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有所思
破解古詩文“教深了學不懂,教淺了沒味道”的困局
@朱靜安(重慶市奉節(jié)縣長鵬中學):孩子在哺乳期的時候,母親會把食物嚼碎了來喂,可是孩子有了自嚼的能力,母親若還是這樣,孩子必定是反感的。我們的老師何不從這個角度來看看問題。在教學古詩文的過程中,可能最初需要“喂”一點必要的知識,但如果全程包辦,對古詩文逐字逐句做翻譯,灌輸修辭手法、寫作意境,必定讓學生“吃”得不痛快。古詩文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學生才是學習古詩文的主人。把學生的聰明才智調動起來,讓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發(fā)揮出來,古詩文教學才能避免“教深了學不懂,教淺了沒味道”的尷尬。教師的作用在于學習的組織與點撥,在于古詩文藝術情感的引領與誘發(fā)。
讀張筠《做有“真德性”的班主任》
@李榮華(四川省武勝縣城南小學):龍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加德納也認為人有多元智能,每位學生所擅長的智能都各不相同,每一個學生都有成才的潛力。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級的核心引導者,更應站在長遠發(fā)展的角度,為每一位學生的未來鋪好個性化的成長之路。我認為有“真德性”的班主任一定是獨具慧眼的“伯樂”,善于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一定是以自己的愛和人格力量吸引、感染、影響班上每一位學生的“超級磁鐵”;一定是能夠聚合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力量來實施教育的“統(tǒng)籌高手”。
讀《萬國紅:無法主宰生命的長度,那就增加生命的寬度》
@劉曉乾(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qū)第三中學):“身體病了,但心態(tài)沒病”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我也是一個患過重病的人,可以說我與萬老師“同病相憐”,只是我當初沒有她那樣樂觀。我當時內心一直很糾結,直到身體康復,才從疾病帶來的陰影中走出。她的話語雖包含著遭遇疾病折磨后內心的悲傷,但骨子里卻透出一股頑強的拼搏精神。她讓我明白了做一個好教師應有的人生境界,也悟出一個人面對挫折應具有的心態(tài)。
讀石健壯《歷史與思想之維》
@廉世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通河縣通河鎮(zhèn)中心校):在“淺閱讀”空前泛濫的時代,一些教育者不讀歷史、思想淺薄已成不爭的事實。教育人要真正做到“尊重歷史、傳承文化、獨立思想”,還需要靜下心來,從廣泛持久的閱讀開始,不斷豐富自己,沉淀智慧,才會最終形成教育人的“存在之維”。
我要問編輯
@肖傾:雜志中的文章時常令我有所觸動,有時也會寫點讀后小感,想問一下,如何參與“微互動”欄目中“讀有所思”版塊呢?
回復:目前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通過“《今日教育》雜志”微信公眾號回復信息,二是通過“今日教育雜志 新浪博客”回復留言或評論。各位老師可以隨時關注。
@羅云秀:這幾天在“《今日教育》雜志”微信公眾號上看到有發(fā)布一些專業(yè)學術論文,這對我們教師很有啟發(fā),不僅提高思想認識水平,還能切實指導我們開展教學科研工作,今后能再多發(fā)一些有實操性的專業(yè)文章嗎?
回復:“高品質的學術論文”是微信發(fā)布的內容定位之一,我們會不遺余力推薦好文給各位老師。同時,我們還建設有微信固定欄目,目前有“每周一家|讀一點教育史”。今后還會根據(jù)老師需求開設更多原創(chuàng)精品欄目。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今日教育》雜志微信公眾號
微信“掃一掃”下方二維碼或搜索公眾號“《今日教育》雜志”選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