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燕茹
(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對外語教學的影響及對策
康燕茹
(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在日常的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沖突現(xiàn)象屢見不鮮,已嚴重影響了交往的順利進行及預期的效果,同時對外語教學也產(chǎn)生了一些深遠的影響。本文通過文化沖突現(xiàn)象對外語教學的影響的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避免跨文化交際中文化沖突現(xiàn)象的外語教學策略,以期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文化沖突 外語教學 影響 對策
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進一步加深,西方社會的人和事越來越多地走進了我們的視野,我們的文化及生活也深深吸引了外國的朋友。在這種情況下,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交流日益頻繁,但由于我們和其他國家在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文化沖突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中西交往中的文化沖突現(xiàn)象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表現(xiàn)真可謂五花八門。常見的文化沖突現(xiàn)象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隱私方面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淡薄,總認為個人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因此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重視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地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別人從中干預,即便是家庭成員之間。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經(jīng)常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職業(yè)、收入等一系列問題,在中國人眼里這是一種關心、一種禮貌,然而在西方人眼里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是極其不禮貌的。
(二)客套語方面
中國人以“謙虛謹慎”著稱,在交往中奉行“卑己尊人”,就是抬高別人貶低自己,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美德,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是對中國傳統(tǒng)禮貌文化的一種傳承。在受到別人的贊揚時,他們常常會自我貶低,以示謙卑有禮。然而西方人的表現(xiàn)卻與此大相徑庭,在接受別人贊許時,總會毫不吝嗇地送上一句“thank you”表示感謝和接受。由于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中國人總認為西方人自信過了頭,不懂謙卑;而西方人卻認為中國人不夠誠實,當?shù)玫絼e人的贊許時,明明心里特別高興,嘴上卻將自己貶得一文不值。
(三)餐飲習俗方面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美名,在宴請的場合,熱情好客的中國人即便準備非常充分,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也會滿懷歉意地說“能力有限,照顧不周,一定多多包涵”。在就餐過程中,中國人習慣用自己的筷子往客人的盤子里夾菜,想盡一切辦法勸客人吃飽喝好。而對于西方人來說,這是他們極不習慣的,他們會尊重個人權益,決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情。
(四)非語言交際方面
就像語言行為一樣,文化的不同賦予了非語言行為不同的含義。由于不同文化對非語言行為的解釋不同,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文化沖突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中國人認為“沉默是金”,是涵養(yǎng)的表現(xiàn),而西方人卻認為在了解事情的情況下保持沉默等著被別人問起才說不是禮貌而是無禮的表現(xiàn)。此外,歐美人接吻擁抱、拉美人摘帽致意、日本人深情鞠躬等都表現(xiàn)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把握不好非語言信息就會產(chǎn)生誤解,有時會導致悲劇發(fā)生。有一對不會漢語的瑞士夫婦在香港一家中國餐館用餐,點了菜以后,對服務員比劃讓給他們的小狗也弄點吃的,服務員自以為明白了他們的意思,把小狗帶至廚房,過一會兒端出來的是一盤紅燒的全只狗肉。
另外,中西文化的沖突還表現(xiàn)在時間觀念和禮貌原則等方面。
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往時,由于同一交際行為的解釋或賦義,或表達所依據(jù)的社會規(guī)范不同,常常會產(chǎn)生誤解和交際障礙,人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文化沖突。文化沖突是由心理因素和外界因素造成的。下面將從這兩個方面分析文化沖突形成的原因:
(一)產(chǎn)生文化沖突的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形成的文化沖突主要是指交際雙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等文化的內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差異所形成的文化沖突。它是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文化沖突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
1.思維模式上的差異
不同的國家存在著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維模式方面就會存在差異。這一點在東西文化之間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西方文化注重邏輯分析,而中國文化則表現(xiàn)出直覺的整體性,即“知己度人”。因此與西方傳統(tǒng)的思維模式相比,中國人的這種思維模式明顯具有模糊性,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在認識或揭示某一現(xiàn)象時,會帶上感情色彩。這樣就會對交際產(chǎn)生影響,甚至心理障礙。
2.價值取向上的差異
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但這套價值體系又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中國文化的價值體系推崇謙虛謹慎,知書達理;同時在這種價值體系中,人們不喜歡爭強好勝,只追求隨遇而安。他們認為“槍打出頭鳥”,“樹大招風”,“高處不勝寒”,所以萬事都隨大流,走集體路線。與中國文化注重集體取向的原則相反,西方文化非常崇尚個人主義,“隨遇而安”被視為缺乏進取精神,是“懶惰無能”的同義詞,為社會和個人所不取。
(二)產(chǎn)生文化沖突的外界因素
文化沖突的外界因素是由交際時的語言環(huán)境因素或非語言環(huán)境因素所形成的,它是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文化沖突的一個重要原因。
1.語言環(huán)境因素
文化不同,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就會不同。如果用一種語言規(guī)范來描述另一種文化,就會產(chǎn)生誤會,并最終導致交際的失敗。有時還會造成經(jīng)濟上的損失。某企業(yè)生產(chǎn)一種“雙羊”牌高檔羊絨被,出口時將商標譯為“Goats”,結果銷路特別不好,原因就在于英語中“goat”除了“山羊”之義外,還有“色鬼”的意思。這也難怪,有了這樣的商標,那些妙齡女子、家庭主婦誰還敢把它蓋在身上或鋪在身下呢?還有海爾家電的圖標也曾引起東西方人們不同的理解。
