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力言
學生體質需要教育改革來提升
文 李力言
一跑圈就氣喘吁吁,一個小時的開學典禮有學生暈倒,北京市政協(xié)教文衛(wèi)體委員會關于中小學生體質的調研發(fā)現(xiàn),令人憂心。北京市中小學生體質監(jiān)測數(shù)據也顯示,肥胖檢出率持續(xù)增長,視力不良檢出率居高不下,一些成人慢性病在中小學生中已屢見不鮮。當我們的物質條件一路向上,而學生體質卻不斷下行,這一問題已經到了亟須解決的關口。
有人說,現(xiàn)在很多孩子“手無縛雞之力”,頭腦越來越“發(fā)達”,四肢越來越“簡單”。這種說法,盡管不無調侃意味,但也道出了現(xiàn)實問題所在。所謂用進廢退,很多學生之所以腦袋好使、身體沒勁,就在于長期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學習中,對體育鍛煉、日常運動則應付或放棄。政協(xié)委員們在調研中就發(fā)現(xiàn),過重的學業(yè)負擔、過長的學習時間,讓不少青少年遠離了陽光和運動場。
運動讓位于學習,折射出應試教育、分數(shù)崇拜的頑癥痼疾。毋庸諱言,在很多地方,學習成績依然是最管用甚至唯一性的評價機制,分數(shù)高低對學生未來的影響依然是決定性的。單一而畸形的評價體系,陷入誤區(qū)的教育觀念,必然會導致扭曲的行為方式。這正如北京教育學院院長李方的比喻,學校、家長、學生對分數(shù)的要求,和各省市對GDP的追求是一樣的。
一直以來,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有的學校片面強調升學率,體育被壓縮擠占。不少家長為追求文化成績而忽視孩子的體育鍛煉,甚至認為運動就是浪費時間。而學生們不管主動還是被動,都不得不加入這場十分激烈的分數(shù)爭奪戰(zhàn)。
應試教育“磁場”之強大、滲透之廣泛,還在于其異化效應。比如,近年來,出于增強對體育鍛煉重視程度的初衷,教育部門不斷提高初中升學體育考試的分值,但在實施中,往往變成了“考啥練啥”“練就是為了過”,體育中考、會考某種意義上也成了應試手段,沒能真正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因此,學生體質的下降,其實是教育發(fā)展中深層問題的一種集中體現(xiàn)。片面化的評價體系,功利化的教育生態(tài),一條腿走路的教育方式,讓得高分、進名校成為籠罩一切的教育邏輯。結果,排斥了運動的開展,出現(xiàn)了越來越多的“小老頭”式孩子,也忽略了藝術的熏陶、人格的塑造以及道德觀念的養(yǎng)成,讓高分低能、高分低質現(xiàn)象不斷加劇。
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十八屆三中全會在關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部分,也明確提出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必定是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青年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闡明體育有“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四大作用,強調了“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教育理念??梢哉f,學生體質是教育品質的基礎,沒有強健的體魄,就沒有未來的一切。
少年強則中國強,強身健體既是個人的必修課,也是不可懈怠的教育課題、社會課題。只有深化教育改革,打破分數(shù)崇拜和應試教育,才能不斷為體育運動贏得生長空間。只有改變不科學的評價機制,加大對體育衛(wèi)生工作的考核比重,建立學生體質下降問責機制,才能有力遏制青少年身體每況愈下的態(tài)勢。當然,體育教學本身也需要改革創(chuàng)新,增強趣味性和實效性,各種軟硬件更要跟得上、有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體質就是個改革問題,教育改革堅定不移向前走,就會有青少年健康指數(shù)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