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源
傈僳族葫蘆笙
◎張 源
傈僳族名稱最早見于唐代,唐朝時被認為是“蠻”的一部分。傈僳族和彝族、納西族在族源上關系密切。8世紀以前,傈僳族居住在四川雅礱江及四川與云南交界地的金沙江兩岸廣大地區(qū)。12世紀以后,受麗江土司木氏(納西族)及北勝州土司高氏(白族)的統(tǒng)治,多數充當莊奴、院奴和農奴。16世紀中葉,由于麗江木土司與藏族統(tǒng)治集團發(fā)生戰(zhàn)爭,大批傈僳族在蕎氏族(括扒)首領木必帕的率領下,渡過瀾滄江,越過碧羅雪山,進入努江地區(qū)。此后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200多年中,傈僳族又有幾次大的遷徙行動,有成批的傈僳族越過高黎貢山進入緬甸境內,另有幾批向南沿著瀾滄江、怒江,經由鎮(zhèn)康、耿馬、滄源、孟連,抵達老撾、泰國等國,這就形成了傈僳族大分散、小聚集,跨境而居的分布狀況。
傈僳族日常生活、生產勞動、逢年過節(jié)、紅白喜事等都離不開葫蘆笙。在四川傈僳族地區(qū)的社會生活中,歷史賦予其多種功能及特殊的身份,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國是個多民族統(tǒng)一的國家,在這個大家庭中,漢族以91.59%的比例位居第一,其他少數民族僅占有8.41%。移住民族和世居民族是這55個少數民族的主要兩大劃分,其中傈僳族是個具有悠久歷史移居民族。其先民原來居住在金沙江兩岸。16世紀以后逐漸遷入怒江、德宏等地。在17~19世紀,該族人在起義失敗后又曾多次遷徙,一部分進入緬甸;一些人遷到老摑、泰國等。直至清代遷徙還在繼續(xù)?,F今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其余散居在云南麗江、迪慶、德宏、保山、大理、楚雄等州、縣和四川西昌、德昌等縣。在歷史進程中,傈僳族溶進了不少其他民族的血緣,潛移默化地融入了他民族的文化元素。
四川省主要有西昌、木里、鹽源、德昌4個傈僳族聚居的縣,其中德昌縣是傈僳族人口最多的縣。現有6000多傈僳族人口,分別散居在金沙、南山兩個傈僳鄉(xiāng)以及樂躍、寬裕、巴洞等鄉(xiāng)鎮(zhèn)的二半山以上。傈僳族分為黑傈僳、白傈僳和花傈僳,是根據所穿麻布衣服的顏色不同而得此劃分。德昌傈僳族為花傈僳,因地理位置相對較為封閉,以至于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小被譽為最具原始風情的傈僳族分支。2009年6月,德昌縣傈僳族葫蘆笙亮相第二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備受各國來賓好評。
傈僳族葫蘆笙的制作技藝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四川省德昌縣金沙鄉(xiāng)和南山鄉(xiāng)是葫蘆笙制作技藝水平較高的村寨。
葫蘆笙是傈僳族人使用的吹管樂器之一,它主要由葫蘆斗、竹管和簧片三個部分組成。葫蘆斗一般選擇自己種植的長頸葫蘆作為原材料,葫蘆的大小無特別要求。竹管和簧片則是需要當地的小黃竹進行加工制作。制作過程首先是將葫蘆身最寬處兩邊掏出相對兩孔,孔的大小約占葫蘆身1/2。然后,選擇五棵竹管,長短有所講究,五棵管上底部均制有按孔,而個別竹管上部會有三角形的調音孔。之后,用黃蠟將剛才制作的葫蘆與五棵竹管相連接,用黃蠟固定。這樣葫蘆笙的主干部分就已完成。隨后的重點是簧片的制作,制作竹簧片時需要用小刀小心雕刻,之后還要將簧片在清油中煮沸,撈起簧片溫度冷卻后進行安裝。最后用黃蠟固定的同時還需檢查管身的密閉性。這樣一件原生態(tài)的樂器就算大功告成了。
傈僳族民間葫蘆笙樂舞作為原生態(tài)的藝術形式,伴隨著傈僳族的遷徙歷史,經過了幾個時期的傳承與發(fā)展,與傈僳人民的風俗習慣、精神信仰以及民族性格緊密相連。
筆者認為,葫蘆笙作為傳播傈僳族民族音樂這一藝術的媒介,在傈僳族民間文化傳承中擔任了重要的角色。它滲透在了傈僳族人民的歷史進程和民間習俗等領域,還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生活風情、民族性格、審美價值和心理認同感。葫蘆笙無疑是傈僳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極其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一不閃爍著德昌傈僳人民的睿智光芒。
對葫蘆笙樂器技藝、傳承的研究勢在必行。這樣不僅能把握葫蘆笙樂器變遷對傈僳族音樂的影響,還能通過它發(fā)現民族音樂流變功用的關鍵所在。探索傈僳族葫蘆笙音樂發(fā)展的理論既可以拓寬音樂學理論研究領域,也彌補了傈僳族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傳統(tǒng)技藝部分存在的疏漏,對激發(fā)民族音樂創(chuàng)新,服務民族音樂教育乃至開發(fā)創(chuàng)新文化藝術產品,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葫蘆笙樂舞就是在這樣漫長的進程中形成了一種主題文化。在我國傈僳族聚居的地方,葫蘆笙樂舞活動至今仍然在傈僳族生活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 馮雪峰)