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埔 李昶彤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2)
利用新媒體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平臺研究
張榮埔 李昶彤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2)
科學技術的更新,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一方面給人們的生活、學習方式都帶來了巨變,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已經很難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新媒體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平臺就變得格外重要。本文結合新媒體的特點,以及傳統(tǒng)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以切實的實踐經驗去探索新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平臺的構建,以及新平臺應用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平臺
1.1 新媒體的概念?,F(xiàn)如今,新媒體尚無規(guī)范的統(tǒng)一定義,但依廣泛的認同來說,新媒體是指相對于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形態(tài),新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就內涵來說,新媒體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媒體而言的,是利用數(shù)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lián)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shù)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以及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因而新媒體是信息科技與媒體產品緊密結合的結晶。從大學生這一群體的實際出發(fā),本文所指的新媒體主要是基于以互聯(lián)網為基礎的電腦終端和以3G智能手機為媒介的微博、微信、飛信等形式的運用,統(tǒng)稱為自媒體。
1.2 新媒體的特征。一是交互性與即時性。不是單向性媒體(廣播、電視),不是被動接收信息,人們可以依靠新媒體進行互動交流,增加感情和黏性。以互聯(lián)網為標志的新媒體在傳播的訴求方面正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尤其是對于網絡電視和手機電視而言,消費者同時又是生產者。二是海量性與共享性。網絡技術的發(fā)展,3G手機網絡的進步,信息更加豐富、海量,與此同時,信息的共享和互動,更豐富了信息的容量,可以在網絡或者平臺上分享自己的心得感受,所見所感,這種開放的氛圍,使得大家能夠共享,并愿意共享。三是多媒體和超文本個性化、社群化。在媒體使用與內容選擇上,更顯個性化,進而引起市場細分更加充分,人們選用新媒體的目的性與選擇的主動性更加強烈,滿足隨時隨地進行互動性表達、娛樂與信息交流的需要。
2.1 以提高大學生運用新媒體的素質為核心的接受策略。首先,要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努力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加強對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教育,引導其樹立正確“三觀”,增強信息篩選、辨別能力。其次,加強新媒體道德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新媒體道德素養(yǎng)。伴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不良信息無孔不入,并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大學生。必須重視新媒體道德教育,力求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健全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最后,應不忘搞好新媒體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廣大大學生心理素質。新媒體給大學生心理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深刻地影響了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嚴峻挑戰(zhàn),因此必須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2.2 以微信平臺建設為中心的主體策略。在這一新時期,新媒體客觀上儼然成為信息的重要傳輸者和思想行為的重要影響力量。因此要積極主動地開掘和共享信息資源,逐步開發(fā)并完善微信平臺的各項功能,整體規(guī)劃,穩(wěn)步推進。不僅要采取生動活潑、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微信平臺上切實做到平等、敏捷、細致的教育交流,還要擴大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吸引更多的新聞、宣傳、文化機構以及黨團組織進入平臺,深度拓展平臺優(yōu)勢。
院系由長期工作在學生管理第一線的輔導員老師帶隊,以院團委、院學生會的骨干組成專業(yè)小組,在新生開學之前,學院就加強宣傳,首先會建立班級和學院的QQ群,這就為微信平臺構建提供了最佳的平臺支持。平臺會及時上傳各項思想政治工作內容,讓同學們去自由學習,睡覺之前,由各個寢室長帶領同學們討論,同學們自由發(fā)言,最后由寢室長提交學習討論結果。同學們還經常會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線交流,學院會及時的進行改進。在微信平臺上會及時的通知大家其他的信息,切實關注、關心、關愛同學們的成長。此外,同學們可以隨時隨地的通過微信平臺了解和學習各種有益的信息,大到國家的時事動態(tài),小到每天的天氣等,學生的課程表等都可以通過微信平臺查詢。
