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老年人死亡焦慮的研究綜述*

        2014-12-20 05:31:50艷,劉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4年12期
        關鍵詞:恐懼信念個體

        戴 艷,劉 方

        (四川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610068)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加快。截止2012年底,中國老年人口數(shù)量已經達到1.94億,目前中國人口已經進入老年型。在老齡化逐步加劇的情形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引起人們的日益關注。隨著老年人的年紀增長,他們必須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死亡。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結果,對于大多數(shù)老年人來說,感到最不安的就是一步步地走近死亡。因此老年人面對死亡時多采取回避或否認的態(tài)度,感到焦慮不安,甚至強烈的恐慌等[1]。有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死亡焦慮也會隨之增加,老年人在面對死亡相關事件時更容易產生焦慮和恐懼[2]。心理學家從實證的角度對死亡焦慮的理論模型、影響因素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而老年人作為一個臨近死亡的特殊群體,更是死亡焦慮研究的一個重要對象。本文將對近年來國內外在老年人死亡焦慮研究領域的一些成果進行綜述,以期對老年人死亡焦慮能更深入的研究,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水平服務。

        一、死亡焦慮的概念

        國內外學者對死亡焦慮的概念進行了大量的探討,由于各自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的不同,至今未形成統(tǒng)一的定義。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情緒取向

        很多學者認為死亡焦慮是個體想到死亡相關的事件時所產生的擔憂、不安、焦慮、恐懼等一系列的消極情緒。Tomer認為死亡焦慮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預期死亡的狀態(tài)時所產生的對死亡或瀕死的恐懼感;Belsky將死亡焦慮定義為個體在正常生活中對生命最終事件的想法、恐懼和情緒;Tomer &Belsky強調死亡焦慮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狀態(tài),是個體都會經歷的一種情緒體驗。Richardson認為,死亡焦慮是個體走向死亡時所伴隨的一種態(tài)度,它是個體思考死亡或瀕死時所體驗到的一種消極的、憂慮的情緒[3];Carpenito-Moyet將死亡焦慮定義為個體對死亡和瀕死所體驗到的憂慮、擔心或恐懼的情感;他們則把死亡焦慮看作是個體對死亡本身和瀕死所產生的消極情緒體驗。Schumaker認為,死亡焦慮是由于個體對死亡的不可控性而產生的一種焦慮情緒,他強調了死亡的不可控性,由于人們對未知事件和不可控事件的恐懼感而引發(fā)的對死亡的一種不安、恐懼的情緒[4]。

        (二)認知取向

        有些學者從認知的角度,來解釋死亡焦慮的含義。Tomer和Eliason認為,個體預期自我不復存時所引發(fā)的死亡焦慮隱含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即個體預測和預見未來的能力,這種預見能力增加了個體對死亡提醒的感知[5]。死亡提醒通過激活個體對后悔的感知和有關死亡意義的想法,或是通過修改對自我的信念,通過激活包含自我回顧、文化信念和自我超越的自我管理來影響死亡焦慮。Depaola等人提出死亡焦慮的認知成分,主要包括瀕死過程的信念、對死亡或衰弱的認知、對未知的且有意識的死亡的思考、對死后的身體的看法、以及對不同個體之間提前死亡的看法[6]。Cicirelli認為死亡焦慮的認知成分包括對死亡的態(tài)度、預期未來的能力和死亡提醒的意識能力[7]。Jost等人則認為個體認知結構的差異,以及對模糊事件和不確定事件的管理能力影響個體的死亡焦慮程度。這些學者從個體認知差異的角度出發(fā),認為不同的認知能力引起不同程度的死亡焦慮,強調了個體之間對死亡焦慮的差異[8]。

        (三)多維取向

        有些學者認為死亡焦慮是多維的,不應只從一個維度來定義它。Templer認為,死亡焦慮應包括個體對自身滅亡的不安和對死亡過程的擔心[9]。Tomer將Templer的死亡焦慮定義擴展到對重要他人的死亡或瀕死的恐懼[10]。Rapheal從對自身死亡和他人(主要指親密他人)的死亡兩個方面來定義死亡焦慮:個體對自身死亡的焦慮同害怕疼痛、毀滅和身體的殘缺一樣,存在著對未知的焦慮,并害怕自己在走向死亡的過程中身體功能的喪失,而不得不依靠他人,以及無法忍受病痛的折磨。

