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娜
(曲阜市第一中學,山東 曲阜 273100;曲阜師范大學 地理與旅游學院,山東 日照 276826)
當前,高中人文地理教學實踐活動中,很多學生抱怨人文地理知識本身很有意思,但是當它變成高中課堂知識之后就沒意思了。同時高中地理教師也埋怨,高中自然地理知識雖然難但是講得容易,人文地理知識容易但不好講。高中人文地理教學到底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為什么師生都會感覺“沒意思”?高中生到底應該如何學習人文地理知識?一線高中教師又該怎樣進行人文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目前高中人文地理教學實踐活動要求必須思考這些問題。為此,本文對高中人文地理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diào)查。
為了便于調(diào)查,筆者主要對濟寧曲阜、聊城、日照三地的23人進行了訪談,時間集中在2013年6月至12月。訪談對象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各類考試的命題者、高中地理教師,還有研究員、雜志編輯等,另一部分是高中在校學生。筆者之所以選擇這三地,一是這三地高中教育比較完善;二是筆者在濟寧曲阜工作了多年,經(jīng)常與聊城、日照的同行們交流,對三地的高中地理教育情況比較了解,為訪談調(diào)查提供了便利。
本次訪談調(diào)查內(nèi)容主要圍繞學生對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習情況和高中人文地理教學設計中的一些問題展開。雖然本文只是對濟寧曲阜、聊城、日照三地的高中地理教師人文地理教學設計情況的一次訪談調(diào)查,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中人文地理教學設計中的問題,希望本次調(diào)查能夠為提高教師的人文地理教學設計能力盡一些微薄之力。
高中人文地理教學雖然得到了大家的重視,但是高中教學中還是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基于筆者幾年來的教學體會和針對性訪談,本文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突出問題:
(1)應試教育下的人文地理教育的弊端
在實際高中人文地理教學中,應試教育仍然是壓在學生身上的大山。如果單純?yōu)榱藨獙Ω呖己透鞣N考試,地理教師經(jīng)過多年教學已經(jīng)總結出了很多答題模式,學生可以上網(wǎng)搜索很多應試知識類的總結,根本不需要教師多努力地教和學生費勁地學。訪談時,有學生表示,人文地理知識根本不需要太費勁復習。而自然地理則不然,大多數(shù)學生選擇專門找家教補習。造成學生對人文地理的忽視,自然使學生在課堂上放松警惕,沒有認真地聽講,老師這時也就沒有興趣設計教學,更不要說花心思設計課堂活動。長此以往,學生和教師在人文地理部分就都產(chǎn)生了懈怠心理,使人文地理處于很尷尬的境地[1]。
另外,訪談教師時,大多數(shù)教師都反映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包含的知識非常豐富,而且知識點分散,在新課標的要求下,仍然存在著教學不容易把握的問題。教學時,有的老師只是簡單復述課本內(nèi)容,沒有擴展,更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有的老師甚至不使用教材,完全按照自己多年教學經(jīng)驗形成的知識模型進行教學,脫離教材的基礎知識。由于學生沒有扎實的基礎,造成學生對知識理解存在困難;還有的老師只是按照考點教授知識,沒有知識點之間的串聯(lián),忽略知識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造成學生學習困難。在以上諸多情況下,學生往往只是在沒有理解的情況下死記硬背,很難形成長時記憶,更談不上對知識的靈活運用,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2)人文地理知識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高中人文地理知識主要包括人口、城市、工業(yè)、農(nóng)業(yè)等很多方面,人文地理知識本身和社會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知識點非常多。另外人文地理具有現(xiàn)實意義,在生活中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地理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很多地理問題。目前高中階段中教師教學往往會一節(jié)課什么知識都可能講到,也就是面面俱到地講,但沒有重點,學生聽得很茫然,云里來霧里去,摸不著頭腦,沒有辦法理解和記憶知識,更不要提能力的提升了。
如果教師可以把人文地理知識做一下分類,并針對不同知識的特征進行教學設計,則學生理解知識并應用知識的能力應該會有明顯提高。那么高中人文地理知識如何分類及針對不同類人文地理知識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就成為擺在地理教師面前的問題。
基于知識分類理論,本文從魯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Ⅱ4個單元中選取了一些重點內(nèi)容進行教學設計。
人文地理陳述性知識指對地理事物的真實描述,是一種靜態(tài)的知識,可以歸為感性知識類別,所以“對學生的要求主要是記憶”[2]。地理陳述性知識的教學設計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快速了解知識,并形成對這部分知識的長時記憶。在以往教學設計中,這類知識的教學側(cè)重于學生死記硬背,忽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所以,進行人文地理陳述性知識的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注意對知識的理解過程。
首先,教師應該思考如何幫助學生理解這類知識[3]。學生對新知識的建構過程往往建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對原有知識的重新構建過程即學習過程。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新的橋梁關系,幫助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
其次,教學設計時還要考慮學生的情況,即“備學生”。要考慮學生自身情況,如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等。而高中生在學習陳述性知識時,往往興趣不足,沒有充足的學習動機,所以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重要任務。
最后,教學中為了學生更形象地理解陳述性知識,還要設計知識的引入、多媒體的使用等內(nèi)容。盡可能使知識呈現(xiàn)更形象化,并注意教學策略的使用[4]。在高中人文地理陳述性知識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采取以講為主、學生被動聽的模式[5],也就是信息傳遞教學設計模式,下面主要介紹其他教學設計模式的使用。
案例—“城市功能區(qū)”片段教學設計
在開始“城市功能區(qū)”這一節(jié)之前,首先選出當?shù)匾慌苡写硇缘木坝^圖片,讓學生觀看。然后教師提出問題:“我們剛剛看到的這些圖片,都與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nèi)容——城市功能區(qū)有關。下面請大家仔細閱讀課本,了解什么是住宅區(qū)、商業(yè)區(qū)、工業(yè)區(qū)、中心商務區(qū),然后分析這幾幅圖片分別屬于哪一類城市功能區(qū)。”學生閱讀課本,思考并回答問題。
