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朋友間有趣的往事,常常是保持情誼的紐帶,而這樣的往事如果和酒扯上關系,那就更有品評的余韻了。很欣賞一句諺語:“在酒中你能看到內心的花園”,多好的比喻。比起這張既經不起風雨的雕飾,又扛不住世俗的惑迷的顏面,“內心的花園”,自然會有千種風情萬般秀色。
我要說的這個故事也恰好與酒有關。那年有個機會到北京學習,有朋自故鄉(xiāng)來不亦樂乎!就有“京哥”請客敘舊,就有“二鍋頭”下菜,就有同行的祁君自西寧帶來的“青稞王”佐餐。于是,關于回憶中的西寧和北京的千言萬語,現實版的“青稞王”和“二鍋頭”的輪番交戰(zhàn),自下午六點多拉開序幕,一直到晚上十一點才告鳴金。這一敘不要緊,只敘得賓方語無論次、主人難辨西東,只好各歸各營。而就在回歸的路途,同行的祁先生內心的花園開花了,他要去實現一個多年未了的夙愿,到天安門廣場喝一回青稞美酒。
已近零時,且不說深更半夜,人家怎會讓你在那樣敏感的地段,就像在金銀灘草原上一樣游來蕩去。其實就是讓你去,也早已辨不清方向記不起車次了。據說我們幾個醉漢是被一個好心的出租車司機送回來的,到門口還讓老祁纏著非要請去喝一杯青海酒才肯放行,最后經門衛(wèi)千般勸說才得以脫身。
這是我們這屆學員后來聚會時必然要說起的事情,而回憶中的北京和現實中的西寧的千言萬語及“二鍋頭”和“青稞王”之戰(zhàn)也將再一次拉開序幕。我也常想,這樣的一個故事,對于這些“老兔兒”們來說,已算不上奇巧有趣,也沒有所謂值得思索的況味,但還是總要回味,總要作為再一次惡戰(zhàn)的開場白。其實,朋友間相聚要的只是那份孩子般的率真,那種能看到內心的花園開出花朵的透徹。世相的嘈雜和生活的屑瑣,早已將這些千瘡百孔的所謂爺們捶打得透不過氣了。既是老友相聚,就該是一次率意的宣泄、一次性情的釋放,從真真假假是是非非的俗世塵霧中真真切切地掏一回心肝,這才叫不亦樂乎。
《讀者》上說西方人要把好酒留給自己慢慢享用,而中國人則要把佳釀留給朋友一起分享?;蛟S這只是一種文化差異或者僅僅是一種生活習慣,分不出哪樣優(yōu)哪樣劣,但以人的天性而言,分享似乎更容易讓人聯想到人情二字。“我把一瓶藏了三十年的紅酒喝了,真美。”這樣的敘說,聽起來就少了一些情懷,至少讓人覺得沒什么情調。而“就一瓶老白干,我們哥仨分著喝,邊喝邊聊,好像要把幾輩子的話都要說出來?!蹦且馊ぞ痛罅?。
說起把佳釀留給朋友分享,這一點其實我們青海人尤甚。因為生在鄉(xiāng)下,對于鄉(xiāng)下人對美酒的珍愛和對友情的珍惜,有著深刻的印象。過去很多青海人家,都有一個小炕柜。所謂炕柜就是放在土炕一側,柜子上面用來放置被褥,下面是個四門兩開或只兩扇門的柜子,用來珍藏女主人的手飾匣子、家里的貴重物品等。當然,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戶人家炕柜的用法,而我所記得的那個時代,像我家的那樣的炕柜,也只有一些老娘舍不得拿出的比如正月里親戚們送來的一包冰糖或者紅棗呀,一塊茯茶抑或幾個餅干包包之類。但最重要的是或者還藏有父親千叮嚀萬囑咐放進去的一瓶互助大曲。而這些東西也只有貴客臨門時,才肯取出一樣半樣用來招待客人,那瓶“好酒”只有遠在牧區(qū)的父親的“干弟兄”和許久不來一次的阿舅上門時才能打開的稀罕之物。