        二、死亡焦慮的理論

        (一)恐懼管理理論

        1986年,社會學家Greenberg等人在存在主義理論的基礎之上建立了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簡稱TMT)[11]??謶止芾硎莻€體緩沖由死亡意識所引起的焦慮的社會作用機制。TMT 認為死亡意識是人類行為的重要推動力。TMT 理論通過幫助管理個體的死亡意識,從而控制可能出現(xiàn)的焦慮。該理論認為人們通過兩個緩沖系統(tǒng)來管理死亡意識:一是對文化世界觀的信念;二是通過達到世界觀所提供的價值標準所獲得的自尊。文化世界觀是社會構建的、得以證實的信念,它給人類提供了一個比自身身體存在持久的機會。自尊則反映了有關該世界觀所提供的認知及生活標準。因此,TMT認為通過對世界觀和它所規(guī)定的價值取向的維持可以緩解人們的死亡焦慮。

        恐懼管理理論提出了三個主要的假設:死亡提醒假設(mortality salience hypothesis)、焦慮緩沖器假設(anxiety-buffer hypothesis)和死亡想法通達性假設(death-thought accessibility hypothesis)。死亡提醒假設理論認為,如果心理結構(世界觀或自尊)對死亡焦慮起緩沖作用,那么通過呈現(xiàn)與死亡有關的圖像或文字、接近殯儀館、進行與死亡相關的健康篩查等與死亡相關的事件喚起人們對死亡及死亡相關事件的思考、引發(fā)人們對死亡的焦慮這些死亡提醒,則會增加個體對心理結構的需要。焦慮緩沖器假設認為,如果一種心理結構能夠緩沖死亡焦慮,那么當個體遇到死亡威脅時這一心理結構的存在將減小焦慮對個體產生的影響。自尊具有焦慮緩沖的作用,加強自尊使個體對死亡及死亡相關事件產生更小的焦慮,減弱自尊則會使個體產生更多的焦慮。目前已有很多研究驗證了這一觀點[12]。死亡提醒只對那些低自尊的人引起防御反應,對那些高自尊的個體則沒有影響[13]。死亡想法通達性假設認為,在意識之外的死亡想法通達性(death-thought accessibility,簡稱DTA)可以作為潛在的焦慮水平指標[14],死亡想法通達性越高,焦慮水平也越高。實證研究表明在延遲任務中,明確的死亡提醒導致死亡想法通達性增加,并伴隨著世界觀防御出現(xiàn)[15]。

        (二)死亡焦慮綜合模型

        1996年Tomer和Eliason提出了死亡焦慮綜合模型[10]。該模型提出決定死亡焦慮的三個決定性因素:過去的遺憾(Past-related regret)、將來的遺憾(Future-related regret)和死亡意義(meaningfulness of death)。前兩個因素表示個體對死亡的思考所引起的遺憾類型。過去的遺憾是個體沒有完成人生中基本愿望的一種感知。將來的遺憾則是指個體感知到自己沒有能力完成將來的一種基本目標,或感覺到在自己死之前沒有足夠的時間達到自己的目標。個體會因為過去的失敗和失去的機會的遺憾,或感覺到自己沒有能力來處理將來的事情而陷入痛苦之中。第三個因素,死亡的意義是指個體將死亡看成是積極的或消極的事件,死亡是否是有意義。從這個模型可以看出,當個體感覺到過去的遺憾、將來的遺憾或認為死亡是毫無意義時,他/她就會產生很強的死亡焦慮。

        死亡焦慮的三個決定性因素與個人思考自己的死亡可能性和死亡提醒的程度有關。死亡提醒以三種方式與這三個因素相聯(lián)系:一是直接激活個體的遺憾感和死亡有意義或無意義的感知;二是通過修改個體有關自我的信念或世界的信念來影響這三個因素;三是通過激活各種“處理機制”,如:生命回顧、文化認同、自我超越的方法等。這些過程將影響個體關于自我的或世界的信念,通過這種方法,直接決定了個體的死亡焦慮。在死亡焦慮產生的這一過程當中,死亡提醒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過去的遺憾、將來的遺憾和死亡的意義性。直接影響方式是則是死亡提醒通過直接影響三個決定性因素來達到影響死亡焦慮水平的目的。間接的影響方式包括兩種方式:第一種是死亡提醒通過兩種信念(自我的信念和世界的信念)影響三個因素;第二種方式是死亡提醒通過激活處理機制來影響影響兩種信念,再達到影響三個決定因素的作用。這三種影響模型共同決定了死亡提醒對死亡焦慮的影響作用(如圖1)。

