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偉
最近,許多專家都在呼吁教育要回歸常識,有的專家還羅列了一系列的“教育的常識”,并“分類”剖析,然后再分類“指導”。其實教育常識并沒有專家們說的那么繁復。我認為最基本的常識就是使人成人,幫助個體形成健全的人格。背離了這一點,就背離了常識。
如果從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的立場來看,現(xiàn)實中我們奉行的許多“教育常識”,往往是背離教育價值和教育規(guī)律的,甚至是害人的。
比如,我們會在“存在即合理”的常識下,呼吁人們寬容那些超大規(guī)模學校和考試工廠,因為它們滿足了許多人的升學需求。類似將教育等同于升學的這些“常識”,往往使我們拋卻了教育的本真,無視學生的當下,反而去為孩子的“未來”不擇手段。比如排名,比如鼓動學生爭第一。在這樣的常識下我們選擇性地忽視了這樣的事實,而這事實才是真正的常識——第一只有一個,人人第一是不可能的。我們要求學生爭第一,其實就是制造失敗。學校教育就是在這樣的“升學第一”的常識下,不斷地讓學生失卻了自信,慢慢走向墮落,走向失敗的。
再比如“愛生如子”之說也是有違常識的。康德認為人類是世界上唯一需要教育的,教育是使幼小的一代慢慢成長的過程,因為有了教育,人才能成為獨立活動的人,當然這教育是廣義的,而非狹義的。人與動物的一個重要的區(qū)別就在于幼兒降生以后是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必須依賴成人的保育、訓練和教養(yǎng)。父母出于親情與成人的責任而教育子女;教師則出于專業(yè)和成人的責任教育學生??梢娚c子、師與父的區(qū)別在于專業(yè)與責任的區(qū)別。因為這樣的區(qū)別,“愛生如子”就值得商榷了。盡管無論是父母還是教師,他們的教育都是為了使人成人,但他們在方式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知識與技能上還是大有區(qū)別的。這區(qū)別,就是由“生”與“子”的區(qū)別決定的,當然也是由父母與教師的不同身份決定的。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古訓眾人皆知。但這也是有違教育的價值和取向的。借用我的朋友劉爾笑的觀點:父子關系在儒家傳統(tǒng)中是屬于“天合”?!疤旌稀钡母缸雨P系具有不可逆性。在此不可逆性中,兒子要順從父親,才符合儒家極為看重的“孝道”。若學生對教師也是如此,將有可能導致一種“親其師,信其道”的門戶之見。我們常把“親其師,信其道”作為一種正向的觀念,學生美教師所美,經(jīng)由教師,走上學問的道途。但其也存在著需要超越的維度。“親其師,信其道”既可使學生由親密師生關系出發(fā)謀求更高的學問追求,亦有以教師本人為權威之隱性不足。所以,“從游”的師生之親密,有可能導向學生以師見為己見的后果,在對教師的尊重與愛戴中,偏離了對整全知識本身的追求。
還有文化傳承的常識,也是需要斟酌的。因為我們總是將傳統(tǒng)文化與文化傳統(tǒng)混為一談,這也是有違教育常識的。傳統(tǒng)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表征。文化傳統(tǒng)是指貫穿于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傳統(tǒng)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更是如此,比如媚上,比如愚忠、愚孝等等,搞不清文化傳統(tǒng)中的不足之處,就會在今天堂而皇之地上演宣揚“埋兒奉母”的鬧??!
總之,當我們大談教育的常識問題的時候,首先要厘清這些常識的真?zhèn)魏蛢r值,否則我們就可能在錯誤的常識引導下越走越遠,從而將我們的教育引向萬劫不復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