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野
江蘇泗陽縣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內科 泗陽 223700
腦出血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起病急驟、病情危重、發(fā)病率、致殘率與病死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本研究主要分析不同劑量納洛酮治療腦出血對神經(jīng)功能保護作用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治療方案制定提供參考,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2012-01—2013-12收治的腦出血患者60例,按照完全抽樣法1∶1分成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55~80 歲,平均(64.28±7.68)歲;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7例,腦葉6例,腦干6例,丘腦4例,腦橋4例,腦室3例;合并高血壓11例,冠心病10例,高脂血癥9例。研究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54~79歲,平均(65.31±7.81)歲;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13例,腦葉12例,腦干10例,丘腦9例,腦橋8例,腦室8例;合并高血壓23例,冠心病19例,高脂血癥18例。2 組性別、年齡、出血部位與并發(fā)癥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均符合腦出血疾病診斷標準[2],且經(jīng)頭顱CT 證實存在出血灶;發(fā)病至就診時間均<24h;均簽署治療方案與臨床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重度昏迷與低血壓者;合并有造血系統(tǒng)、心肝肺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意識障礙與精神疾病者;資料不完整者[3]。
1.3 治療方法 2組均行基礎對癥治療,包括甘露醇脫水、降顱內壓,調脂降壓,預防感染與應激性潰瘍,維持電解質平衡;在此基礎上均予納洛酮靜脈推注,2次/d,持續(xù)治療14d。對照組加用1.2mg/d納洛酮+250 mL 5%葡萄糖液,研究組加用4.0mg/d納洛酮+250mL 5%葡萄糖液。
1.4 觀察指標 癥狀指標:血腫體積與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療效性指標: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NDS)、腦脊液阿片肽含量(B-內啡肽、亮氨酸腦啡肽與強啡肽A1-13)[4]。
1.5 判斷標準 計算公式:血腫體積=0.5×最大面積短徑×最大面積長徑×層面數(shù);GCS評分:昏迷<30min為13~15分,昏迷0.5~6h 為8~12 分,昏迷>6h 為0~7 分;NDS評分:0~15分為輕度,16~30分為中度,31~45分為重度[5]。
1.6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表示為差異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后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血腫體積與GCS評分明顯高于治療前,血腫體積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得GC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后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s)
表1 2組治療后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組別n 血腫體積(mL)GCS評分(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34.18±5.27 24.09±5.16* 7.68±1.98 9.87±1.53*研究組 30 35.17±6.13 18.76±3.07**△△ 7.85±2.07 12.17±1.09**△
2.2 2組不同時間段療效性指標情況比較 對照組治療7d時的NDS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研究組治療14d時的N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組治療7d時的B-內啡肽、亮氨酸腦啡肽與強啡肽A1-13均明顯上升,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14d時的腦脊液阿片肽含量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不同時間段的療效性指標情況 (±s)
表2 2組不同時間段的療效性指標情況 (±s)
注:治療7d時組間比較,%P<0.05;治療14d時組間比較,#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組別 時間 NDS評分(分) B-內啡肽(ng/L) 亮氨酸腦啡肽(ng/L) 強啡肽A1-13(ng/L)對照組 治療前19.54±6.63 25.36±5.27 6.39±1.56 19.27±3.45治療7d 29.17±6.58** 34.16±4.29* 9.47±2.17* 25.67±4.36*治療14d 13.75±5.74* 22.16±3.74 7.21±4.38 17.35±2.29研究組 治療前 15.37±1.28 25.17±4.36 6.45±1.62 19.31±3.52治療7d 23.96±6.49*△ 29.19±5.76*△ 7.96±2.09*△ 22.34±3.41*△治療14d 8.64±5.78*△△ 18.72±4.35*△ 5.18±1.36*△ 14.82±2.17*△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的血腫體積明顯下降,GCS評分顯著上升,說明納洛酮治療腦出血可有效清除血腫,降低患者出現(xiàn)意識障礙、昏迷的可能性,減輕腦出血病情并延緩其進展。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的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納洛酮治療腦出血具有一定的劑量依賴性,高劑量(4.0mg/d)治療方案在改善臨床癥狀效果更顯著。起效機制:納洛酮作為阿片受體拮抗劑,可自由通過血腦屏障,競爭性阻斷內源性阿片肽與其受體結合,有效降低其引發(fā)的應激性生理病變,維持血壓與腦灌注,減少腦血腫體積,促進傷后意識功能與運動神經(jīng)恢復正常[6]。
曹建民等[7]研究表明,腦出血引發(fā)的原發(fā)性腦神經(jīng)損傷,可造成下丘腦處阿片肽大量釋放,減少微循環(huán)與腦血管血流量,增加體內血栓素含量,激活凝血因子活性,導致繼發(fā)性神經(jīng)損傷的發(fā)生,加重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在本研究中,通過對2組不同時間段的NDS評分進行分析,得出2組治療后7d的NDS評分均有明顯上升,表明腦出血患者入院7d內神經(jīng)功能缺損嚴重,臨床治療中須予密切關注。且研究組治療7d、14d時NDS評分與阿片肽均含量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納洛酮治療腦出血通過降低機體阿片肽含量,可有效減輕患者入院時的神經(jīng)功能損傷程度。本文結果與劉小軍等[8]研究結果類似,進一步證實高劑量納洛酮治療腦出血具有更高的保護神經(jīng)功能作用。關于不同劑量納洛酮治療腦出血的安全性,需經(jīng)臨床進一步研究與驗證。
綜上所述,納洛酮治療腦出血具有劑量依賴性,高劑量(4.0mg/d)納洛酮可有效降低患者血腫體積,縮短患者意識恢復時間,具有更好的神經(jīng)保護作用。
[1]劉群英.大劑量納洛酮治療急性腦出血60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4,22(1):51.
[2]王定良.依達拉奉與硫酸鎂、大劑量納洛酮聯(lián)合治療急性腦卒中的療效觀察[J].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11,24(5):387-389.
[3]周澤華.納洛酮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療效觀察[J].實用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22(4):107-108.
[4]宋勇宏.納洛酮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16):60-61.
[5]劉子良.納洛酮治療急性腦出血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15(13):73-74.
[6]焦政安.納洛酮治療重型顱腦損傷60例的療效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1,5(21):74-75.
[7]曹健民.醒腦靜聯(lián)合鹽酸納洛酮治療腦出血后昏迷患者的療效觀察[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1,18(6):1 090-1 092.
[8]劉小軍.大劑量納洛酮治療腦出血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4,17(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