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新,趙 莉,茹鮮古麗
(新疆農業(yè)大學 農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新疆是苜蓿(Medicagosativa)種植的故鄉(xiāng),是苜蓿種植的主產區(qū)之一,全區(qū)苜蓿種植面積已達30.1萬hm2,其中,北疆地區(qū)種植面積為15.0萬hm2,占總面積的48.54%;南疆地區(qū)種植面積為14.4萬hm2,占總面積的46.67%;東疆地區(qū)為1.5萬hm2,占總面積的4.79%,除塔什庫爾干縣和巴音布魯克地區(qū)不宜種植外,其他地區(qū)均有種植。種植面積超過4.0萬hm2的地區(qū)有伊犁地區(qū)、阿克蘇地區(qū)和和田地區(qū),3個地區(qū)的種植面積占到了全疆苜蓿種植總面積的49.85%[1-5]。
苜蓿是多年生優(yōu)質豆科牧草,由于其種植方式與播種、刈割時期不同,田間既有當年播種的新苜蓿,又有歷年播種的老苜蓿,有即將刈割的成熟苜蓿,也有刈割后新長出的嫩苜蓿,為各類害蟲的生存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料來源和適宜的生態(tài)場所。使苜蓿在不同生育期,害蟲以不同的種類、不同的危害方式,對苜蓿進行危害,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使牧草產量損失嚴重[7-13]。近年來,新疆苜蓿蟲害問題日漸突出。其中,苜蓿葉象(Hyperapostica)和條紋根瘤象(Sitonalineellus)是危害苜蓿的重要害蟲。在新疆普遍分布于伊犁、阿勒泰、呼圖壁、烏魯木齊、阜康及奇臺等地。其成蟲和幼蟲均能為害牧草,是苜蓿和三葉草的主要害蟲。苜蓿葉象初齡幼蟲在莖內蛀食,潛食葉芽、花芽,造成子房干枯,花蕾脫落,成蟲和3齡以上幼蟲剝食葉肉,嚴重的葉片全被吃光;條紋根瘤象成蟲危害幼苗,咬食葉子和生長點,抑制植物生長或引起植株死亡,幼蟲蛀食根和根瘤,減少氮在根和土壤中的含量,降低土壤肥力[1-4]。由于根和根瘤被害,病原微生物易于入侵,引起根部腐爛[14-20]。
根據(jù)苜蓿葉象及條紋根瘤象的發(fā)生、為害特點,現(xiàn)今防治這2種害蟲的措施仍以化學防治為主。為了篩選出對苜蓿葉象及條紋根瘤象防效較好且對環(huán)境友好的藥劑,采用噴霧法進行毒力測定試驗,比較了不同殺蟲劑對苜蓿葉象3齡、4齡幼蟲及條紋根瘤象成蟲的觸殺毒力,以期為苜蓿葉象和條紋根瘤象的田間防治藥劑的選擇提供參考依據(jù)。
試驗用苜蓿葉象和條紋根瘤象均采自新疆呼圖壁生態(tài)站及小海子,苜蓿葉象蟲態(tài)為三齡、四齡;條紋根瘤象蟲態(tài)為成蟲。
試驗共選用1%噻蟲啉微囊粉劑,2%噻蟲啉微囊懸浮劑,均購自江西天人生態(tài)股份有限公司;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劑,高效氯氰菊酯4.5%·乙氧基化三硅氧烷微乳劑均購自天津市漢邦植物保護劑有限責任公司;40%毒死蜱乳油,33%吡蟲·毒死蜱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40%毒死蜱乳油均購自上?;莨饣瘜W有限公司;97%乙酰甲胺磷水分散粒劑,購自印度聯(lián)合磷化物有限公司。
室內毒力測定采用定量噴霧法[6],用清水將各供試藥劑根據(jù)推薦劑量稀釋成5個濃度梯度,每個濃度處理15頭害蟲,4次重復,對照組用清水處理。48h后檢查試驗結果,記錄死亡次數(shù)。以昆蟲針觸動蟲體無明顯反應作為判別死亡的標準。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根據(jù)Abbott氏公式計算,應用Polo Plus軟件計算毒力回歸方程及LC50值等。