2.非語言環(huán)境因素
非語言環(huán)境因素具體指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即告訴人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交往時,經(jīng)常會用自身所在地域的行為規(guī)范來判定對方行為的合理性,其結果往往會產(chǎn)生文化沖突而最終導致交際的失敗。比如,輕拍小孩子頭部的行為,中國人表示贊揚、友好,而西方人則視這種行為是對小孩子的極不尊重。試想如果中國人想要用拍小孩子頭部來表示對一個西方小孩的贊揚,會產(chǎn)生怎樣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密不可分,甚至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外語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這是因為外語教學不僅是傳授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即跨文化交際能力。
隨著外語教學的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但跨文化理解能力仍相對滯后,缺乏社會技能。當語言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時,文化障礙就顯得更加突出。語言方面的失誤一般容易得到對方的諒解,而語用方面的失誤以及不同文化引起的誤解往往會引發(fā)文化沖突。一個外語說得流利又地道的人,人們往往認為他也掌握了所講語言的文化背景并理解了其包含的價值觀念,但有時這種現(xiàn)象背后常常隱藏著一種“文化假象”。所以對方會誤以為所犯的語用失誤是一種故意行為,導致交際失敗,因此這類人在交際中出現(xiàn)文化沖突的潛在危險更大。在中國,人們對跨文化重要性的理解還比較低,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只不過是學習外語的問題,完全靠常識、習慣就可以解決。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常識或習慣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有些教師錯誤地認為跨文化交際就等同于外語的五種基本能力,事實上,聽、說、讀、寫、譯只是跨文化交際最基本的要求,并非所有。語言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是文化的產(chǎn)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外國人打好交道,僅憑語法上完全正確是遠遠不夠的,并不能保證順利地完成交際的任務。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無障礙的交流。由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因素而引發(fā)的文化沖突現(xiàn)象已成為影響我國外語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全面提高外語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大幅度地提高外語應用能力,需要我們在外語教學中采取多種手段滲透跨文化交際因素,努力使外語教學緊跟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步伐。
在我們與西方國家的交往中,文化沖突直接影響了交際的效果,要改變這一狀況,我們有必要在實際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授課教師要轉變觀念
我國目前的英語教學主要還是以課堂作為活動的主要場地,仍有許多地方授課的重點依舊放在語法規(guī)則及固定句型的記憶背誦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較差。因此,授課的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改變意識,了解文化沖突的危害性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同時,教師要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綜合文化素質,課堂教學中要多用一些鮮活的語料,如原版的英文影視作品、日常對話等。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把握英語文化知識教育的量與度,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目的。
(二)引導學生廣泛接觸西方文化材料
近年來,大學的英語教學大綱中英語的課時數(shù)越來越少,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多,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余自主學習的時間廣泛閱讀有關西方文化的材料或觀看影視作品,從中汲取文化知識,增強文化素養(yǎng),拓寬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改進現(xiàn)有的教學方法
長期以來,英語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語言知識的傳授上,而忽略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并充分利用一些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語言交際與實踐緊密結合。
(四)強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非語言交際在生活和交際中也能表達出比語言更強烈的含義。一些特定的非語言行為往往代表著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必須予以重視。中西文化中非語言行為的內涵差異比較大。例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英語國家則認為沉默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此,對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的一個重要方法。
除此之外,英語教學中也應充分利用外教,與英語國家開展交換生活動及專題講座的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交流中的文化沖突。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1996年出版的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里提出,教育必須圍繞四種基本要求——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人。這里所說的共同生活就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我們的外語教學也應該緊扣世界教育的發(fā)展方向,為培養(yǎng)出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而不斷努力。
[1]何水清.跨文化交際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幾點影響[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
[2]黃濟群.淺談跨文化交際與中西文化的沖突[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
[3]黃卿明.英語課堂教學要注重東西文化的差異[J].考試周刊,2011.
[4]賈繼南.淺談文化沖突與跨文化交際[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0.
[5]揭慧群.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
[6]蘆俊.跨文化交際與中西方文化沖突[J].科技信息,2010.
[7]嚴盡忠.跨文化交際與中西文化沖突[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09.
咸陽師范學院教改項目(20110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