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酒是電影人的密友,因為—酒精擔負了歷代創(chuàng)作者腦洞催化劑的妙用,這一地位幾乎無可取代。而大銀幕上的嗜酒者更如同恒河之沙,甚至造就了某種對應(yīng)標簽:海盜鐘愛朗姆,德國人喝大杯扎啤,俄羅斯人狂飲伏特加,007永遠登對于馬天尼。在“標簽”之外,奉送自調(diào)配方,請如法炮制,看片、豪飲。
1955年,懸疑電影大師希區(qū)柯克的“心頭肉”—御用女演員格蕾絲·凱莉邂逅了她的摩納哥國王,緊接著的那場“世紀婚禮”全球矚目,酒吧侍應(yīng)配制了一款飲品為這場盛事鍍上了琥珀色的光,那便是流芳至今的”公主雞尾酒”。
西方人有諺語:Good wine needs no bush(“酒好客自來”)。酒的魔力令無數(shù)藝術(shù)家競折腰,在不足兩百年的電影發(fā)展史中,酒精滲透了諸多的膠片,亦勾起了一大批電影人的創(chuàng)作靈感。以炮制家庭電影見長的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用清酒澆灌故事,曾被人戲言“他房間的清酒瓶數(shù)量與劇本進度有直接的聯(lián)系”;以《教父》系列載入電影史冊的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在黑幫電影里注入了血光四濺的葡萄酒,凸顯意大利黑手黨的濃與醉。而私底下,他還一擲千金買下了著名的納帕酒莊,決意徹頭徹尾去做另一種創(chuàng)作者:葡萄酒的創(chuàng)作者。還有北野武,將“菊與刀”的民族特質(zhì)在電影中發(fā)揮到極致的他,曾與男演員妻夫木聰邊喝啤酒邊聊人生,就這樣在酒精的助威下完成了一部啤酒廣告短片。大導賈樟柯的諸多個人標簽里,也包括他的一份鄉(xiāng)愁:山西汾酒。
而聲色犬馬的好萊塢在造星運動中更是誕生了一大批酒精愛好者,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用玫瑰葡萄酒討好過舊情人吉賽爾·邦辰,“哈利·波特”丹尼爾·拉德克利從十八歲開始便中了啤酒的“魔咒”而無可自拔。好萊塢最“臭名昭著”的酗酒者是林賽·羅韓,這姑娘一點都不懂愛惜自己的羽毛,頻頻因酒精作祟導致丑聞不斷……
酒與電影和電影人的“親密關(guān)系”從未停止,哪怕是1932年最混亂的美國“禁酒令”時代,也被電影天才比利·懷爾德拍成了香艷明媚的《熱情似火》,嗜酒如命的瑪麗蓮·夢露成了片中最誘人的佳釀;此后這段“愛酒往事”被不斷搬上大銀幕,包括20世紀80年代出品的《鐵面無私》和2012年公映時廣受好評的《濕地傳奇》。上千年歷史凝聚而成的酒文化與相對“低齡”的電影藝術(shù)以各種表達方式結(jié)合得天衣無縫,馬天尼的優(yōu)雅俏皮、威士忌的醇厚凝重、生啤的親和力、伏特加的熱辣扎舌,每一種酒的天性都被用以突顯某個時代某個地域的風情與內(nèi)核,也使得電影人在天堂與地獄之間來回游走。
有時候,我們甚至也是從一部電影中學會喝酒的—比如葛麗泰·嘉寶在自己首部有聲電影《安娜·克里斯蒂》里,開腔就說:“給我一杯威士忌加姜汁,寶貝兒,別太吝嗇了。” 而從梁朝偉那里,一些青年學會了“朗姆酒加可樂”的配搭組合,來體驗冗雜了大量二氧化碳的微醺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