試驗結果表明,對苜蓿葉象四齡幼蟲活性較高的新煙堿類及毒死蜱的混配殺蟲劑,擬除蟲菊酯類活性最低。其中,噻蟲啉表現(xiàn)出對苜蓿葉象較高的活性,其LC50為107.408mg/L。其次為吡蟲·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4.5%+毒死蜱40%、和毒死蜱,LC50值在251.333~277.142mg/L。高效氯氰菊酯和乙酰甲胺磷藥劑LC50較大,分別是549.342和474.532mg/L,對苜蓿葉象四齡幼蟲活性最低。乙氧基化三硅氧烷+高效氯氰菊酯4.5%有一定的作用,其LC50為401.03 mg/L,比單獨使用高效氯氰菊酯的活性有所增加(表1)。
對苜蓿葉象三齡活性較高的藥劑為新煙堿類及毒死蜱與高效氯氰菊酯的混配殺蟲劑(表2)。試驗中毒死蜱與高效氯氰菊酯的混配殺蟲劑LC50為140.176 mg/L,噻蟲啉(2%)LC50為149.986mg/L。其次分別是吡蟲·毒死蜱33%、乙酰甲胺磷97%、毒死蜱40%、LC50在199.636~235.055mg/L,乙氧基化三硅氧烷對高效氯氰菊酯的作用較四齡苜蓿葉象的大,LC50為291.870mg/L。高效氯氰菊酯活性最低,LC50為453.784mg/L。
表1 8種藥劑對苜蓿葉象4齡幼蟲的毒力測定(48h)Table1 The results of toxicity test of 8pesticides to H.postica4th larvae
表2 8種藥劑對苜蓿葉象三齡幼蟲的毒力測定(48h)Table2 The results of toxicity test of 8pesticides to H.postica3rd larvae
對條紋根瘤象成蟲活性較高的藥劑為新煙堿類及毒死蜱的混配殺蟲劑,其中,毒死蜱40%LC50為71.017mg/L,其 次 為 2% 噻 蟲 啉,LC50為 80.157 mg/L,33%吡蟲·毒死蜱的 LC50為84.702mg/L。乙氧基化三硅氧烷混配高效氯氰菊酯對條紋根瘤象活性增加,其LC50為140.720mg/L。高效氯氰菊酯活性最低,LC50為292.262mg/L。
表3 8種藥劑對條紋根瘤象成蟲的毒力測定(48h)Table3 The results of toxicity test of 8pesticides to the adults of Sitona callosus
試驗對苜蓿葉象三齡四齡及條紋根瘤象進行了藥劑毒力測定,選用了煙堿類、擬除蟲菊酯類、有機磷三大類農藥及表面活性劑的混配藥劑。由于用藥習慣和水平的不同,造成藥劑的毒力水平存在差異,如果能經常對藥劑進行毒力調查,對于分類指導害蟲防治、合理使用農藥極為重要。
苜蓿葉象種群在試驗期間,不同藥劑對其的毒力水平不同,48h毒力測定表明:對苜蓿葉象四齡幼蟲活性較高的藥劑為新煙堿類及毒死蜱的混配殺蟲劑,擬除蟲菊酯類活性最低。其中,噻蟲啉表現(xiàn)出對苜蓿葉象較高的活性,其LC50為107.408mg/L,其次為吡蟲·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4.5%+毒死蜱40%、和毒死蜱,LC50在251.333~277.142mg/L。對苜蓿葉象三齡活性較高的藥劑為新煙堿類及毒死蜱與高效氯氰菊酯的混配殺蟲劑,其中,毒死蜱與高效氯氰菊酯的混配殺蟲劑 LC50為140.176mg/L,2%噻蟲啉 LC50為149.986mg/L。對條紋根瘤象成蟲活性較高的藥劑為新煙堿類及毒死蜱的混配殺蟲劑,其中,毒死蜱40%LC50為 71.017mg/L,其次為 2% 噻蟲啉,LC50為80.157mg/L。
試驗結果表明,由于長期選擇使用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造成該地區(qū)的苜蓿葉象、條紋根瘤象對殺蟲劑敏感性降低;而對于新煙堿類殺蟲劑使用較少,使得苜蓿葉象、條紋根瘤象對此類藥劑敏感性較大,其毒力水平也就較高。優(yōu)良的防治苜蓿害蟲的可供選擇藥劑,但如連續(xù)使用,很容易產生抗藥性。從藥劑的合理運用、延緩害蟲對其產生抗性、延長使用年限的角度來看,今后應對這類藥劑加強保護與利用。
[1] 朱進忠,趙清,阿不來提,等.新疆苜蓿生產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J].新疆農業(yè)大學學報2006,29(1):36-39.