那時侯,有誰家里在喝酒,可是要驚動全村子的事情。而那酒香似乎也特別濃郁,只要瓶口一開,整個巷子都會香氣撲鼻。此時,如果有好酒者聞香而到,也會被好客的主人讓到炕上,敬上個“四紅四喜”。老人們說,“酒是開心的鑰匙”,這話一點也不假。今天這瓶酒開了,今夜的土屋里就一定會有通宵達旦的歡笑聲,就有沒完沒了的“平弦”、“眉戶”?,F在想來,那格調、那場景,還真能算作是一種文化,一種境界。
去年有幸參加省文聯的“文化走動”活動,去了一趟歐洲。整理行李的時候,手邊恰好有一對雙胞胎天佑德就順手塞進行囊。誰曾想,這一塞卻為這趟行程帶來了難忘的記憶?!皬拿Ю龅桨柋八?/地球這邊小小的紅房子//林帶蔥郁山巒茂密//遠山的雪峰陽光//正滑過眾神的鼻尖”這是我在瑞士琉森湖畔的一個小旅館里寫的一首小詩里的幾句。當時已經是從比利時入境歐盟的第五天了,從布魯塞爾到法國巴黎到第戎到琉森雖然路途不是很遠,但也已穿越了三個國家。一路他鄉(xiāng)山水,滿目異國風情。有感慨,有深思,有疑慮,有驚喜。個中滋味確有不枉此行的滿足感,于是,就以“從莽莽昆侖到阿爾卑斯”為題寫了這組詩行。當然,這其中的感慨與驚喜中,也包涵著與這對“雙胞胎”相關的一段故事。
大凡文人都有點好酒情結,這也是我隨手塞兩瓶天佑德的根由。但一路走來,我都閉口不提此事,就算有愛酒如察君者,三番五次追問車上有誰帶了青稞酒,他早就聞出香味了等等,為的只是等一個最合適拎出的機緣。而就在等待或者說期盼這樣一個時機的過程中,在多年來一直被想象成文明國度的法國的一個星級酒店里,我的行李箱連同那一包織錦天佑德,在我們外出參觀的間隙,在大白天被小偷偷走了。這是一個何等讓人晦氣而又吃驚的事情。盡管在此之前導游曾多次提醒,歐洲各地特別是法國,小偷很多一定要小心,而我只是半信半疑,更沒有想到大白天在一個三星級的旅館會發(fā)生這樣的事情。
好在吉人自有天相,更準確地說是因為箱子里沒有小偷想要的金條銀磚,等到從頭天傍晚報案,到第二天早上警察來到現場的十數小時之后,我的裝有織錦天佑德、換洗衣物、剃須刀、比利時巧克力等等“寶物”的行李箱,在旅館階梯通道里被經世老道的店主人找了出來。真是可喜可賀,特別是當那兩瓶小巧玲瓏晶瑩剔透的小酒瓶呈現在眼前時,心里真有說不出的暢亮。
從瑞士琉森到意大利的皮亞琴察,沿途阿爾卑斯山博大的胸懷環(huán)抱滋養(yǎng)的山川林澤,城市村落,秀麗的景色,旖旎的風光,讓人目不暇接,浮想聯翩。聽罷導游侃侃而談有聲有色的解說,又聞意大利司機輕快悅耳的口哨獨奏《鴿子》,這些聽慣了嘹亮的“花兒”,吼慣了高亢的秦腔的他鄉(xiāng)客,早已按捺不住內心那一顆撲撲跳動的高原心了,“上去個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慈ナ侨菀渍廴ナ请y,折不到手里是枉然?!苯K于就有好嗓子的標哥發(fā)出高亢的亮音,引得群情激昂,滿車歡呼。是時候了,我所等待的那種所謂“最合適拎出的機緣”不就是這樣的一刻嗎?這一對歷經千山萬水、也曾山重水復的天佑德,終于在朋友們興高采烈的歡呼聲中,你一杯我一口地消融在萬里之遙、異國他鄉(xiāng)的漫漫旅途之間了。endprint
