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肇堅
摘 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對于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調動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能切實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從多方位、多角度去發(fā)揮自己的教育智慧。
關鍵詞:數學課堂;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260-02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對于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調動有效的學習情感,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調動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能切實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從多方位、多角度去發(fā)揮自己的教育智慧。
一、巧妙設計新課導入,聯系生活實際,促進知識遷移,激發(fā)學習興趣
為了萌發(fā)學生積極探索新知識的求知欲,巧妙地設計新課導入,是促使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強烈求知欲望,啟動認知的有力措施。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直觀性思維為主,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引發(fā)學習興趣,為學生的認知搭建橋梁。如在《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教學中,我設計這樣兩個問題:把100公頃土地平均分給沙湖村1至5組村民耕種公不公平?把土地平均分成5份,分別種上蔥、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這些問題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他們熟知土地要根據人數多少來分,農作物要根據市場供需關系來播種才能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從而懂得了等分有時是不合理的,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新的分配方法,這樣,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內涵也不言而喻了。使他們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就生活在充滿數學信息的現實世界中的理念。這樣教學,符合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能促使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去觀察、認識和理解周圍的事物,有效的促進知識的遷移。
二、靈活安排合作學習,加強自身體驗,突破教學重難點
每一節(jié)課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有利于學生數學學習,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技能、數學思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fā)展與提高。所以,實際教學中既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又要充分發(fā)揮情境的作用,及時引導學生從情境中運用數學語言提煉出數學問題。如果是問題情境,教師提出的問題則要具體、明確,有新意,采用漸進式、啟發(fā)性的設疑。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遵循不同年齡兒童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設計。對低、中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等形式創(chuàng)設情境,而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進程中來,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歸納總結規(guī)律。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時,我讓學生用不同長度的三條線段擺三角形。通過擺,使學生發(fā)現了問題:為什么有的三條線段能擺成三角形,而有的三條線段不能擺成三角形。這樣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剌激了學生的思維,順利突破本課難點,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精心設計教學層次,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所教學生的學習基礎、思維特點,設計層次分明的、富有啟發(fā)性的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在參與的各個學習進程中都能積極思考。例如可以采用《導學案》模式,讓學生通過課前自學思考、課堂合作交流等方法去發(fā)現問題,自主尋找解決途徑,獲得規(guī)律和方法,促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能力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往往是通過做一定量的鞏固練習來達到效果。所以,教師在講授新課時需要精心地設計練習的層次,讓學生通過練習順利鞏固掌握的重、難點。
1、復習性練習:講新課前的這種練習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較強的針對性,是為學生學習新知識作鋪墊的,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例如:在教分數除法時,可先復習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為新課的導入作鋪墊。
2、基礎性練習:學生運用到剛學習的新知識就能解決的一般難度的對應練習,使學生熟悉新知識和新方法的運用,為后續(xù)針對性強化練習打下基礎。
3、針對性練習:新課后具有針對性的專項強化訓練,是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性練習。例如,在分數應用題教學時,可通過確定誰是“單位1”,找對應分率、對應分量,填寫關系式、畫線段圖等方法來分散教學難度,使學生順利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針對性訓練也可以是教師根據課堂上學生完成基礎性練習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錯誤,在課堂上動態(tài)生成的修補漏洞式的強化訓練。
4、操作性練習:通過擺、數、畫、剪、拼等操作,使學生自主參與到學習中來,學自己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這樣既能鍛煉學生動手的操作能力,有發(fā)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例如,在教學“認識圓”時,可以通過學生動手把圓對折的方式去直觀地感受、認識圓心、直徑和半徑。
四、注重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促進數學思維發(fā)展,提升學生智力水平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會做”,還要關注學生是否“會說”。在體驗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數學知識準確地表達出來。如在教學《商不變的性質》時,學生通過觀察幾組算式,概括出“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同時縮小相同倍數,商不變”這一規(guī)律,這時可出示6÷2=(6×0)÷(2×0)=3這一式子讓學生判斷對錯。學生很快發(fā)現2×0=0,而除數不能為零,原來總結的規(guī)律不嚴密,應補充條件“零除外”才完善。對于學生的發(fā)言,教師要多鼓勵、多引導、切忌剝奪不善表達學生發(fā)言的權利,要給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智慧去思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見解。
五、善用多元評價,樹立學生自信,激發(fā)積極參與的情感
在評價學生的時候,教師需要針對優(yōu)秀生和學困生實施差異性評價。正如成年人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支持一樣,學生也需要得到老師的理解與肯定。好學生不是打罵出來的,而是夸出來的。對優(yōu)秀生應該提出更嚴格更高的要求,而對學困生則要因應他們的個體情況適當調低預期目標,及時發(fā)掘其閃光點加以表揚。甚至要創(chuàng)造機會表揚他們,樹立學困生的學習自信心,激發(fā)其主動學習的動力。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或許就多了一批好學生。教學中對于學生的發(fā)言,我們教師要多鼓勵、多引導、切忌剝奪不善表達學生發(fā)言的權利,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動口表達。要滿懷愛心,多用鼓勵的目光,發(fā)展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學生。用愛的評價來喚醒學生對老師的愛,對學習的愛。親其師而信其言。通過對學習過程,學習態(tài)度、情感和創(chuàng)造力,學習結果等多維度的評價,激勵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了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課堂”都是我們永恒的目標和追求。我們要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發(fā)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作用的前提下,根據本校本班學情的實際,靈活調整和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切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走出一條既適合自己又能成就學生的成功之路,使數學課堂上處處閃現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