[2] 劉長月,趙莉,張良,等.苜蓿葉象甲的防治藥劑篩選及毒力測定[J].新疆農業(yè)大學學報,2010,33(1):31-35.
[3] 王登元,于江南.新疆農業(yè)昆蟲志[M].烏魯木齊: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6-98.
[4] 韓慧,吳小虎,李益,等.紫外線誘變選育苜蓿葉象甲高毒力白僵菌[J].新疆農業(yè)科學,2011,48(7):1273-1276.
[5] 李益,徐曉婷,麥合普拜,等.球孢白僵菌Bb-10-12對苜蓿葉象甲的室內毒力研究[J].新疆農業(yè)大學學報2012,35(1):34-37.
[6] 唐啟義,馮明光.實用統(tǒng)計分析及其DPS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88-195.
[7] 相紅燕,錢秀娟,劉長仲.4種藥劑對苜蓿常見害蟲的田間防治效果研究[J].草原與草坪,2012,32(5)67-69.
[8] 王國利,劉長仲,王秀芳.甘肅省苜蓿害蟲種類調查[J].草原與草坪2011,31(6)49-55.
[9] 劉長仲,嚴林,魏列新,等.刈割對苜蓿主要害蟲種群數(shù)量動態(tài)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8,19(3):691-694.
[10] 孟季蒙,尹君亮.新疆紫花苜蓿引種篩選研究[J].草原與草坪,2006(2):59-61.
[11] 王玉,張薈薈,田聰,等.新疆地方苜蓿品種抗性研究進展[J].草食家畜,2013(5):22-24.
[12] 盧欣石.中國苜蓿屬植物遺傳資源分類整理探究[J].中國草地學報,2009,31(5):17-22.
[13] 耿華珠,吳永敷,曹致中,等.中國苜蓿[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5.
[14] 賀春貴.苜蓿病蟲草鼠害防治[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4.
[15] 劉長仲,嚴林,魏列新,等.刈割對苜蓿主要害蟲種群數(shù)量動態(tài)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8,19(3):691-694.
[15] 劉長仲,王剛,嚴林,等.蚜虱凈對苜蓿田節(jié)肢動物群落結構及動態(tài)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7,18(10):2379-2383.
[16] 劉長仲,嚴林,張新瑞,等.蚜虱凈對苜蓿主要害蟲及天敵種群數(shù)量的影響[J].生態(tài)學報,2008,28(10):5188-5193.
[17] 陶志杰,花蕾,賈志寬.苜蓿薊馬的發(fā)生規(guī)律和藥劑防治試驗[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05,23(4):212-214.
[18] 馬建華,張蓉,吳曉燕.苜蓿蚜蟲田間藥劑防治效果[J].甘肅農業(yè)科技,2004(9):44-45.
[19] 吳志剛,倪文龍,張澤華,等.基于CLIMEX的苜蓿葉象甲在我國的適生區(qū)分析[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11,16(6):99-103.
[20] 張新瑞,劉長仲,嚴林,等.苜蓿田主要節(jié)肢動物種群數(shù)量研究[J].草地學報,2007,15:556-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