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芝 尚 清 馬彩云
鄭州市兒童醫(yī)院康復科 鄭州 450053
腦性癱瘓是兒童傷殘的常見因素,智力障礙是腦性癱瘓患兒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胡瑩媛等[1]研究發(fā)現,腦性癱瘓患兒中合并智力障礙者達74.5%,重度腦癱患兒合并智障者高達90%。因此,智力障礙是腦癱兒童康復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而認知功能障礙又是影響腦癱患兒智力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筆者選取2011-12—2013-12我院收治的腦癱伴智力障礙的84例患兒進行認知功能障礙訓練治療,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康復科2011-12—2013-12收治的腦性癱瘓[2]患兒84例,年齡6~36個月;男49例,女35例;重度智力落后4例,中度34例,輕度36例,邊緣水平10例,極重度及正常水平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42例,對照組42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評估方法 采用Gesell發(fā)育量表檢查2 組發(fā)育商(DQ),以量表的適應性行為的發(fā)育商(DQ)<70分為標準,比較2組在治療前及治療后的DQ 值差別,比較2組治療后DQ 差別。療效標準:根據Gesell量表將智力低下分為輕、中、重三級,發(fā)育商(DQ)>85分為正常水平,76~85分為邊緣水平,55~75分為輕度智力落后,40~54分為中度智力落后,25~39分為重度智力落后,<25為極重度智力落后。顯效:治療后DQ 值提高15 分,其大運動、精細動作、社會適應、注意力、記憶力等各方面均有好轉;有效:治療后DQ 值提高10~14分,原有障礙大部分較治療前有好轉;無效:治療后DQ 值提高<10分,原有障礙大部分治療前后無明顯改善者。
1.3 治療方法 2組均接受傳統(tǒng)綜合康復訓練治療,包括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推拿按摩、經顱磁刺激治療、中藥蒸汽浴治療、普通針刺、藥物等治療,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認知功能障礙訓練治療。觀察組由認知功能障礙訓練治療師采用一對一的訓練方法,在患兒易于接受的安靜環(huán)境中進行,根據患兒實際智力測評結果,按照患兒的正常發(fā)育規(guī)律,制定詳細系統(tǒng)的認知功能障礙訓練計劃,如訓練目標及訓練方法、訓練項目、訓練內容。訓練方法結合兒童的個性特點,采取簡單而有趣的游戲吸引患兒的興趣,讓患兒在音樂、娛樂中進行訓練,如藏貓貓、吹泡泡、拋球、踢球等互動游戲提高患兒對注意對象的理解和興趣,逐步延長患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采用棒棒糖作為輔助工具對患兒進行舌頭的靈活性及靈敏度訓練;利用積木、卡片、畫冊、玩具等進行基本空間方位、大小高矮多少、顏色、粗細、數概念、分類、部分與整體、文字圖片匹配等認知功能訓練及手眼協(xié)調性訓練,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進行記憶力訓練。結合穿脫衣帽、使用杯、勺、碗、筷、洗手、刷牙、洗臉、如廁、沐浴等日常生活進行自理能力訓練;同時進行運動認知能力訓練,誘發(fā)患兒主動運動意識,并指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及環(huán)境,如食物、玩具等進行家庭認知功能訓練,為患兒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huán)境,進行全面的認知功能訓練,30min/次,2次/d,6 d/周。3個月為1個療程,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定。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訓練前后DQ 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訓練前后DQ 比較 (±s)