2.3 以微信平臺內外聯(lián)動為中心的技術策略。想要占領微信平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陣地,就應抓住時機,找準切入點,構建微信平臺上下聯(lián)動、時刻關注、全程覆蓋的立體交叉體系。在傳統(tǒng)媒體中,簡報作為一種群體的自白形式,它能提供群體參與的契機。飛信直接、廣泛地影響著絕大多數(shù)人,給人們展示了一個無需通過言語交流的世界。電視能提供各種生動的素材,滿足視聽感官的需要。加強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合作,特別是利用新媒體的交互性、匿名性和平等性等優(yōu)勢,組織大學生在微信平臺中進行討論,發(fā)揮新媒體的輻射力、吸引力、影響力、滲透力。
目前,學院還要和學生家長們取得聯(lián)系,努力讓所有家長也能關注學院微信平臺,讓他們能及時地看到自己孩子在學校都學習到了什么,參加了哪些活動,及時的溝通,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成才。
3.1 利用新媒體能改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由于微信平臺實現(xiàn)及時性和互動性,學生在家或是在學校,都可以實現(xiàn)及時的信息共享,及時的學習,及時的互動交流,不再受傳統(tǒng)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學們不必再為了開一個學習研究會議來回折騰。每次的黨課活動,團日活動,同學們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根據(jù)主題,暢所欲言,進行學習交流,還可以通過微信的群聊方式針對同學們關注的熱門話題展開討論,積極地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影響學生。這種方式打破了原先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最大的弊端——層級多,效率低。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是學校通知給院系,院系通知給相關的學生會或團委相關部門,再通知到班級,最后到達學生個人。使用微信平臺以后,工作效率更暢通,把原來五層的傳遞縮減為三層,實現(xiàn)了溝通管理層級的扁平化,極大地提高了效率,減少了信息的屏蔽和遺失。
3.2 利用新媒體可以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大學生雖然大部分已經成年,但還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對不少事情還缺乏有效而準確的判斷,還有很強的好奇心,更容易被外界訊息所改變,以至于影響他們的心理結構以及思維方式。應用微信平臺的過程中,可以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以及行為動態(tài),并通過微信平臺發(fā)起和組織豐富多彩的虛擬活動,吸引學生們的眼球,搶占大學生心理結構與思維方式的真空層,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效果。
微信平臺的效率高,及時性強,受眾范圍廣,我們可以快速地開展及時性強的工作。例如,2012年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之后,我們便迅速地將這一主題內容上傳,同學們自覺進行學習討論,在廣大學生之間引起強烈反響,極大地鼓舞了同學們的愛國熱情和學習熱情。
3.3 可以打破傳統(tǒng)的學生教育管理結構,加強對大學生思想的引領。大學基本可以說是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與人相處并學會學習,但對于大學生而言,最大的難題就是接受什么樣的思想,怎樣接收這些思想。現(xiàn)在,可以利用微信平臺,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老師可用微信的語音對講功能,將信息直接“說”給學生,還能借助現(xiàn)實生活中和網絡中的豐裕資源,利用手邊的電子設備,做到隨拍隨傳,隨看隨傳,利用文字、語音、圖片以及視頻,讓學習與溝通的方式更靈活,更具吸引力,讓學生們潛意識里主動愛上學習。
3.4 適應了數(shù)字化校園建設的要求和學校的改革要求。目前,高校建設的目標之一就是構建數(shù)字化校園,而除了基本的數(shù)字硬件外,我們還需要構建先進的數(shù)字化學習方式,數(shù)字化的宣傳方式,數(shù)字化管理方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構建數(shù)字化校園的目標。官方微信平臺的運用,是數(shù)字化學習、數(shù)字化宣傳和數(shù)字化管理的有機結合,適應了新形勢下的高校發(fā)展建設不穩(wěn)定的情況。高校自成立以來,就在不斷進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學分制改革,但是究竟要怎么改,究竟怎樣才能有效地實施。官方微信平臺也是有效的應用手段。管理實質之一就是信息的層層傳遞與執(zhí)行狀況,微信平臺的運用,實現(xiàn)了學生管理的扁平化,就是這樣顯然更能加快信息的傳遞,適應學校改革的變化。
[1]孫勇.新媒體的特征、影響以及傳統(tǒng)媒體未來發(fā)展戰(zhàn)略分析[J].新聞研究,2013(07):68-71.
[2]楊敏.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1(11):72-76.
[3]馮剛.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02):44-49.
G641
A
1671-0037(2014)07-125-1.5
張榮埔(1984-),男,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