        圖1 死亡焦慮綜合模型[5]

        (三)意義管理理論

        Wong在呼應積極性理學的旗幟下提出了意義管理理論(Meaning Management Theory,簡稱MMT)。MMT 提出個體只有積極地面對死亡和有效的處理死亡焦慮才能學會如何更好的生活。Wong指出意義管理模型比恐懼管理模型能幫助個體更好的處理死亡焦慮。與恐懼管理理論不同,意義管理理論將意義尋求看作是人類活動的動力,而非死亡意識。當個體暴露于死亡提醒的情境中時,雖然TMT 和MMT 都能預見個體對文化世界觀的維持和自尊的增加,但TMT 是為了將死亡相關想法對個體造成的恐懼感最小化,而MMT 則是將意義、滿足和快樂最大化[16]。

        意義管理理論認為人類與生俱來就需要尋求意義,死亡和痛苦喚醒迫使我們去尋求生命和死亡的意義與目的。如果個體想要使生命更有意義,則應該關注個人成長的積極趨勢,而不是對死亡恐懼的防御機制。同樣,減少死亡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促進死亡接受和發(fā)展積極傾向。意義管理幫助個體深化信念和精神性,同時也能幫助個體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它幫助個體構建一個實用的心理模型和精神模型,以減小或消除個體對死亡或瀕死的焦慮情緒。

        三、死亡焦慮的測量

        Templer死亡焦慮量表(Templer Death Anxiety Scale,TDAS)[9]。是Templer 1970年編制的。該量表是一個單維量表,共15個項目,可采用是/非或5點計分。15個項目中,9個項目為正向計分,其余6個項目為負向計分。該量表經翻譯修訂,在多種語言環(huán)境下使用,包括法語、西班牙語、德語、韓語、印度語等。Wu,Tang 和Kwok對該量表進行中文版翻譯和初步修訂,將其用于香港地區(qū)的老年人死亡焦慮的研究[17]。

        Collett-Lester死亡恐懼量表(The Collett-Lester Fear of Death Scale)[18]。由Collett和Lester于1969年共同編制,此量表包括四個維度:對自己死亡的恐懼(fear of death of the self)、對他人死亡的恐懼(fear of death of others)、對自己瀕死的恐懼(fear of dying of the self)、對他人瀕死的恐懼(fear of dying of the others),共36個項目,采用5點計分。1990年Lester對FDDS進行修訂,使每個維度的條目數(shù)更平衡,修訂后的量表(The Revised Collet-Lester Fear of Death Scale)共32個項目,四個維度下均包含8個項目。2003年Lester和Abdel-Khalek再次對該量表進行修訂,條目數(shù)減至28條[18]。由于跨文化研究的需要,國外學者先后將其進行翻譯修訂,現(xiàn)已應用到阿拉伯、西班牙、菲律賓等被試當中,經驗證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多維死亡恐懼量表(Multidimensional Fear of death scale,MFODS)[19]。該量表由Neimeyer和Moore于1994年編制,量表共21個項目,5點計分,由對未知的恐懼(fear of the unknown)、對毀壞的恐懼(fear of being destroyed)、對死亡的恐懼(fear of the dead)、對死后軀體的恐懼(fear of the body after death)四個維度構成。

        隨著死亡焦慮相關研究在國內的發(fā)展,我國研究者開始修訂及編制適應中國文化的死亡焦慮量表。劉嬌在參考國外問卷的基礎上,通過開放式問卷調查編制死亡焦慮問卷,包括不確定焦慮、自控喪失焦慮、情感沖動焦慮、自我實現(xiàn)焦慮、人際負擔焦慮五個維度[20]。蔡頠根據研究的需要,編制的大學生死亡焦慮量表,包含了煩躁不安、死亡閃現(xiàn)、死亡恐懼、死亡回避四個維度[21]。吳捷和徐晟編制了老年人死亡恐懼量表,該量表共25個項目,4 個維度,包括身體疾病恐懼、虛無未知恐懼、影響他人恐懼和人際關系恐懼,總量表的Cronbacha信度、分半信度、重測信度、合成信度分別為0.92,0.88,0.87,0.95,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2]。

