮小麥30克,以甘潤緩急。每日1劑,水煎服。
陰虛火旺——當歸六黃湯
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五心煩熱,或兼有午后潮熱,兩顴色紅,口渴。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藥用當歸六黃湯加減:生地黃、熟地黃各15克,當歸、黃芩、黃柏各9克,黃連3克,黃芪12克。汗出較多者加牡蠣、浮小麥、糯稻根各30克,以固澀斂汗;潮熱甚者加秦艽、銀柴胡各9克,白薇12克,以清退虛熱;火熱不甚者可去黃連、黃芩、黃柏,加麥冬、 牡丹皮各12克,五味子9克,以補益肺腎,滋陰清熱。每日1劑,水煎服。
邪熱郁蒸——龍膽瀉肝湯
癥狀可見蒸蒸汗出,汗液易黏衣服或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弦數(shù)。
藥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黃芩、山梔、柴胡、澤瀉各9克,車前子15克(包煎),當歸、生地黃12克,甘草6克。濕熱甚者可加茵陳30克,赤茯苓12克,以清利濕熱;濕熱內(nèi)蘊而熱勢不甚者可去黃芩、梔子等苦寒之品,加蒼術(shù)9克、生薏苡仁15克,以清熱除濕。每日1劑,水煎服。
(摘自《中南藥學(xué)·用藥與健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