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鑫 趙春江 張 亮
(黑龍江省雞西礦業(yè)集團總醫(yī)院 黑龍江 雞西 158100)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創(chuàng)傷小,痛苦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是治療膽囊疾患的一種新技術,在合并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眾多合并癥的老年患者,麻醉選擇應以快速、短效、能解除人工氣腹不適、避免CO2氣腹性生理變化為原則,同時要求一定的麻醉深度。筆者選擇膽囊結石需腹腔鏡手術的50例老年患者,分別采用全麻和全麻聯(lián)合硬膜外麻醉,比較兩種不同麻醉方式對患者呼吸循環(huán)的影響及麻醉療效,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擇期行LC患者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齡65-72歲,ASA分級Ⅱ-Ⅲ級。其中32例心電圖提示有左心室肥大、ST-T段改變,有心絞痛病史者5例,房顫病史3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0例,觀察組采用全麻復合硬膜外麻醉,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靜吸復合全麻。
1.2 術前準備:術前查房,給予心理準備和術前調整,所有患者進行內科治療①糾正心律失常,快速房顫心室率控制在80次/分;②治療高血壓 術前舒張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抗高血壓藥持續(xù)至術晨;③改善心臟功能。④對糖尿病患者,使血糖穩(wěn)定在空腹8.0mmol/L以下。⑤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
1.3 麻醉方法:入室后監(jiān)測心電圖(ECG)、血壓(Bp)、心率(HR)和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和呼氣末二氧化碳濃度,開放靜脈通路,輸入乳酸林格液300~500mL。觀察組患者先行左側臥位T8~9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試驗量1%利多卡因5ml,。待出現(xiàn)感覺減退平面后按咪唑安定0.025~0.05mg/kg,芬太尼3ug/kg,丙泊酚1~2mg/kg,羅庫溴銨0.6 mg/kg,進行全麻誘導插管.接呼吸機控制呼吸,吸入0.5%-1.5%異氟醚維持麻醉。硬膜外給予1%利多卡因8-10ml,術中視情靜注維庫溴銨0.04mg/kg以耐受氣管導管為妥。對照組全麻誘導方法同觀察組,維持以維庫溴銨0.08mg/kg加異氟醚吸入維持麻醉。兩組患者術畢給予新斯的明1mg和阿托品05mg拮抗,清醒后拔管。
1.4 監(jiān)測項目:術中記錄血壓、心率、氧飽和度、麻醉起效時間、麻醉前后、氣腹后10min、30min時SBP/DBP、HR、術后疼痛(VAS評分)及術后清醒時間,評價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2.1 對循環(huán)影響:兩組手術全程SpO2>95%,兩組患者麻醉前后BP、HR、RR均有所下降,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氣腹后兩組SBP/DBP均有所上升,A組變化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B組升高明顯,與A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持續(xù)到氣腹后30min,見表1。
表1 兩組血壓(SBP、DBP)、心率(HR)
表1 兩組血壓(SBP、DBP)、心率(HR)
注:兩組比較,*P<0.05。2.2
?
2.2 術后疼痛、清醒時間:A組術后VAS評分(15±4)分,與B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麻醉起效時間、術后清醒時間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麻醉起效時間、術后清醒時間及VAS評分
表2 麻醉起效時間、術后清醒時間及VAS評分
注:與A組比較,*P<0.05,與A組比較,ΔP>0.05。
86±17 25±9 15±4 B組 92±23Δ 28±7Δ 22±6評分A組組別 麻醉起效時間(s) 術后清醒時間(min) VAS*
2.3 不良反應:兩組患者中,A組術后頭痛2例,惡心嘔吐3例,排尿困難2例,腰背疼痛4例,B組出現(xiàn)頭痛1例,惡心嘔吐2例,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麻醉并發(fā)癥。
老年患者的重要器官儲備功能明顯降低,多合并潛在的血管硬化和心肌缺血,心、肺代償能力差,術中任何傷害性刺激均可引起機體應激反應,過度的應激反應將引起機體能量代謝增加,如血壓上升,心率增快、腎上腺素、皮質醇水平增高,對老年患者尤為不利。
老年人心血管系統(tǒng)的結構與功能葉發(fā)生衰老性退變,由于心室肥厚,心室腔的彈性降低,舒張期充盈較慢,舒張功能障礙是老年人血流動力學功能不全的常見原因。75歲以上的老年患者輕度舒張功能障礙可達52.8%。尤其冠心病高血壓的老年患者,對循環(huán)系統(tǒng)改變的適應能力下降,麻醉和手術期間血壓更易發(fā)生波動而誘發(fā)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等嚴重并發(fā)癥。
CO2氣腹導致胸內壓和腹內壓升高,靜脈回流受阻,心輸出量減少,反射性引起交感活性增加,對老年患者不利。CO2吸收可導致碳酸血癥,間接使血漿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抗利尿激素和皮質醇濃度升高。所以,如何選擇合適的麻醉方法,減輕圍術期應激反應,維持循環(huán)功能穩(wěn)定,對老年病人的術中安全尤為重要[1]。
全麻只能抑制大腦皮層、邊緣系統(tǒng)和下丘腦對大腦皮層的投射系統(tǒng),而不能有效阻斷手術區(qū)域傷害性刺激向交感神經低級中樞的傳導,從而使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tǒng)興奮,去甲腎上腺素和腎上腺素分泌增加[2]。只采用全麻患者蘇醒時間往往較長,有較明顯的應激反應,且常因疼痛、蘇醒不全、內臟不適出現(xiàn)躁動。
硬膜外麻醉復合全麻時,因硬膜外麻醉可阻滯交感腎上腺髓質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興奮,從而使兒茶酚胺及皮質醇分泌減少。圍麻醉期血壓、心率比單純全麻波動小,手術時循環(huán)系統(tǒng)也較對照組穩(wěn)定,硬膜外麻醉復合全麻明顯減少了全麻用藥量,對呼吸循環(huán)抑制輕,患者蘇醒質量好。硬膜外麻醉可以減少術后鎮(zhèn)痛藥的用量,并可能改善術后肺、心臟和胃腸道功能的回復、降低術后認知功能的影響。但是,全麻和硬膜外阻滯擴血管的相加作用,容易引起血壓降低,麻醉前應注意適當擴容,硬膜外采取小量多次給藥的方法,防止低血壓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硬膜外麻醉加全麻不僅可顯著減少全麻藥的用量,有利于對應激反應和血流動力學的調控,且術后清醒完全,還可進行術后鎮(zhèn)痛,對預防高血壓和相關并發(fā)癥有益,不失為高血壓患者LC較為安全的麻醉方法。
[1] 張宏.2000中華醫(yī)學會全國麻醉學術年會學術總結.中華麻醉學雜志,2000,20:583-585
[2] 王顯春,趙國慶,王麗香.不同麻醉方法對上腹部手術圍術期兒茶酚胺的影響.臨床麻醉學雜志,1996,12: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