        四、老年人死亡焦慮的有關影響因素的研究

        (一)年齡

        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死亡焦慮與年齡之間呈線性增長的關系[23]。而另外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死亡焦慮與年齡之間呈負相關關系,也就是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死亡焦慮會降低[17]。Kalish和Thorson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死亡焦慮與年齡之間呈倒U 型曲線的關系,其中,中年期的死亡焦慮水平最高[24]。雖然老年人的死亡焦慮在年齡因素上的結論未達成一致,但大部分學者還是認為由于老年人面臨著衰老、疾病、孤獨、老伴喪失等問題,他們關于死亡相關事件會產生更多的焦慮、恐懼情緒[25]。

        (二)性別

        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死亡焦慮存在性別差異,女性比男性表現(xiàn)出更高的死亡焦慮[26~25]。Schumaker等人認為女性比男性具有較高的死亡焦慮可能是因為[27]:大多數(shù)社會鼓勵男性去追求成功和取得成就,這給人們造成一種“不朽”的錯覺,而女性則不是,人們依靠這種錯覺來征服和處理死亡焦慮;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承認負面情緒,因此女性的死亡焦慮分數(shù)比男性的高。Cicirelli和Moreno等人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老年人的死亡焦慮不存在性別差異[28~29]??梢?,研究者在老年人死亡焦慮的性別差異上并未得出一致結論,因此值得我們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三)健康狀況

        健康狀況與老年人的死亡焦慮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已有研究證明身體健康與死亡焦慮存在負相關關系,身體越好,死亡焦慮水平越低[30~31]。Missler等人的研究結果表明患有疾病的老年人會體驗到更多的擔心與恐懼,這樣的被試會報告更高的死亡焦慮。而心理健康與被試的低死亡焦慮有關,心理健康水平較低者傾向于報告更高的死亡焦慮[32]。Moreno等人(2008)發(fā)現(xiàn)患有抑郁的老年人表現(xiàn)出更高的死亡焦慮[29]。

        (四)宗教信仰

        老年人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受其宗教信仰的影響,宗教可以減輕老年人對死亡的恐懼,如基督教教義把“死”看成“在耶穌那里睡了的人”,天主教則主張“死是永生的開始”[1]。有學者認為宗教在緩解死亡焦慮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基于宗教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三個功能:首先,宗教通過統(tǒng)一人們的信念、價值觀和標準來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其次,宗教通過給人們提供一個框架(人們應該過什么樣的生活,死后會發(fā)生什么)來幫助人們處理生活和死亡的問題。第三,宗教為處于危機中的人們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支持[33]。有研究者對埃及穆斯林女性[34]及巴基斯坦穆斯林的信教者[35]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宗教信仰與死亡焦慮顯著相關,有更多信仰的個體,體驗到更少的死亡焦慮。

        (五)養(yǎng)老模式

        Azaiza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養(yǎng)老院的老年人相比社區(qū)老年人存在更多的死亡焦慮,并且社區(qū)老年人報告擁有更高水平的社會支持和自尊。對養(yǎng)老機構的老年人來說,社會支持和自尊水平越高,死亡焦慮越不明顯[25]。Panchal的研究發(fā)現(xiàn),與養(yǎng)老院養(yǎng)老的老年人相比,非養(yǎng)老院養(yǎng)老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死亡焦慮水平更低[36]。

        (六)社會支持

        缺乏社會支持的老年人,其死亡焦慮水平顯著較高[37~38]。有研究者指出老年人缺乏社會支持時特別容易感到孤獨。因此,缺乏社會支持的老年人是高死亡焦慮水平的易感群體。Besser等人發(fā)現(xiàn)低水平社會支持與高水平死亡焦慮緊密相關,社會支持在成年人依戀與死亡焦慮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9]。

        (七)生命意義

        死亡焦慮的意義管理理論(MMT)認為只有尋求生命的意義才能讓個體接受死亡,減少對死亡的焦慮。換句話說,如果個體相信他們的存在有意義的、可以發(fā)揮很大作用的,那么個體就不會受到不可避免的死亡的威脅[39]。Routledge和Juhl讓被試想象自己死亡時的場景來對被試進行死亡提醒,結果發(fā)現(xiàn)死亡提醒條件下,只有缺乏生命意義感的被試才體驗到了死亡焦慮情緒。生命意義感越強,體驗到的死亡焦慮水平越低[40]。Missler等人在對老年人死亡焦慮產生原因的分析中發(fā)現(xiàn),生命意義感與個體對瀕死過程的恐懼以及對未知的恐懼均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低自尊、低的人生目標的被試表現(xiàn)出更多的死亡焦慮??梢姡岣呃夏耆说纳饬x感對其低死亡焦慮具有重大意義。

