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廷 潘紹林
(云南省昆明市尋甸縣中醫(yī)院 云南 尋甸 655200)
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以血小板減少為主要表現特征的免疫相關性出血性疾病。具有病程長、疾病進展緩慢的特點。該病癥的發(fā)病因素十分復雜,部分醫(yī)師和學者認為,下丘腦、垂體和腎上腺系統(tǒng)與該病癥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關聯。本文回顧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0例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的臨床資料,探究對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采用加味小柴胡顆粒治療的效果,具體報告內容如下所示。
1.1 一般資料:本組研究中所涉及的研究資料是2011年3月-2012年3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20例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嚴格的臨床問診、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所有患者均符合第五屆全國血栓與止血會議中修訂的關于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診斷標準[1],且所有患者入組前1個月內未采用類固醇藥物進行治療,所有患者均同意進入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出具有高血壓、糖尿病、消化道潰瘍、腎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妊娠哺乳期婦女。以患者臨床期間接受的不同方案為標準,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對照組患者6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齡在10歲至71歲之間不等,平均年齡(38.14±2.07)歲,血小板平均基數為(16.58±7.12)*109/L;觀察組患者60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40例,最大年齡72歲,最小年齡11歲,平均(26.34±10.12)歲,血小板計數平均值為(16.53±9.01)*109/L。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經過統(tǒng)計學軟件的分析,未見明顯差異,(P>0.05),可對兩組進行比較研究。
1.2 方法:兩組患者臨床期間均給予常規(guī)基礎治療,給予維生素C、止血芳酸、止血敏[2]等藥物,嚴重者給予血小板輸入。對照組患者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單純強的松治療,給藥劑量為1.0mg/(kg·d),于每日早晚服用治療,治療起效后可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進行逐量減少,每天用藥劑量>20毫克時可以每周減少用藥5毫克,隨后每周減少2.5毫克,直至停藥,病情嚴重、反復患者可重新按照1mg/kg的劑量給藥[3]。觀察組患者治療期間給予加味小柴胡顆粒(產地:天江只要廠)口服治療,每日2次,連續(xù)治療2療程[4]。同時給予強的松治療,用藥方式和劑量與對照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臨床期間加強對患者進行癥狀觀察和體征監(jiān)測,記錄改善指標和副反應現象。每周進行1次血小板檢驗,做好治療前后的骨髓象檢查。
1.4 評價標準:以第二屆全國血液病學術會議中制定的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相關標準評定本組研究的治療效果。治療后,患者無出血狀況,血小板水平恢復正常,且持續(xù)時間>3個月,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血小板計數增加至50*109/L或者比原來計數增加超過30*109/L,持續(xù)時間超過2個月,為良效;血小板計數有所上升,臨床出血狀況改善,持續(xù)時間>2周,為進步;臨床出血癥狀和血小板計數無好轉或惡化,為無效。有效率=顯效率+良效率。以鐘新林,謝軍[3]等人的研究標準評定患者的臨床副反應情況。
1.5 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經本組研究觀察和治療,觀察組中60例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86.7%,對照組為60.0%,兩組有效率間比較差異具有明顯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經半年治療后,觀察組中有34例患者的血小板計數水平>50*109/L,占總人數的56.7%,對照組中共16例,占總人數的26.7%,兩組比較具有明顯差異,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評估分析(n=120,%)
2.2 副反應情況分析:治療期間觀察組患者中共32例患者表現有副反應癥狀,發(fā)生率為53.3%,對照組中所有患者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臨床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兩組患者的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具有明顯差異,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副反應情況分析(n=120,%)
當前,關于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大的發(fā)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但是,大量臨床研究均認為與患者的機體體液以及免疫情況具有密切聯系。在臨床治療中采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是主要治療方式,能夠對粒細胞、單核巨噬細胞產生抑制作用,同時對血小板抗體的生成也具有阻礙作用,限制血小板和自身抗體之間的結合,進而減弱多血小板的損傷。與此同時,糖皮質激素能夠對毛細血管的通透性起到改善作用,對出血癥狀具有明顯控制作用。
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為內臟、粘膜、全身皮膚出血,在中醫(yī)中屬于“血證”的范疇。在《傷寒論》中,小柴胡湯是一種經典的名方,具有顯著的臨床價值。方劑主要是將柴胡、黃芩、半夏、黨參各10克,石韋、馬鞭草、木賊、生地、紫草各15克,加水煎服后,每日一劑。臨床期間出血癥狀較為明顯的患者給予靜點止血合劑治療。崩漏者加5-10U垂體后葉素治療。方中柴胡具有解熱清透的作用,黃芩可清氣散熱,甘草、黨參、大棗可扶正祛邪,石韋、木賊、馬鞭草能夠利濕清熱,生地可止血、清熱,滋陰養(yǎng)腎。隨著醫(yī)學研究的逐漸深入以及臨床實踐的逐漸發(fā)展,在多年的經驗總結中在小柴胡的原方中加入丹參等活血化瘀的藥物組成研究中使用的加味小柴胡顆粒,治療中與強的松聯合用藥治療,其有效率高達86.7%,與對照組中采用單純強的松治療的60例患者(有效率為60.0%)比較存在明顯差異,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經過6個月的觀察后,觀察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現代藥理學的相關研究中證實,柴胡具有調節(jié)內分泌、抗炎和調節(jié)免疫的作用,這一點與其結構具有糖皮質激素GC樣甾環(huán)相關,相關實驗研究發(fā)現,在類固醇減量的同時給予小柴胡湯治療能夠有效的緩解連續(xù)使用類固醇引發(fā)的ACTH分泌抑制情況,并可有效的抑制相關副作用[5]。研究顯示,小柴胡湯與糖皮質激素之間可雙向調節(jié)。本研究顯示采用加味小柴胡顆粒能夠減短藥物的起效時間,減少激素用量,但是因為研究中的樣本含量較小,統(tǒng)計學意義不明顯,所以在日后的研究中應擴大樣本作深入研究。
[1] 羅耀光,劉燕群,胡俊,陳立,許先吟,張舜玲,劉瑞玉.重組炙甘草湯配合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治療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18(07):109-110
[2] 楊霞,王浩丹,侯桂華,王維岳,劉德宜,趙敬杰.小柴胡湯對糖皮質激素受體及其mRNA的調節(jié)作用[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2,13(04):198-199
[3] 鐘新林,謝軍,武曉蘭,彭紅衛(wèi),歐為,許艷.健脾生血湯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40例總結[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2,15(14):106-107
[4] 劉大為.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中醫(yī)診治[A].第25屆全國中醫(yī)兒科學術研討會暨中醫(yī)藥高等教育兒科教學研究會會議學術論文集[C].2012,20(17):120-121
[5] 吳曉勇.探討益髓顆粒對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動物模型的免疫網絡調控機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11(22):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