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平措
摘 要:“啟發(fā)式”既是一種教學原則,又是一種教學方法。但是,無論是作為宏觀的教學原則,還是作為具體的教學方法,“啟發(fā)式”都非常適合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啟發(fā)式教學與“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觀點有著諸多的聯系??梢赃@樣說,啟發(fā)式教學是完成由“魚”到“漁”轉換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啟發(fā)式教學;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8-060-02
一、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魚”和“漁”
結合具體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而言,這里的“魚”是指具體的語文知識;這里的“漁”是指具體的獲取知識的方法?!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的意思就是指教給學生具體的語文知識,不如教給學生獲取這些知識的方法。結合新的課程改革,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應該更為辯證一些,使其積極的意義更能貼近語文教學的實際。
結合語文教學的發(fā)展過程,我們今天應該這樣辯證地理解它的含義:首先,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魚”與“漁”是同樣重要。無論是教給學生最基礎的語文知識,還是教給學生獲取這些語文知識的方法,都應該是我們當前語文教學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結合具體的語文教學任務,研究如何讓學生掌握哪些語文知識,與研究如何教給學生獲取這些知識的方法一樣重要。其次,在具體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魚”和“漁”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即,在具體的語文教學過程中,特別是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對“魚”和“漁”的關注應該均等,不能有失偏頗。如果在語文教學中只強調“漁”而輕視“魚”,那么學生就失去了提高語文能力的知識基礎;如果只注重授之以“魚”,而輕視了“漁”的作用,那么學生就失去了把知識變成能力的機會。而由“魚”到“漁”的轉換,就需要依靠“啟發(fā)式教學”了。拘句話說,啟發(fā)式教學是辯證地研究由“魚”到“漁”的轉換的最佳途徑。
二、啟發(fā)式教學簡論
啟發(fā)式教學思想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時代。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經在《論語·述而》中,對啟發(fā)式教學思想進行過這樣的論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隨著文化的發(fā)展,理學研究的集大成者朱熹在自己的著作《論語集注》中,對此又進行了這樣的解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
后來,隨著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學科的獨立,啟發(fā)式教學成了教育學研究的對象。在當時,啟發(fā)式原則與科學性原則、系統性原則等并列存在于當時的教材《教育學》中。后來,啟發(fā)式又作為一種具體教學方法而存在于各科教學實踐中。施祖毅在2013年發(fā)表的論文《孔子和蘇格拉底啟發(fā)式教學法的異同》;李媛媛于2013年發(fā)表于《教育探索》的題為《淺談啟發(fā)式教學法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的研究論文。在這些論文中,研究者都把啟發(fā)式當作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
三、從“魚”到“漁”的轉變:啟發(fā)式教學
1、研究思路
語文教學過程是由字詞教學、語句教學、段篇教學組成的。無論是研究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魚”和“漁”的關系,還是探討啟發(fā)式教學的問題,都必須結合語文教學的這幾個組成部分進行分別的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講, 研究啟發(fā)式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既可以涉及到有關授之以“魚”的問題,又會涉及到授之以“漁”的問題。因此,研究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啟發(fā)式教學,離不開對授之以魚和授之以漁的討論。
2、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啟發(fā)式教學
(1)字詞教學中的啟發(fā)式教學。語文教學實踐活動開始于詞語教學。在具體的詞語教學過程中,啟發(fā)式教學對詞語的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影響??梢赃@樣說,沒有詞語教學實踐中啟發(fā)式教學的成功運用,就根本不可能產生后邊一系列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啟發(fā)式教學。例如,在《岳陽樓記》中,為闡釋自然環(huán)境對遷客騷人的影響,作者有一段這樣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在這段文字里,有兩個詞語的教學對學生理解段落的內容有著重要的影響:“景”和“集”。為了讓學生理解全段的內容,我們可以利用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本義。第一個詞語“景”我們可以根據形聲字造字方法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分析出“景”字的本義,即“日光”。因為“景”構成中的“日”是其形旁,表字義,即這個字與“日光”有關,而“京”則是這個形聲字的“聲旁”,即“京”表示它的讀音。通過這樣的啟發(fā)式教學,學生不僅容易理解文中“景”字的本義,而且還可以為理解“春和景明”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于后邊的詞語“集”,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啟發(fā)式教學,引導學生弄清其本義。文中的“集”是一個會意字,它由“隹”和“木”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隹”的本義是一種鳥,而后邊的“木”又與樹木相關;所以“集”的意思應該是“群鳥棲止于樹上”。