        五、研究展望

        首先,測量工具方面,目前在已有的測量工具中,大多是國外研究者編制的問卷,而國內死亡焦慮量表的編制和修訂才剛剛起步,其信效度還需要進一步驗證。此外,雖然一些問卷可用于評估老年人的死亡焦慮,但由于老年人的生活領域和關注對象與成年人存在一定差異,因此針對老年人的生活特點專門編制老年人的死亡焦慮問卷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其次,關于老年人死亡焦慮影響因素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涉及人口學變量、社會支持、生命意義,而其他一些較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則未涉及,如人格、控制感、應對方式等。這些影響因素與老年人死亡焦慮的關系是否與其他群體的研究結果一致,還有待探究。此外,由于文化背景因素對死亡焦慮的影響作用較大,因此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老年人死亡焦慮的差異也尤為重要??梢?,全面、深入的考察各個因素對老年人死亡焦慮的影響是很必要的。

        最后,在未來的研究中應更多的考慮老年人死亡焦慮的干預研究。已有不少研究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死亡焦慮水平也會增高,老年人作為一個離死亡較近的特殊群體,更容易體驗到死亡帶給他們的焦慮和恐懼情緒。因此,如何減少老年人在面對死亡問題時所產生的焦慮和恐懼情緒值得我們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思考和探究。對老年人死亡焦慮進行干預,從而提升其幸福和快樂感,讓其體驗到更多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對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提高其生活質量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梢姡夏耆怂劳鼋箲]的本土化研究對提高我國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是老年人死亡焦慮領域亟待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1] 鄭莉君.現(xiàn)代健康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3.

        [2]Schumaker J F,Warren W G,&Groth-Marnat G.Death anxiety in Japan and Australia[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1,131(4).

        [3]Richardson V,Berman S,&Piwowarski M.Projective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alience of death,religion,and age among adults in America[J].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1983,109(2).

        [4]Schumaker J F,Barraclough R A,& Vagg L M.Death anxiety in Malaysian and Australian university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8,128(1).

        [5]Tomer A,Eliason G.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death anxiety[J].Death Studies,1996,20(4).

        [6]Depaola S J,Griffin M,Young J R,Neimeyer R A.Death anxiety and attitudes towardthe elderly among older adults:The Role of gender and ethnicity[J].Death Studies,2003,27(4).

        [7]Cicirelli V G.Fear of death in mid-old age[J].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6,61(2).

        [8]Jost J T,Napier J L,Thorisdottir H,Gosling S D,Palfai T P,Ostafin B.Are needs to manage uncertainty and threat associated with political conservatism or ideological extremity?[J].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7,33(7).

        [9]Templer D I.Th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death anxiety scale[J].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1970,82(2).

        [10]Tomer A.Death anxiety in adult life-theoretical perspectives[J].Death Studies,1992,16(6).

        [11]Arndt J,Greenberg J,Pyszczynski T,Solomon S.(1997).Subliminal exposure to death-related stimuli increases defense of the cultural worldview[J].Psychological Science,1997,8(5).

        [12]Routledge C.Failure causes fear:the effect of self-esteem threat on death-anxiety[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2,152(6).

        [13]Schmeichel B J,Gailliot M T,F(xiàn)ilardo E A,McGregor I,Gitter S,Baumeister R F.Terror management theory and self-esteem revisited:the roles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esteem in mortality salience effec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9,96(5).

        [14]Greenberg J,Martens A,Jonas E,Eisenstadt D,Pyszczynski T,Solomon S.Psychological Defense in Anticipation of Anxiety Eliminating the Potential for Anxiety Eliminates the Effect of Mortality Salience on Worldview Defense[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3,14(5).

        [15]Greenberg J,Pyszczynski T,Solomon S,Simon L,Breus M.Role of consciousness and accessibility of death-related thoughts in mortality salience effect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4,67(4).

        [16]Wong P.From death anxiety to death acceptance:a meaning management model[C]//Keynote address delivered at the Conference on Life and Death Education in 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2002.

        [17]Wu A M,Tang C S,Kwok T C.Death anxiety among Chinese elderly people in Hong Kong[J].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2002,14(1).

        [18]Lester D,Abdel-Khalek,A.The Collett-Lester fear of death scale:A correction[J].Death studies,2003,27(1).

        [19]Neimeyer R A,Moore M K.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Fear of Death Scale[J].Death anxiety handbook:Research,instrumentation,and application,1994.