表1 2組訓練前后DQ 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0.01;與對照組比較,b P<0.052.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2 53.18±10.5 75.6±9.4 ab對照組 42 52.93±9.9 67.9±7.6 a
表2 2組臨床療效比較 [n(%)]
腦性癱瘓的早期診斷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腦癱兒童的發(fā)展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腦性癱瘓的直接原因是腦損傷和腦發(fā)育缺陷,腦損傷不僅影響患兒的運動發(fā)育,同時影響患兒的智能發(fā)育,大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腦的各部位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突觸聯(lián)系和(或)神經遞質聯(lián)系等,研究表明不同病因導致腦損傷的部位、程度不同,其運動、智力等方面的受損程度不同,但任何部位的損傷均可影響腦功能的發(fā)育,且腦損傷累及的部位越廣泛、越重,所引起的運動及智能損傷越大[3]。而現代醫(yī)學研究認為,嬰幼兒期的大腦生長發(fā)育最快,尤其在生后的半年內是腦發(fā)育的最迅速時期,在這一時期腦細胞的功能發(fā)育尚未成熟,但趨于成熟,腦損傷也處于初期階段,因此,腦發(fā)育的可塑性較大,代償能力較高,恢復能力較強。而過了腦發(fā)育的敏感期后,缺陷將永久存在。故在腦發(fā)育的關鍵期內,給予良好適度的外環(huán)境刺激將加快腦細胞的增殖和網絡化發(fā)育,從而以達到代償目的,促進腦功能的發(fā)育[4-6]。因此,早期的綜合康復治療能更好、更全面地促進兒童的身心發(fā)育,可預防或減輕其傷殘的發(fā)生。
腦性癱瘓的康復不僅僅是降低肌張力、糾正異常姿勢的運動康復,更重要的是兒童身心的全面康復,是回歸家庭、適應社會,合并智力障礙的腦癱兒童因不能理解家長及治療師的意圖,難以配合,導致康復治療效果比無合并智障的腦癱兒童差,同時因理解認知能力差影響患兒的智力及適應社會,因此,提高腦癱兒童理解認知能力及智力水平是提高康復療效的一個重要手段。兒童的智力發(fā)育受多方面的影響,腦癱患兒的大腦中樞神經非進行性的損傷可引起全身運動功能及智能障礙,研究顯示,腦損傷患者認知功能受到不良影響,尤其大腦額葉損傷與記憶、空間認知方面的關系極為密切[7],提示腦癱患兒智力障礙在注意力、記憶力及空間思維方面的缺陷尤為突出,在針對腦癱患兒智力障礙的康復治療中,應加強涉及患兒空間認知、注意力、記憶力方面的訓練。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認知功能障礙訓練治療師的介入,針對患兒認知功能障礙進行個體化認知功能障礙訓練,吸引患兒的注意力,提高患兒的空間認知能力及運動認知能力、記憶力、理解認知能力,以及提高患兒的操作能力及表達能力,從而最大限度促進患兒的智能運動發(fā)育。
總之,認知功能障礙訓練是腦癱伴智力障礙患兒康復的重要部分,對患兒進行個體化的認知功能障礙訓練治療,加強患兒的注意力、記憶力、空間認知能力、運動認知能力的訓練,為患兒提供充分豐富的環(huán)境,可提高腦性癱瘓合并智力障礙患兒的發(fā)育商或智商,提高患兒的生存質量,為患兒回歸家庭回歸社會創(chuàng)造條件。
[1]胡瑩嬡,吳衛(wèi)紅,李燕春,等.小兒腦癱智能評定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5,8(11):647-648.
[2]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58.
[3]游石瓊.腦癱高危因素與腦癱患兒智商相關性研究[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3,11(1):135-136.
[4]趙萍,周春美.早期干預對改善HIE 患兒智力發(fā)育研究[J].臨床兒科雜志,2002,20(1):9-11.
[5]劉春陽,列紀平.林小軍,等.撫觸對正常嬰兒生長發(fā)育及智力發(fā)育的影響[J].中華醫(yī)學雜志,2001,81(23):1 420-1 423.
[6]趙開先.賈天明,欒斌,等.早期干預對新生兒腦損傷神經心理發(fā)育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7,10(5):5-7.
[7]尤春景,許濤,歐陽多利,等.認知障礙與腦損害部位的相關研究[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3,25(4):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