這是關于人文地理陳述性知識中地理術語的教學,使用的是問題探究教學設計模式。首先創(chuàng)設了一個教學情境,這個情境是學生熟悉的,來源于學生的社會生活。學生會被教師展示的一組漂亮圖片所吸引,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其次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有一定的目的性,使學生更有針對性地學習這幾個城市功能區(qū)的概念。
首先,教學設計應該先讓學生理解地理概念、地理特征或者地理規(guī)律,這一點和陳述性知識的教學設計是相似的。這就要求教學中有簡單的靜態(tài)的陳述性知識轉(zhuǎn)化成動態(tài)的程序性知識的過程,從而實現(xiàn)學生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過程,但并不是全部知識都是由陳述性知識轉(zhuǎn)化成程序性知識的,這一點要注意[6]。
其次,程序性知識的獲得是學生新知識的習得過程,新習得的知識要和原有知識相融合,并且學生可以把新習得的知識應用到新的問題情境或者相識的問題情境中,這才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知識的根本。只有學生能夠應用實際問題,才認為學生掌握了新的程序性知識。
最后,程序性知識的掌握要求學生能力的體現(xiàn),這就有一個學生實踐應用的過程,就要安排練習環(huán)節(jié),在重復性練習中徹底掌握能力。當然,練習形式及內(nèi)容都是多變的、可設計的。
案例—“工業(yè)區(qū)位因素”教學設計
首先在學生的學案中展示一份關于曲阜臺灣工業(yè)園區(qū)的資料,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試著分析臺灣工業(yè)園落戶曲阜的原因。小組合作,共同探究這個問題,然后小組展示探究成果。在學生展示回答之后,教師繼續(xù)提問:“如果有一家知名企業(yè)將要聘請你為公司的CEO,并且計劃在曲阜建一家分廠,你會選擇在哪里布局工廠?”學生思考并回答。
“工業(yè)區(qū)位因素”這個知識點屬于程序性知識中的地理成因類,這里的教學設計應用了案例探究模式和情景再現(xiàn)模式,設計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自身情況和本土實際情況重新進行組合,生成適合學生的新教學資源。課堂教學設計中增加了鄉(xiāng)土地理知識,有效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增強了學生的興趣,最終使課堂效果明顯增強。教學設計時教師有意識地設計學生活動,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諸多能力。
在人文地理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和認知策略知識,在了解策略性知識特點的基礎上,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策略性知識,結合學生的學習認知特點進行教學設計。
首先,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已有的學習能力程度,“每一種策略性知識都有其最恰當適用的知識領域,而策略性知識不是完全抽象的,它以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為基礎”[7]。所以學生的已有知識儲備越豐富,越有利于掌握策略性知識。
其次,讓學生體會到學習了策略性知識之后,自身學習效率會有大幅度進步。指導學生時,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效率高低、學習效果好壞與相應策略性知識的掌握水平是相關的。教學時注意學生對策略性知識的掌握,注意對策略性知識的要求與檢測,及時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讓學生及時反饋。
最后,練習是學生能夠掌握策略性知識的有效途徑。練習不僅是掌握前兩種知識的重要途徑,還是掌握策略性知識非常重要的途徑。要掌握策略性知識教師應該精心設計任務,如不同的情景練習,使學生有遷移應用、加強理解的認知過程,使學生舉一反三,在不同情景中靈活應用策略性知識[8]。
案例—“如何選擇交通運輸方式”片段教學設計
首先請大家認真閱讀課本,并完成課中學案的填寫,了解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優(yōu)缺點,然后小組展示。根據(jù)各小組的自主學習,思考回答:“選擇交通運輸方式時應分別考慮的因素都有哪些?”然后小組展開探究活動。合作探究問題:下列事件中應該選擇哪種交通運輸方式?(鐵路、公路、海運、河運、航空運輸)(1)一噸活魚從曲阜尼山水庫運往城區(qū)。(2)一批價格昂貴的電腦芯片(質(zhì)量輕、體積?。挠《冗\往濟南。(3)10萬噸大米從武漢運往上海。(4)1萬噸海鹽從天津的長蘆鹽場運往南京。(5)500噸煤炭從兗州運往上海。之后學生小組探究并展示。
這一知識點的教學設計使用的教學模式是問題探究模式,教學設計時教師創(chuàng)設不同的情境,讓學生有學習興趣,并且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活動。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根據(jù)案例及多種形式的資料分析說明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策略,能較好地實現(xiàn)學習目標。教學中,嘗試讓學生做到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地理現(xiàn)象、地理問題,讓學生自己提出探究思路,并主動搜集相關地理信息,并運用相關地理知識、方法,這樣使學生獲得策略性知識,明確如何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本文首先通過訪問調(diào)查方式,分析當前高中人文地理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有針對性地分析高中人文地理教學設計需要加強的內(nèi)容,并分別以案例示之,希望能為科學、高效地進行高中人文地理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1]陳爾壽.在曲折道路上前進的學校地理教育[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4,(11):4.
[2]邵瑞珍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3]M.D.Merrill et al.Second Gener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M].Educational Technology, 1990.2(30):43-46.
[4]黃莉敏.基于地理知識分類的具體教學策略[J].科教文匯,2008,(11):167-168.
[5]陳澄.地理教學研究與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耿紅芬.高中地理教學設計的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2008,(4).
[7]張大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8]呂宜平.基于知識分類的中學地理教學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