有資料說,人的腸道也有記憶功能,并且一旦被“存盤”,就再也無法抹去,而這個“存盤”時間大概就在四五歲左右,所以,一個人的飲食偏好也就是在這段時間養(yǎng)成的。青海人愛喝青稞酒,或許正應了這個說法。青藏高原,天寒地凍,唯有青稞耐寒早熟,成了這里的當家品種。而造酒需要糧食,這里只有青稞,所以,青稞酒也就應運而生。當然,這樣推論沒有像“青稞酒的傳說”中所說的那樣神奇,但道理應該不假。
青海造酒的歷史可追溯到漢代,因為在平安縣就曾出土過一件漢代釀酒器———繩紋帶嘴灰陶甕,據考證是我省迄今為止發(fā)現的一件獨具地方特色的釀酒器具。這說明那時的青海先民就已經會造酒了。我看到過那個釀酒器的圖片,大致就是一個青海農家放置青油的壇子大小的陶罐,上面有開口,靠近底部的一側有個小嘴與罐子相通。我想那時的先民做酒也就和現在的農村老太太做甜醅或酒醅的方法差不多。先把糧食烹好放到一定溫度,再打上曲子(放進甜醅曲子做出來的就叫甜醅,放進酒醅曲子做出來的就叫酒醅)擱進罐里,等罐里的糧食醅子發(fā)酵好了,把小嘴打開,那酒香四溢的甜醅或酒醅汁兒也就釀成了。
甜醅是青海人消夏解暑、調濟飲食的一種小吃,老少皆宜,經久不衰。而酩酉餾則算是青海最古老的青稞酒了,一直流傳至今。酩酉餾的做法與酒醅類似,但釀好的酒醅需要放到鍋里蓋上一種帶“缸子”的鍋蓋進行蒸烹,才能接到甘醇美味的酩酉餾酒。所謂缸子就是一根雞蛋粗細雙層彎曲的陶制蒸餾裝置,一頭插在鍋蓋上預留的孔內,另一頭接上麻桿淌酒。小時候,大哥娶媳婦,家里做了一次酩酉餾酒,那時我也就七八歲的樣子。從拾掇青稞到釀出酒汁,好像折騰了好幾個月。直到有一天中午放學回家,那神秘莫測的魔水就已經讓全家人面帶紅霞,喜氣洋洋了。請來的釀酒師傅是個永遠笑呵呵的老頭,他一把拉住我的小手,從麻桿管里接了一勺冒著熱氣的酒水,然后神神秘秘地灌到我的嘴里。這是我平生第一次喝酒,但我已說不清那酒到底是什么滋味了。
前些天幾個朋友小聚,就有以酒家自居的哥們,拿出一壇湟中某個村子做的一種酩酉餾酒顯擺,“這才是正宗純糧青稞酒哩?!毕雭恚@青稞酒在市場經濟的潮流中,也有了欺世盜名的贗品了。不過這也很正常,人間萬物哪有純而又純一成不變的事物呢?你看這幾個哥們曾是多么英俊灑脫,氣宇不凡,而今上了點年紀就有些庸漏難堪了,不說干不了那猛浪大曲,還說這低度薄酒是什么正宗純糧如何如何。
好了,一筆啰里啰嗦糊涂賬,不寫也罷。好在文友老楊約了好幾個月的稿子終于能收筆了,也算是件讓人寬慰的事情。管它呢,美酒糙酒還能干兩杯就是好酒,想想那些吃醉的日子,那些“內心的花園”開花的季節(jié),這一段苦樂人生也算有了交待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