        [20]劉嬌.大學生死亡焦慮及其與自我價值感的相關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5.

        [21]蔡頠.死亡焦慮、死亡態(tài)度與創(chuàng)傷后應激反應的關系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

        [22]徐晟,吳捷.老年人死亡恐懼量表編制[J].第七屆全國心理衛(wèi)生學術大會論文匯編,2014.

        [23]Schumaker J F,Warren W G,Groth-Marnat G.Death anxiety in Japan and Australia[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1,131(4).

        [24]Thorson J A,Powell F C.Elements of death anxiety and meanings of death[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1998,44(5).

        [25]Azaiza F,Ron P,Shoham M,Gigini I.Death and dying anxiety among elderly Arab Muslims in Israel[J].Death Studies,2010,34(4).

        [26]Depaola S J,Griffin M,Young J R,Neimeyer R A.Death anxiety and attitudes towardthe elderly among older adults:The Role of gender and ethnicity[J].Death Studies,2003,27(4).

        [27]Schumaker J F,Barraclough R A,Vagg L M.Death anxiety in Malaysian and Australian university students[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8,128(1).

        [28]Cicirelli V G.Personality and demographic factors in older adults'fear of death[J].The Gerontologist,1999,39(5).

        [29]Moreno R P,De La Fuente Solana,E I,Rico M A,F(xiàn)ernández,L M L.Death anxiety in institutionalized and non-institutionalized elderly people in Spain.[J]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2008,58(1).

        [30]Fortner Robert A,Neimeyer B.Death anxiety in older adults:A quantitative review[J].Death studies,1999,23(5).

        [31]Neimeyer R A.Death attitudes in adult life:A closing coda[J].Death anxiety handbook:Research,instrumentation,and application,1994.

        [32]Missler M,Stroebe M,Geurtsen L,Mastenbroek M,Chmoun S,van der Houwen K.Exploring Death Anxiety among Elderly People:A Literature Review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2011,64(4).

        [33]Chan L C,Yap C C.Age,gender,and religiosity as related to death anxiety[J].Sunway academic journal,2009(6).

        [34]Al-Sabwah M N,Abdel-Khalek A M.Religiosity and death distress in Arabic college students[J].Death studies,2006,30(4).

        [35]Suhail K,Akram S.Correlates of death anxiety in Pakistan[J].Death studies,2002,26(1).

        [36]Panchal M D.R.mental health and death anxiety among institutionalized and non-institutionalized older people in relation to gend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echnological Research in Engineering,2014,1(6).

        [37]Aday R H.Aging prisoners'concerns toward dying in prison[J].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2006,52(3).

        ]38]Besser A,Priel B.Attachment,depression,and fear of death in older adults:The roles of neediness and perceived availability of social support[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8,44(8).

        [39]Greenberg J.etal.Why do people need self-esteem?Converging evidence that self-esteem serves an anxiety-buffering func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63(6).

        [40]Routledge C,Juhl J.When death thoughts lead to death fears:Mortality salience increases death anxiety for individuals who lack meaning in life[J].Cognition and Emotion,2010,24(5).

        猜你喜歡
        恐懼信念個體
        為了信念
        黃河之聲(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4
        發(fā)光的信念
        關注個體防護裝備
        勞動保護(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住校記:她在夢里表達恐懼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2:12
        恐懼更奇怪
        特別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32
        信念
        民族音樂(2018年4期)2018-09-20 08:59:04
        恐懼
        恐懼的對立面
        特別健康(2018年2期)2018-06-29 06:13:42
        個體反思機制的缺失與救贖
        學習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學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
        国产自产在线视频一区| 激情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男人的天堂在线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三级自产拍av| 人妻少妇满足中文字幕| 野外亲子乱子伦视频丶| 精品久久综合亚洲伊人| 网友自拍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三州| 中文字幕人妻互换av| 国产七十六+老熟妇|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 午夜无码国产18禁| 亚洲无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乡下三级全黄三级|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下载|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叶草|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洲午夜视频| 五月停停开心中文字幕| 欧美最猛性xxxx| 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啪啪网站免费观看| 情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色诱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黄网站免费观看| 人妻风韵犹存av中文字幕|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四虎| 国产免费操美女逼视频| 怡红院av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无码免费二三区| 亚洲最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熟人妻视频|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vr老人| 中文字幕亚洲区第一页| 白浆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男男受被攻做哭娇喘声视频| 国产成人cao在线| 国产专区国产精品国产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