通過上邊根據造字法相關的知識,啟發(fā)學生對不同的詞語從字形上判斷其本義的過程,不僅可以使學生比較準確地記住這個詞語的本義,而且還可以使學生對古文的翻譯更加準確。如前者,對于“春和景明”,在啟發(fā)式教學的影響下,學生可以很容易地翻譯成“春風和煦,陽光明媚”;對于后邊的“沙鷗翔集”,學生更可以很容易地翻譯成“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在樹上”。
上邊的教學過程,通過啟發(fā)式教學,完成了由造字法知識的“魚”到利用造字法知識分析的“漁”的發(fā)展變化。
(2)語句教學中的啟發(fā)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不僅應用于詞語教學,而且,啟發(fā)式教學還應用于語句教學。在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中,作者用這個段落來表現自己因癱瘓而產生的暴怒心情: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endprint
在這個段落中,“雙腿癱瘓后,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是理解整個段落的關鍵性語句。如何理解這句話,對學生理解這個段落,乃至整個文章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這個段落的時候,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個段落中哪些語句詳細描述了雙腿癱瘓后脾氣變得暴怒無常的表現?通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理解“暴怒無?!钡谋憩F。即“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墻壁?!?/p>
作者這些暴怒無常的表現,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作者心情的理解,而且還對“暴怒無?!边@個詞語所在的語句有了新的認識。因而,對理解后邊母親的那句話:“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打下了理解的基礎。
(3)段落教學中的啟發(fā)式教學。啟發(fā)式教學在段落中的教學有兩個作用,一個是理解段落中特定語句的含義;另一個是理解某個段落在文章結構中的作用。對于前者,它和語句教學中的啟發(fā)式教學密不可分,又因前邊有所介紹,這里就不過多地論述了;對于后者,即段落在文章結合中的作用,我們結合下邊的例子進行說明。在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文章的開頭部分有一個這樣的獨句段: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如何利用啟發(fā)式教學來引導學生對這個獨句段的認識呢?我們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如問學生“二十年前的父親是什么樣的呢?”通過學生從下文找到答案的過程,使學生明確這個獨句段在文中引起下文的作用;還可以通過提問:“與父親已經有兩年不相見了,但我為什么不能忘記他的背影?”來加深學生對“背影”的理解。前者側重于段落在文章結構中的作用,后者適合結合具體的段落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
(4)篇章教學中的啟發(fā)式教學。隨著語文學習的深入,在段落教學的基礎上,學生在步入篇章的學習領域。在篇章學習領域中,啟發(fā)式教學更是學生由“魚”到“漁”的關鍵。所謂的篇章教學主要是指從宏觀角度對所選課文篇章的理解。在宏觀的理解中,主要涉及到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這篇課文的內容對學生的啟發(fā)作用,另一個問題是這篇課文結構對學生作文的結構安排的影響。下邊我們結合大家熟知的《傷仲永》來分析如何利用啟發(fā)式教學來完成上述教學任務。
為了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啟發(fā)示作用,我們通過提問的方式來進行啟發(fā)式教學。針對這篇課文,我們可以提問以下諸多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課文的啟發(fā)作用:①本文題目是《傷仲永》,文中的“傷”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傷”?②你認為資質聰明的人怎樣才能成才?③“聞之也久”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④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義?
通過以上問題的分析,既可以使學生掌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又可以使學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內容。對于文章結構安排上的影響,我們可以啟發(fā)學生結合本單元的作文訓練“第一次……”來進行。即按照本課的結構安排,前邊敘事,后邊議論來安排作文的結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