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紹林 李兵
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在悄然發(fā)生著變化。從學生角度看,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多更快,不再盲從于教師的傳授;且隨著獨生子女、單親家庭、隔代教育等現(xiàn)象普遍出現(xiàn),今天的學生出現(xiàn)了抗挫折能力差、法制意識淡薄、公德意識差等問題?;诖?,四川省宜賓市第二中學提出了“以場育人,促進學生生命健康成長”的辦學理念,即通過有效“德育場”把學生培育成為個性鮮明、情趣高雅、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人,成為珍愛生命和富于創(chuàng)新的人。
一、以校園文化的浸潤為基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學校以生活為中心。一天之內,從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從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內,從廚房到廁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碧招兄脑捀嬖V我們,生活即教育,教育貫穿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我校在打造特色教育、鑄就學校品牌的過程中,不斷地思考與探索,形成了兩條共識:一是良好的習慣比一時的學習成績更重要,二是濃厚的學習興趣比一時的學習成績更重要。而這種習慣、興趣的養(yǎng)成,必須靠良好場景的持之以恒、潤物無聲的熏陶浸潤,才能逐漸形成,而非靠外在力量強加。通過查閱校史文獻資料,逐步提煉出學校精神“漫漫求索,永逐真知”、辦學目標“把學生培育成人”、校訓“求真、立德、敬業(yè)、樂群”、教風“民主、和諧、務實、創(chuàng)新”、學風“向上樂學,寬容真誠”等,形成了以校友、革命烈士趙一曼的“一曼精神”為內核的獨特的求真校園文化。并創(chuàng)建了求真長廊,包括郭沫若先生為趙一曼烈士的題詞、教育家陶行知的對聯(lián)“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趙一曼塑像、“宜二中賦”等景點,一曼藝術長廊、校園文化石“人仁智”、“求索浮雕等系列德育點,構建了具有宜賓二中特色的校本德育顯形環(huán)境。學校的校園文化在全校師生中達成共識,入心、入腦,成為理念,化作行動。
二、以校本德育教材的使用為催化
學校不斷挖掘德育資源,營造“文化場”,開發(fā)了一系列校本德育教材,有《我的校友——趙一曼》、《國旗見證我成長》、《民族精神耀我心》、《吾家有子初長成》、《葉蔓新枝》等,校園歌曲《共創(chuàng)輝煌》、《教師之歌》、《學生榮辱歌》,校報《葉蔓校園》。
學校認真組織每屆初一學生學習校本德育教材,學唱校園歌曲,了解英雄校友趙一曼的事跡。還組織專題講座,為學生講解校本德育教材深刻的文化內涵,營造了文化“場”氛圍,使學生通過學習校本教材,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禮。在學生各項活動中,常常會聽到學生激情歡快的歌唱。在一曼精神的引領下,在《共創(chuàng)輝煌》的歌聲中,一粒粒以英雄為楷模、為祖國努力學習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心中。
三、以校本德育主題實踐活動為載體
學校開展了大量以“一曼精神伴我成長”為主線的校本德育主題實踐活動,營造“活動場”,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切身感受文化內涵。
一是開展“弘揚一曼精神”為主題的系列德育活動。組織學生入團宣誓儀式、參觀趙一曼紀念館和系列校園文化景點;開展“愛國十做到”德育活動教育學生;堅持舉辦好國旗下的演講、每日禮儀示范隊活動等。每年3月、9月,分別開展“民族精神代代傳”宣傳活動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動,紀念趙一曼誕辰日系列活動等。學生在活動中領悟“一曼精神”的內核,即熱愛祖國、不怕犧牲、勇赴國難,不畏強暴、反對侵略、懲惡揚善,爭取自主、追求平等的精神。
二是大力開展藝術教育活動。堅持每年舉辦以“一曼精神伴我成長”為主題的藝術節(jié),許多節(jié)目如舞蹈《紅旗頌》、大合唱《共創(chuàng)輝煌》、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等在省、市、區(qū)多次獲獎,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藝術節(jié)濃郁的“場”讓學生在藝術的殿堂受到熏陶,提高了審美水平,提升了審美情趣。
三是充分利用多種資源構建有效校本德育“場”。設立了鄭宇僑心獎學金、同濟獎學金,開展班級學習方法研討活動,“告別陋習、做文明健康的家鄉(xiāng)人”活動,組織拒絕吸煙、遠離毒品等宣傳活動,組織學生參觀戒毒所等。
四、以課堂德育滲透為主渠道
學校各學科組將學科教學目標與構建“以場育人”中“場”的營造有意識地結合起來,根據(jù)各學科課堂教學的特點,形成各學科的一整套諸如思想政治、文化傳統(tǒng)、品德修養(yǎng)、習慣養(yǎng)成等方面的德育點,貫穿落實到學科教學的全過程,從而真正地收到“以場育人”的良好效果。在開展中國近現(xiàn)代史相關章節(jié)的教學任務時,既有聘請志愿軍老戰(zhàn)士來校與學生對話,重溫抗美援朝歷史的訪談課型,更創(chuàng)造了由全年級師生共同策劃和參與組織的“痛——在每年的九·一八”等大型綜合實踐活動課型。這些大型綜合實踐活動課型,就是一個大型的“場”,使每一位學生在這種“場”的氛圍中,內心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喚醒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由衷地產(chǎn)生出對祖國強烈的責任感。還有許多諸如此類的課堂“教學場”的營造,讓學生隨時都能受到“場”的巨大影響。
五、以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拓展
學校認為在信息化時代利用網(wǎng)絡及其資源,是構建“以場育人”必不可少的載體。為此,制訂了《創(chuàng)建“校園網(wǎng)絡德育場”方案》,將學校開發(fā)出的校本德育資源、開展的德育實踐教育活動圖片等放置其中;校園網(wǎng)開設多個欄目,以豐富的內容營造網(wǎng)絡信息“場”。通過校園網(wǎng),學生可以了解學校的重要決定、開展活動情況、取得的各項成績。使每個教師、學生和家長都有機會通過網(wǎng)絡接受學?!皥觥钡难?,網(wǎng)絡成為了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視點。
六、以家庭配合為有效補充
學校還拓展研究思路,發(fā)揮家庭教育的獨特性,使學校德育工作拓寬到學生家庭。學校一直堅持在每屆學生入學之初就成立家長委員會,并賦予他們參與德育管理的職能,使其真正地成為“以場育人”的有力支撐。并依托家委會開辦家長學校,請校外教育心理學專家、學校領導、優(yōu)秀班主任授課,講解家庭德育理念、傳授家庭教育方法。每年家委會還舉辦家長“教子一得”征文活動,許多家長坦誠地將其教育子女的寶貴經(jīng)驗提供出來相互交流。
“以場育人”踐行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取得了良好效果。我校構建“以場育人”的育人機制,讓“場”覆蓋了學生學習生活的時間和空間,既有課堂活動,又有課外活動;既有專題學習,又有主題實踐;既有校園生活,又有家庭生活。如此,我們精心構建的“場”呈現(xiàn)出了全方位、立體式、無縫隙三大特色,讓學生時時刻刻都深受浸染與熏陶,學生的思想品德在有效校本德育“場”中不斷提高,行為習慣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學習興趣在潤物無聲中生長,學生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長。
(責任編輯 肖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